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無量壽經(第1-5集1994年)


時間:2019/9/2 作者:心源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一集)1994/11新加坡檔名:02-027-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感到非常的幸運,無限的喜悅,能在新加坡居士林與諸位同修共同學習淨宗的大經。本經在過去曾經在弘法團講過一遍,也是三十次講完,而當時留下來的錄音帶很快的就傳遍了許許多多的國家地區。這是我們新加坡與全世界結下來殊勝的法緣。這次貴林的李木源居士邀請我將大經再講一遍,目的在哪裡?前面一次留的有錄音帶,希望這次能夠留一套錄影帶,一般講錄相帶。好!我們圓滿這個願。當然這些年來的念佛修持跟過去境界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讀誦這個大經,更是能落實在我們實際生活的層面,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經典殊勝而真實的利益。

今天是開經的第一天,因緣的部分我想我們可以省略,過去講過很多遍。現代人的心理,學佛也不例外,隨著整個時代的趨向,我們總是要求新、要求變、要求快速。在佛法修學證果要達到這三個基本的要求,這部經、這個法門可以說是非常的適合。實實在在說,世出世間第一殊勝一定是很簡單、很容易,像中國學術的大根大本是《易經》。易是簡易,簡單、容易。佛法是世出世間最殊勝的教學,它當然符合這個原則。

雖然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但是我們知道,總歸結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學,可見得確確實實是簡單、是容易。一切經無非是把戒定慧三學詳細的為我們說明而已,這展開來就是一切經。在本宗所說的也非常簡單、扼要。蕅益大師綜括淨宗的經典,在《彌陀要解》裡面給我們指出來信願行,與世尊總綱領有沒有違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信,我們要信戒定慧,願也是戒定慧,行還是不離開戒定慧。諸位細細的去體會這個意思,我們才能夠將世尊一代時教的綱領掌握住。我們的修學既簡單又容易,而且正如同古大德所說的穩當快速,使我們求新、求變、求速確實達到了。

這部經在經文當中跟我們講了三種真實,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的。第一個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句非常重要。開是開示,世尊為我們開導,也就是教導我們;化,這是教學的成績。我們接受世尊的教導,果然就起了變化,世間的教學要求要變化氣質,佛法的教學要求我們轉凡成聖。這個轉就是轉變,我們今天是凡夫,聽了佛的開導之後,我們就能轉凡夫為聖人;聖人就是常說的佛菩薩。也就是說,學佛的人如果不發心作佛,那可以說你的佛就是白學了。

學佛就是要成佛,跟釋迦如來、彌陀如來、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中國的禪宗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說明修學的目的就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本經裡面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這一句跟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沒有兩樣,只是方法不相同。禪宗用參究的方法,淨宗用念佛的方法,念佛比參究容易太多,方法容易、方法簡單,成就實在講沒有兩樣!甚至於古德說念佛的成就超過禪宗,這個話也不無道理,我們討論到經文的時候諸位自然就明白了。

第二是「住真實慧」,也就是說我們相信戒定慧,我們願意修學戒定慧,這就是住真實慧。住是安住,心裏面安住。唯有安住在真實的智慧,他才深信不疑,他才熱烈的去嚮往、追求戒定慧三學。這是說我們自己修學所得到殊勝的利益成就。那我們對於別人同樣也是真實不虛,經文裡頭告訴我們「惠以真實之利」。惠是贈送給別人,給他什麼?給他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就是大乘佛法,大乘淨宗的佛法沒有比這個更真實,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本經具足這三種真實,這是非常希有的一部大經。經文並不很長,內容涵蓋了也就是包容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在這一卷經之中。所以這是一大藏教的總綱領,萬萬不可以疏忽。

諸佛菩薩、古來的大德們異口同音的告訴我們,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三根普被,凡聖齊收,這是說它的利益不可思議。上自等覺菩薩,像《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文殊、普賢;華藏世界的候補佛,在《華嚴經》的末後這兩位菩薩,率領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淨土。上上根人往生,下下根人同樣也有分,甚至於五逆十惡的眾生在臨命終時遇到了善友,教導他這個法門,他也能成就、也能往生。由此可知,這個法門度眾生之廣,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

我們知道有一些大經很究竟,無論在理、在方法都很究竟,但是不方便,中下根人沒分,沒法子修。有一些經論方便,但是不究竟,不究竟不能成佛;成個阿羅漢,成個菩薩,那不叫究竟。既方便又究竟,唯獨此經。這個經是成佛的法門,而且方便至極,所以我們人人有分!我們在座的同修,可以說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議,如同經上跟我們所說的;如果不是善根福德具足,對於這個法門很難接受,很難依教奉行。正如同《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的確是我們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成熟,我們才能夠遇得到。

