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禪宗的見地


時間:2018/12/17 作者:清風扶露

禪宗作為漢傳佛教最重要的宗派,從公元五百多年的南北朝時代傳入漢地,一千多年來成就了無數的聖賢,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完成了純粹、圓滿的佛陀智慧和活潑、簡捷的漢文化教育習慣的奇妙結合,太虛大師贊之為「玄中之玄,妙中之妙」。無論是在人類豐富的文明傳統中,還是在諸佛無窮盡的廣大教海中,禪宗智慧都是極具特殊魅力的。

「見地」或「見解」在祖師們那裡多是指對真如實相的證悟程度。下文所討論的主要是信解層面的正見。

禪宗一法雖然是「教外別傳」,但以一切大乘經論為學禪的基礎;雖然「不立文字」,但又不是不用文字。古人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同時又講:「離經一字,如同魔說。」禪宗從實踐的角度來學習一切經論,不建立文字層面的知見體系,鮮明地提倡佛法的實踐性。祖師講,所謂教外別傳,實是教內真傳。

在漢傳佛教的傳統中,祖師們比較重視的經典有《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法華經》、《維摩詰經》、《華嚴經》、《大乘起信論》、《肇論》等,這些經論是禪師們經常講到的。歷代禪師的語錄在學禪過程中毫無疑問是最受重視的,禪宗的公案和語錄相當於是祖師們以漢文化習慣的方式來講《中觀》和《百論》,是活的《金剛經》的傳承。除了師師相授之外,諸大乘經論和祖師語錄是禪宗修證的依據。

六祖大師講:「但持《金剛經》,即得見性。」我們可以依據《金剛經》來討論禪宗的見解。《金剛經》記錄的是須菩提以解空第一的阿羅漢的資質,在佛陀循循善誘的啟發下,證入了大乘實相境界的過程。《壇經》記載的是六祖慧能大師因五祖為講《金剛經》而證入實相,並以活潑簡捷的語言啟發弟子們證入實相智慧的典籍。《六祖壇經》就相當於六祖慧能版的《金剛經》,或者說是《金剛經》的實踐版,這是《壇經》與《金剛經》的關係。如果想了解禪宗的見解,先依《中論》讀懂《金剛經》,再看禪宗語錄就容易了。禪宗是以漢文化教育方式來傳承《金剛經》智慧的佛教傳統。

整部《金剛經》中佛陀與須菩提討論的是大乘修行的核心秘密。經中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住一切相,不住法相,不住非法相。在修行實踐中,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住於生死的是凡夫,住於涅槃的是小乘聖賢,一切不住,成就無依無住的大智慧,這是一切大乘經論的密義。「生其心」就是生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為內涵的大乘菩提心。發起行願菩提心是學修《金剛經》的基礎,證入勝義菩提心和無上菩提心是《金剛經》的宗旨。

《金剛經》中還講:「修一切善法,得成無我。」「修一切善法」就是圓滿地修持六度法門。有人說禪宗是斷見,那是對禪宗的誤解和偏見,是沒有準確地把握《金剛經》的要義。「修一切善法」包括了大乘佛法的一切法門,圓修六度萬行,同時要實證我法二空的智慧。修善行有少有多,有淺有深,有狹有廣,發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薩要在盡未來際落實一切善行,但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迅速地啟發我法二空的智慧,證入平等一如的佛智境界,這是《金剛經》的密意所在,禪宗的修證就是在此處著力。

依《壇經》來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六祖大師講:「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通俗地講,即是打破邏輯思維的相續心,是對理性的超越,這是禪宗的初關,稱為破本參。禪宗的公案大都是沒有理路的,有理路的就難以啟發對理性的超越。趙州和尚說「狗子無佛性」,可是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狗子當然也有,這是常識。但是,作為傳佛心印的趙州古佛偏偏堅定地說「狗子無佛性」,這就遠遠超出了我們理性認知的範圍,在這一無理路的問題上不斷地體會參究,當參究的功夫純熟到一定程度時,就有機會完成對思維心的解構,突破禪關。

「無相為體」首先指的是對一切相的超越,泯一切相,即是「能所雙亡」的境界。禪宗祖師形象地說為「如兩頭泥牛入海,至今一去沒有訊息」,又說為「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一個證入無相境界的禪師是空一切物的,所以六祖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依唯識教理來講,就是破盡了遍計所執自性,這是無生法忍的境界。但是到了此處,禪宗剛走了一半,所以六祖大師講:「米熟久矣,猶欠篩在。」他知道這還不是佛智的境界,祖師們稱為「死水不藏龍」。對於剛剛證入無相境界的年輕禪師,祖師會告誡「不可向虛空中釘橛去也」。

要能夠無相亦不住,才是「無住為本「的要義,有無雙遣。有無雙遣以後,才能夠空有雙照,這是大乘不思議的解脫境界。參禪到此處可以說徹悟了,稱為「發明正見」或「入佛知見」。

以上是自利門,對於利他來說,《金剛經》中講,要度盡眾生而無所度,這是悲智雙運的境界。「等觀音之慈心,行普賢之願海。」即是禪宗祖師悟後利生事業的真實寫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