這個法門決定不是普通法門。古代高僧大德們說過,即使是《華嚴》、《法華》也只是本經的引導;換句話說,《華嚴》、《法華》引導我們歸向淨土。這個話當然不過分,因為《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有證據的,這不是隨便說的。而我讀這句話,這感觸比別人深,為什麼?因為我對於淨土法門生起信心,確確實實是《華嚴》、《法華》、《楞嚴經》把我誘導到淨土法門來的。所以古人這句話是深深的令我感觸到,我就是由這個地方入淨土的,好像他這個話就是對我說的一樣。

《楞嚴》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講我們修學所得到的利益與成果。方法尤其說得精要,「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不必說了,因為淨念一定都攝六根,不能都攝六根,你怎麼能到淨念。關鍵就在個「淨」字。淨是清淨,心地清淨,決定不能夠夾雜、不能夠懷疑,相繼就是不間斷。由此可知,這個法門它修行的要領,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決定能成功。經上告訴我們「自得心開」。自得心開就跟本經前面所說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說明心見性,自自然然到達這個境界。這是說明了我們有分,不但我們有分,我們的成就跟古往今來的這些上上根人也沒有任何的差別。我們對於這些明白了,自然產生信心,自然感到慶幸。

剛才說,我們求新、求變、求速,根據什麼樣的道理,如果理論不清楚、理論不紮實,我們的信心就很難建立,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古德講經,在未講經文之前,一定要將佛說這部經的理論、根據說出來,使我們對它產生真實的信心。這一切大乘經都是依據實相而說的,所謂實相是事實真相,那當然我們就放心了。所說的全是事實真相,不是佛的理想,不是佛的推測,所說的全是事實真相。

佛告訴我們,這一切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所以一切萬法沒有兩樣,不異!唯識所變,既然變了,當然就不是一樣的,就不一。許多大乘經論給我們說「不一不異」,而我們對於這一句話很不容易體會,所以古德為了為我們說明,不得已舉個比喻來說。比喻,諸位曉得,只能比喻到一個彷佛,沒有辦法那麼樣的逼真,是希望我們從比喻當中細心去領會。譬如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金是體,我們用黃金,現在最常用的做金煉子、金鐲子、金耳環,乃至於一切用品,但是那個金是一樣的,沒有兩樣,都是金做的。金是體,沒有兩樣,都是一樣的,金器。可是從器上來看,煉條跟鐲子不一樣,鐲子跟耳環也不一樣,相不一樣,用途也不一樣。這就是我們講到體相用,一切萬法的體是相同的,相不相同,作用不相同。相、用不相同。我們首先要把這個認識清楚。《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三個字就是形容宇宙萬法的體相用。大是讚嘆體的,方是說相,廣是講作用,作用是無量無邊。這是我們先要把綱領抓住。

那個戒定慧從哪裡來的?都是從事實真相裡面說出來的。佛在經上常說「精一中和」,這都是給我們講的修行的綱領。精一就是定,中和就是戒,特別是大乘佛法主張中道,我們中國儒家實在講也很了不起,儒家講中和,都知道用中!這是真實的智慧,這樣才能夠達到佛之知見,像《法華經》上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就是慧,戒定慧是從這兒來的。由此可知,戒定慧不是佛的發明,是從事實真相裡面顯示出來的。用現在人的話說,這是真理,決定不能違背;在我們佛法裡面講性德,是你真如本性裡面、是你自己真心理體裡面的德能,本有的德能,不是從外來的。隨順法性就是隨順戒定慧。戒定的作用能夠幫助我們證得大菩提、大涅盤,這是佛法修行究竟圓滿的果位;在本經裡面就是一心不亂,定慧等持。

因此,我們才真正明了諸法必須融通,必定融通。要能達到這個境界,對我們個人來講,諸法就是我們身體許許多多的細胞、器官,融通沒有障礙,我們身體就健康,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快樂在佛法上你可以得到!家庭裡面,我們每個分子,父子、兄弟、姐妹都能融通,家庭和睦,家庭幸福;社會大眾能夠做到融通,社會和諧,社會繁榮;乃至於再擴張世界和平,這是佛法。

佛法在今天必須落實在真實利益的基礎上,我們才會感覺到這佛法真的是我們需要,而且在這一個時代當中是我們最迫切需要的。但是也許有一些同修說,我也常聽說,學佛的人不和,不是像我們所講的,不是像佛在經上所說的。佛講的沒有錯,他沒去做!這個責任不在佛,他沒有依教奉行。甚至於學佛多年了,佛教是什麼不曉得;皈依很多年了,什麼叫皈依也不曉得。那就難怪!

今天有一個小冊子,是我們此地一位同修他發心印送給大家的,《認識佛教》。這個小冊子是一九九一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所講的,台北有幾個同修整理出來,印成這個小冊子。這一本書可以幫助諸位同修明白什麼是佛教。我們學了佛,人家問我們什麼是佛?這答不出來是很難為情的事情。我們總要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學佛的人不迷信。所以一定要知道融通,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在淨宗我們尊崇的導師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所代表的真實之際、真如本性,這是佛寶,三寶裡面的佛寶;住真實慧,這是法寶;觀音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就代表智慧,慈悲是僧寶。所以從法上來說,這兩位菩薩的法是屬於法寶,兩位菩薩人就是僧寶。我們供養西方三聖,三寶具足,這就是我們自性三寶,是我們全體的德用,也就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前面我就跟大家簡單介紹到此地。

下面我們從經題看起,這省略的地方很多,因為前面一次所講的可以補充。本經的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題我們可以分為八個段(小段)來介紹。題是全經的綱領,對於經題明白了,全經的大義也就了解一個大概。經,我們知道都是佛說的。為什麼有些經上有「佛說」這兩個字,有些經上沒有?譬如說諸位很熟悉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前面沒有佛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前面也沒有佛說;《妙法蓮華經》前頭還是沒有佛說;我們這個經上有佛說,小本《彌陀經》上也有佛說。這在古人翻經,定這個題目有一個規矩。凡是這個經文正宗分裡面第一句話是佛自己說的,通常這一類的經典冠上佛說;如果正宗分是佛弟子發問的,佛然後再解釋,那第一句話不是佛說的,就不用「佛說」這兩個字。這是譯經法師給經典立題的一個規矩。

「佛」,是印度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覺,覺悟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它裡面包含自覺,自己覺悟,徹底覺悟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這是自覺;同時又能夠幫助別人覺悟,叫覺他,幫助別人覺悟;乃至於達到究竟圓滿,這才能稱之為佛。因為阿羅漢,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也覺悟了,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他也明白了,但是他不肯教人。教化眾生很難!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你好心去幫助他,他還不接受,甚至於倒過來還找你痲煩,所以小乘人就不太樂意去幫助別人。你求他,他肯幫助你;你不求他,他絕對不自找痲煩,這是小乘聖者。那大乘菩薩他不怕痲煩,所以他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非常難得,自覺覺他。

但是菩薩沒有達到圓滿。所謂圓滿,必須是見思、塵沙、無明煩惱統統斷盡,那才叫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換句話說,他還是不圓滿,像文殊、普賢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別的,就是去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這就說明了要斷這個三種煩惱,西方極樂世界是最理想的修學環境。假如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斷煩惱要很容易的話,文殊、普賢又何必求生淨土?必定是西方淨土比這個華藏世界來得容易,他才去!這才能講得通。顯示出西方世界的確是無比的殊勝。

此地這一尊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經上冠上「佛說」,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可是這一部經特別,淨土三經特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淨土三經上面都有佛說。而這尊佛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可以說他涵蓋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什麼?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一尊佛不講淨土三經的。其他經不一定講,要看機,契機;不契機,佛就不說了。這三經,所謂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所以一切諸佛都講,因此這個經題上冠上「佛說」,唯獨這三經特別。這個佛包括一切諸佛,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的。你才曉得它跟其他的經典不相同、不一樣。

「說」這個字,古時候是喜悅的意思,歡喜才說。人與人見面,很歡喜,那話就多了;要是不高興,一句話也沒有,喜歡才說!古德解釋這個字是「悅所懷也」,佛心裏面常常想著、常常念著,這一下遇到有機會了,很歡喜的為我們說出。佛的心事是什麼?凡夫都有心事,佛也有心事,佛的心事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佛的心事就是度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幫助眾生快快成佛,這就是諸佛如來的心事。除此之外,佛沒心事。今天看到大眾根機成熟了,你想想看這多歡喜,無比的歡喜;不是普通的機緣,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也就是說可以把成佛的這個方法,這個經典傳授給你。你得到了,你這一生就作佛了,這不可思議!

佛在大乘經論常常告訴我們,凡夫要想修行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你得到這個法門,幾天工夫就夠了,哪裡要長的時間?《彌陀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你說佛遇到這麼一個人,他那個高興的確不是我們能夠形容得出來的。能夠接受淨土的法門,在這一生當中,你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利益。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說「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的機熟了」。這句話的確從前沒人說過,蕅益大師的確這個話說到佛的心坎里去了,真難得。為說難信之法,這個法,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難信!這難信,你為什麼會相信?你成佛的機會這一生成熟了,現在成熟了,所以你相信、你能接受。佛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在短短的一生當中究竟解脫,所以歡喜快樂為我們說這個法門。「說」的意思。

第三小節是「大乘」,大乘是比喻。這個乘在古時候念(ㄕㄥ、),現在我們大家都念乘,我們就念乘;念古音反正沒有人懂,人家聽了覺得怪怪的,感覺到很彆扭,是不是?所以,大家錯了,我們就跟他一道錯,這個意思不錯就好了。實在講是運輸工具,就是車。車有大車、有小車。古時候的小車,羊車,羊拉的車;鹿車,鹿拉的車。羊跟鹿都不大,所以拉的車一個人坐的。這個大車是什麼?馬車,馬車就大,可以坐很多人。所以這個經上常講大白牛車,這是形容大車;其實大白牛車就是馬車。當然現代科技發達了,現在小車也可以坐四、五個人,大車像火車要坐幾百人,這是從前人不敢想像的。所以這個「大乘」就是普度眾生的意思,利益一切眾生,小乘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這小乘。

這部經裡面所說的「能念之心」,這是教我們念佛。能念之心,本來是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所乘者大。能所皆大,真的是大乘。古大德說,這個法門是大乘裡面的大乘,了義之了義,了義經中的第一了義,把這部經讚嘆到了極處。

底下是「無量壽」,無量壽是性德,是我們自性真心本具的德能;梵語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三個字是梵音、密語,就跟咒是一樣的,含義無量。如果我們從字面上來看,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無量,自性的德能無量無邊。佛在經上將無量義只給我們說了兩個意思,無量光、無量壽。諸位要曉得無量光、無量壽只是無量義裡面的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很殊勝,因為壽命可以代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明遍照可以代表空間。說一個時、說一個空,時空裡面所包含一切的無量,沒有一個漏掉。這兩個意思很好。

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無量裡面含義非常廣。譬如我們講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種種無量,一切無量都在這阿彌陀意思裡面。可是古人又說過,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第一義,這話講得也很有道理。為什麼?假如沒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也就落空了。譬如現在人很現實,你有無量的黃金、無量的財寶,那沒有壽命,那你這些一切財寶都被別人去受用了,你也得不到。一定自己要有壽命,才一切都得到。所以一切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義,這個話說得也很有道理,也不錯。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的德號,也說明了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也就是在沒有成佛,像我們現在這種狀況,初發心學佛的時候。我們在經上都可以讀到,法藏比丘在因地裡面他的大願大行,一直到他修行成佛;成佛之後以種種善巧方便莊嚴淨土,接引法界一切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證果。換句話說,他提供我們最殊勝、最圓滿的修學環境,讓我們到那個地方去成就。這也就是這部經裡面所說的。

「莊嚴」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美好,佛法稱之為莊嚴。經上說「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阿彌陀佛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一心一意在建設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場,這一個美好的修學環境,提供給一切大眾來修行,這就是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我們也能夠感覺到此地居士林這個道場,這一邊上從諸位董事,下至所有一切林友們,我每次到新加坡來參學,所見到的、所感到的,大家也是在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我們每次來看環境都不一樣。這與阿彌陀佛的因地就接近、相似,提供給同修們到這個地方來參學。使我們有一個非常美好的環境,在這個地方聽經,在這個地方念佛,在這個地方共修。

經上又說「莊嚴眾行」。這是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的。這一句話什麼意思?我們依照經典所說的理論、教誨作為標準,要認真的依教奉行。佛在經上教我們哪些不可以做的、不應該做的,我們決定不做;哪些事情是真實的功德,我們應當努力去做的,我們就認真的去做。斷惡修善,這就是莊嚴眾行。行是行為,使我們的行為與性德都能相應。修學性德必須要有很深的認識,慧解,智慧明白一切事實的真相,然後你自然會非常的歡喜去做。

佛告訴我們,我們的大惡,我們的惡根是什麼?貪瞋痴三毒煩惱。三毒!佛首先教給我們的要把這三毒煩惱拔掉、拔除,我們才是一個健康的人,才是個好人,健康的好人,沒病。有這三毒,這個人都不健康,他這裡有毒;毒會發作,發作就成病!所以無量無邊的疾病從哪裡來的?就是三毒煩惱發起的。三毒拔除了,你的病就沒有了,從此之後不會再生病了。病根就是三毒,貪瞋痴。佛教我們用布施拔除貪毒,用忍辱去拔除瞋恚的毒,用智慧拔除痴毒。所以菩薩六度就是對治三毒煩惱的。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布施,你看菩薩行裡面第一條就是教我們要布施。布施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印經布施,現在可以做卡帶,錄音帶、錄影帶布施,三種布施統統具足了。你印經做卡帶,要用錢,錢是財布施;裡面的內容是佛法,法布施;大家聞了法之後,心開意解這個恐怖就離開了,無畏布施,一舉三得。誰會做?聰明人會做。

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給我的。我明白了,我就非常喜歡修學這個法門,所以大家供養我的,我全都印經布施了。今天道場諸位用的這個經本,這經本印得很好,原本是新加坡做的,我們在台灣印的,也是這一邊的同修發心。這個本子在台灣印的成本大概是美金一塊錢,印一萬本,跟一萬個人結法緣,這心裡多歡喜,而且是最殊勝的法緣,真實的莊嚴,「莊嚴眾行」。這是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經上又說「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這都是說明阿彌陀佛修因證果,成佛之後依舊不忘莊嚴佛土,依舊不忘清淨之行,提供這樣一個好的場所成就大眾。這經題上「大乘無量壽莊嚴」都是屬於性德,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就像六祖大師開悟之後,他老人家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大乘無量壽莊嚴都是本來具足的,可是我們今天把性德迷失掉了,不能現前。因此一定要有修德才能夠顯出性德,也就是說,修行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修什麼?怎麼個修法?要把我們與性德相違的這一些習氣毛病把它修正過來,我們的性德自自然然就開顯了。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三句就是教給我們修學的總綱領。

先說「清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業是造作,我們所造作的不清淨。第一個我們的心理不清淨,心裏面有妄想,妄想是迷惑。覺悟的人沒有妄想,迷惑的人有妄想。妄想是迷的樣子,迷的相狀。有煩惱,煩惱更是嚴重的污染。貪慾、瞋恚、愚痴、貢高我慢,這些嚴重染污了我們的清淨心。這就是凡夫跟佛不相同的地方在哪裡。佛菩薩的心是清淨的,凡夫的心是污染的。我們怎樣把這一切心地的污染,我們現在人講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怎樣把它洗得乾乾淨淨,恢復自己的清淨心,這是佛法修學裡面的中心。因為心清淨了,你的身口自然就清淨,心是主宰!

佛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頭常說,常常教導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非常重要。佛教給我們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快速穩當的成佛,實在講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那為什麼不想佛?念佛,想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凡夫迷惑顛倒不懂,天天打妄想。打妄想就做凡夫,想佛就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天天想賺錢就變餓鬼,因為鬼貪財。佛給我們講鬼是貪心,地獄是瞋恚心。不可以發脾氣,常常發脾氣、天天發脾氣,這造的地獄業因,不好,那就是想地獄。想發財就是想作餓鬼,不好!所以為什麼不想佛?想佛就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去了。根據這個道理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想佛、想菩薩心是清淨的,就把我們無量劫來的污染洗刷掉了。本經裡面教給我們「灑心易行」,怎樣灑心?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的統統不想。這是真話。現在人迷,迷得很重,認假不認真。真的是阿彌陀佛,他不相信;假的是什麼?鈔票!偏偏相信,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且為這個東西天天生煩惱,苦到極處。聰明人把它丟掉,絕對不去想它。所以諸位細細去思惟,冷靜去想想,你就會聰明了,你就會有智慧了,就能夠看破世界;這個世界上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們要真的不要假的。一切惡業決定不造,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前面講過,個人一生快樂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都是以清淨心為基礎。人心地清淨,清淨心就是真誠心。

其次「平等」。經上說平等就是真如,平等就是不二法門。二就不平等了,不二就平等了。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就在這些事相上修平等心,學平等行。所以真正修行、真正用功,在哪裡修?有人說要到山裡面去,找一個寺廟道場去修去,縱然有這個緣分,你也不見得能成就;真正修行在生活裡面,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如果你真的是修學大乘的、真的是修學彌陀法門的,就在自己生活當中,就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修清淨心、修平等心。用什麼方法修?用這一句名號。當我們的心不清淨的時候,什麼不清淨?貪瞋痴起來了,迷惑顛倒起來了,妄想起來了,趕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這個阿彌陀佛就把妄想打掉了,把貪瞋痴這個念頭也打掉了。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清潔劑,把我們心裡的污染馬上就化解了,這叫做用功。而不是每天念十萬聲佛號,貪瞋痴照起,那個沒有用處;那個十萬聲佛號叫白念了,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那個沒有用處的。

佛號最管用的時候,就是能把妄想、能把煩惱給化解掉;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覺就是佛號立刻就提起來,就能把煩惱化解,這叫做用功。那用長久了,功夫就得力了。這功夫得力是個什麼樣子?妄想少了、煩惱輕了、心地清淨了,看事、看人比從前明白,比以前聰明了,有了智慧,這就是好現象,這就是功夫得力了。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煩惱一年比一年減少,你自己會感覺得很快樂、很幸福,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

假如我們學佛學了很久,這個得不到,煩惱還是多、妄想還是多;換句話說,你的修行出了毛病,那就是不如法;你一定是方法錯誤、理論錯誤,所以你雖然很用功的修學,你沒有成績,得不到效果。這就是要認真去檢討、去反省、去改正,一定要收到很好的效果。譬如說從前我看人不平等,看事也常常不平,這是煩惱、這錯誤!現在?現在看了都很滿意、都平等,不像從前計較了,這就是有進步。也許有人問,從前我很精明,現在我是不是糊塗了?我現在連是非、青紅皂白都不分了,都糊塗了?那就真糊塗了。功夫得力不是這個樣子,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心地平等。所以一切善惡是非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心是平靜的,這才叫功夫。這裡頭要辨別清楚,不能把糊塗當作智慧,那就錯了!不能把糊塗當作功夫得力,這要不得。

「覺」是覺而不迷。這個題裡面,古德這個平等覺給我們說了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都很好。第一個平等普覺一切眾生。這個意思好,實在講就是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諸位想想這的確是無比的殊勝。像《華嚴》、《法華》,雖然講成佛,不平等!《華嚴》有五教,小、始、終、頓、圓;《法華》是天台家四教,藏、通、別、圓,不平等。我們這個法門平等成佛。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平等得度,平等成佛,這真叫難信之法。這個難信不是假的,為什麼能平等?這裡頭有大道理。希望在這三十天當中,諸位細細來聽這部經,細心去體會這個答案都在經文裡面,實在是妙不可言!

第二個意思是以平等法覺悟眾生。這個平等法就是指這部經典,就是指六字洪名。確實我們真的明白、明了這部經裡面的大義,真的相信、真發願,這個時候就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所以這個法門能平等覺悟一切眾生,這個力量之大,任何經論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第三個意思平等覺就是指如來的正覺。經上常講,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而平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到這個才真的完全平等。菩薩雖然都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嚴格的講還是不平等,一定要到成佛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平等。第四個意思平等覺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這個經上有,世尊為阿難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曾經問他你願不願意見平等覺,平等覺就是指的阿彌陀佛。有這四個意思。

「清淨」,我們再把修德的這三句配在三寶裡面來看。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所以這裡面具足自性三寶,同時也是戒定慧三學。清淨是戒學,戒是清淨,戒是清涼,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可見得這名稱裡面具足圓滿的三學,又是自性三寶。我們淨土的修學是以這個為最高的要領。所以如果有人要問我們,我們是修淨土的,你求什麼?我們求無量壽莊嚴,我不求別的,我只求的無量壽莊嚴。你修的是什麼?我們所修的是清淨平等覺。你用什麼方法修?我們用信願持名。你看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無量壽莊嚴是果報,是我們所求的。怎樣才能求得到?那就一定要修清淨平等覺。用什麼方法?信願持名。所以信願持名裡面具足了三學三寶。三學三寶,我們知道包括整個佛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甚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宣說的法,統統包括在其中;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盡了,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是真實的不可思議。

後面這個字「經」,經是通題。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為經。這個字也含到很多的意思。我們也常常介紹就不必多說了。最普通的是用貫攝常法這四個字來解釋。「貫」就是貫穿所說之理,用現代的話來說,佛講經是很有層次的、有條理,有條不紊、不亂。這是好的言說、好的文章。第二個「攝」,是能夠攝持一切眾生。這用現代話來講,佛的教誨,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的經論,它有攝受的力量,使我們接觸之後欲罷不能,像磁鐵一樣,它能夠吸鐵,磁是能吸鐵,有這麼大的力量。這也是很明顯的,譬如說我們看世間的文字,普通的報紙,報紙大家天天看,看一遍你想不想再看第二遍?不想看第二遍,為什麼?沒有攝受的力量。好的小說、好的文字看一遍還想看一遍,甚至於還再想看一遍,但是看個十遍、八遍,你這一生都不會再想看了,這就是它的攝受力量非常有限。可是佛經不然,像這部《無量壽經》,從我們初發心我們就讀它,一直念到成佛,那個味道還濃,永無止境,這就是攝受力量太大!

我講這本經,講很多遍!講不厭,愈講愈歡喜,愈讀愈有味道,永遠讀不厭。我從前小時候,學校念書那個時代喜歡看小說,中國名著,這四大小說,《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大概我都念過十幾遍,現在你擺在我面前看都不想看了,所以它的力量不過是十幾遍而已,跟佛經比就差得太遠太遠了。攝受的這個力量。第三個意思「常」,常是古今不易;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真理,它是真理,永恆不變。第四個意思是「法」,法是法則。過去、現在、未來,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圓滿成佛,遵守這個方法決定不錯。具足這四個意思,這才能稱之為經。這是我們中國人對於典籍非常尊重的一個字。

這部經裡面要是配三種覺來說也具足。無量壽是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始覺。始覺合本覺,一直到圓滿的究竟覺,那就是經題裡面的「清淨平等覺」。因為清淨平等覺是諸佛如來的德號,也可以說平等覺是本覺,莊嚴是始覺。無量壽,證得無量壽,平等覺是我們的修因,無量壽就是我們的果德。這裡頭妙義無窮,諸位反覆讀這個經題,你漸漸的會體會到;然後你才真正能夠明了這部經攝受的力量,實在講是一切經都不能夠相比的。

經文總共有四十八品,都不長,序分有三品,正宗分有三十九品,最後六品是流通分。所以在文字不甚長,它的架勢確實是大經的架勢。像《華嚴》、《法華》這種大經的架勢是相同的,但是經文比《華嚴》、《法華》要少得太多,非常適合於現代人讀誦、受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們就正式要講到經文。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二集)1994/11新加坡檔名:02-027-0002

請掀開經本第一面,頁序在最下面的阿拉伯數字,第一面「法會聖眾第一」。佛經,它的體例自然的分成三分,這就是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昨天已經略略給諸位介紹過了。序分,在這部分裡面要為我們說明這次法會它的緣由。正宗分,這是法會最主要的一分,將一會重要的義趣完全發揮出來。最後的流通分,是希望聽到這部經的人、讀到這部經的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將這個法門盡心盡力的宣揚,也就是推薦介紹給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大法圓滿的利益。由此可見,佛法心量是很大的,大乘經上常講「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是佛菩薩的心量。我們學佛目的就是要作佛,也就是所謂的成佛;我們學佛目的就是要成佛,也就是說要恢復我們本能的心量,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現在請看經文第一品裡面「法會聖眾」。給我們介紹這一次的法會裡面的狀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這是一小段,先看這一小段。這一小段就像我們現代的會議記錄,把法會的時間、處所、說法的人以及參加的大眾都有一個記載。這是跟一般老師上課教學稍微有一點不同。

第一句『如是我聞』,我們常常讀佛經的人一定會知道,所有的佛經一開端都有這一句都是相同的。既然每部佛經前面都有這一句,由此可知,這一句就非常重要。這四個字到底說的是些什麼意思?實在講這四個字就是說明佛為我們所說的一切經,他的根據就在這一句;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要是把它總括起來,他說的是什麼?就是說了一個「如是」。那這就妙極了。

要是從字面淺顯的來說,如是我聞,「我」是集結經的人,阿難尊者。我們知道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完全是用口語,並沒有文字的記載;一直到佛圓寂之後,眾弟子們覺得老師一生對於大眾許許多多寶貴的教誨,應當要流傳給後代。流傳後代,靠口傳就很難,而且容易發生錯誤,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文字把它記載下來。記載要正確,不能夠誤導後人,因此這個工作做得非常的謹慎。同時這個集結是團體來做,而不是屬於個人。集結的方式是請阿難尊者把佛以往講的這些經重複說一遍。阿難尊者在同學當中,他是最有名的多聞第一,也就是說世尊一生所講的這些經典,阿難統統聽過。

那阿難記憶力非常之好,幾乎像我們的錄音機一樣,他聽一遍之後他就不會忘記,能夠像佛一樣的說出來。也許諸位很難相信這個記憶力這麼好,我能相信。我現在老了,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老師學佛,我聽他老人家講經,我不能記到百分之百,這個能力我沒有,但是至少可以能夠記到百分之九十五,我有這個能力。所以阿難尊者能夠記憶到百分之百,我相信。有這樣的能力,那學東西自然那就快速。因此大眾推阿難尊者升座講經,旁邊就有人記錄,聽眾是五百阿羅漢。我看到我們這個四樓旁邊有五百羅漢也都來了,那五百羅漢來了。

這五百羅漢都是佛的學生,他們都曾經聽佛講經的,請他們來作證明。阿難宣說之後,如果其中有一個人提出反對的意見,說阿難尊者你這個說法我沒聽說過,這一段的話就要刪掉,就不能夠記錄。所以這個集結經的嚴謹,是要五百個聽眾每一個人都承認,都沒有話說,這才能夠記錄下來;不是現在是多數通過就可以了,不行,一個人提出意見,就不能夠記下來,一定是人人都贊成、人人都同意這個話確確實實是佛說的。所以這個經典寫成之後,第一句用「如是我聞」,這部經是我聽佛所說的。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記錄,就如同佛親口所說的一樣,這叫信成就,使後人能夠相信,這是集結的意思。

它真正的深義,佛法裡面所說的密義,「如」就是真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事實真相。與事實真相完全吻合,這就是「是」;如果不是事實真相,那就不是。所以這兩個字放在此地,顯示出世尊為我們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這是通途的說法,這個講法能夠適合於一切經。但是它在每部經、每次的法會,那有它特別的意思。譬如在這一會上,這一會是世尊為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也全是事實,決不是虛構的。虛空太大,世界無量無邊,我們的智慧、知識、能力太小,不要說太空當中許許多多事實真相我們不明了,即使在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地球,地球上許許多多事實真相我們也無法明了,何況他方世界。佛與大菩薩他們的智慧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他都能見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見不到的,他見到了。佛跟我們所說的都是事實,決不是理想,決不是推測,跟我們講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跟我們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也是真有,也不是假的。所以這是「如」的意思。

既然這一句是信成就。信是修學最基本的一個條件。佛在《華嚴經》上說「信為能入」,把佛法比喻做大海,信就能入。佛法的大海,實在說就是智慧的大海;無量無邊的智慧,你要相信,你才能夠得到,所謂是「信為道元功德母」。道就是成佛之大道,成就究竟圓滿智慧的這條道路,這就是信。無量無邊的功德也是從信心裏面生出來的,這個母是母親,是比喻能生的意思,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信心。信就非常重要!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說「依實相理」。實相就是事實真相。釋迦牟尼佛依事實真相的道理,為我們說明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是正確的,這叫如是。在本經裡面講,蕅益大師這個講法非常的圓滿,佛給我們說的是事實真相,佛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決定正確。既然如此,佛為什麼說了許許多多的經論?為什麼說這麼多?只要給我們說這一部經就好了,為什麼說得那麼多,搞得我們今天是眼花撩亂,無所適從,這為什麼原因?這裡頭有道理的。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這個法門不是一切人都能接受的。實在說,任何一部經論、任何一個法門都無法叫大家共同來接受,因此佛就隨順眾生的根性,你喜歡哪一個法門,他就給你講哪個法門,所以應機說法。眾生的根機是無量無邊,佛講的法門也就無量無邊了;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這麼個道理。

佛說了許許多多法,可是你要知道,這許許多多法到最後都歸到一法,萬法歸一,這才是個正理。所以說殊途同歸。這個「一」是什麼?這個一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西方淨土,這是我們很明顯的能夠看出來。無量法門同歸華藏世界,華藏像大海;到了華藏世界之後,文殊、普賢這兩位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我們才想像、才體會到,原來西方世界大概是華藏的中心,是華藏的精華;所以華藏世界的菩薩都要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到那個地方去修學。可見得這的確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當中的了義,殊勝無比!

如果我們修,從別的路走、別的法門來修學,到最後到華藏世界,再跟普賢菩薩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要修多久?在《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說了真話,不止三大阿僧祇劫,而是無量大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這時間就太長太長!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因為他有進進退退,實在說進得少,退得多,他有退轉,所以這個時劫就非常非常長。這個法門這就容易了,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不必要那麼長的時間。照《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古德告訴我們根性利的人一天就成就了,根性劣的人七天也能成就;這跟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簡直不能比。我們要問一問,這個時間是短是快,但是成就的果報要跟修三大阿僧祇劫的人比一比到底哪個高?假如這七天成就的比不上人家,人家三大阿僧祇劫的高,我們這個比不上人家,那這個法門也並不很殊勝,也並不很奇特。可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他的成就比修三大阿僧祇劫、比修無量阿僧祇劫的還要高,還要殊勝,這就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

我們佛門裡面許許多多的大法師、大善知識、大居士不相信,這不足以為奇,為什麼?還有很多阿羅漢、辟支佛也不相信,還有許多菩薩們也不相信,難信之法。佛說這個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成了佛他才相信,沒有話說,完全明白了;等覺菩薩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實在說他也搞不清楚。可是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樣難信的法門,我們為什麼會相信?這奇怪!這個法門給你講了不相信,那是很正常的,不奇怪;相信了,這才奇怪,這不平常。你之所以能夠相信,佛在這個經上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是你過去生中無量劫修行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成熟,這是你自己的功德,同時這就是講現在就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本願的加持,這是他力。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所以我們聽到這個經典、聽到佛的名號,能生歡喜心,能理解,肯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疑。

就本宗的教義來說,「如」,是心是佛,這是如的意思;「是」,是心作佛。我們今天要作佛,這個重要!這才是真正的大事因緣。《法華經》上所說的「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個大事就是我們這一生作佛的機會成熟了,這是大事,如是兩個字的意思。我聞是聞成就。是阿難尊者親自聽佛說的,不是傳聞,傳聞未必是真實,親聞,使我們對於尊者的復講能夠生起信心。

『一時』,這是時間的成就。什麼時候說的?並沒有把年月日記載下來。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對於經典上的六種成就很敬佩,唯獨對「一時」懷疑。阿難既然記憶力那麼好,佛所說的每句話他都沒有忘記,這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講的,應該要把它記下來,含糊籠統說個一時,不能叫人服氣,這心服口服很不容易。古人的註解說的也不是說得很圓滿,當然說得也有道理,因為佛當年講經不是在一個地方,這我們曉得。世尊四十九年足跡可以說遍五印度,印度是很大的地方,他到處講經。那個時候印度並沒有統一,跟中國的情況是一樣,屬於部落的時代,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小國家。佛出生的時候是我們中國周朝的時代,我們中國周朝,諸位讀歷史都曉得多少個國家?八百諸侯,八百多個國家。而每個國家用的曆法不一樣,在中國到周朝的時候已經不錯了,周朝幾乎所有的諸侯都用周朝的日曆;換句話說,對於這個時是能夠統一。但在印度就不一樣,每個國家的曆法不相同,因此記載下來也無從考查,這是真的,這是事實。雖然無從考查,如果能夠記錄下來,我們後人看到這個,心裡也很踏實,這「一時」總覺得含糊籠統。

到後來對於大乘經典稍稍明白一點,這才曉得他用的「一時」意思很深。實實在在講不指年月日時,那個是死的,這個一時是活的、活活潑潑的。古德也有講法,「師資道合之時」、「機感相應之時」;這個講法也很有道理,也很能講得通。在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唐朝時候我們中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讀《法華經》忽然入定了,他讀到「藥王品」入定;這一入定,他這個人在天台山(浙江的天台),他的神識到印度去了。就在這個地方,王舍城耆闍崛山,這個山我們通常也叫它做靈山,靈鷲山就是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在靈鷲山講的,《無量壽經》也在靈鷲山講的。智者大師到靈鷲山去了,見到釋迦牟尼佛正在講《法華經》,他在底下還聽了一座;這一出定就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法會還沒散,還在講,一時。

由此可知,這個「一」在本宗裡面講「一心不亂」。如果我們證得一心不亂的時候,世尊在靈鷲山講《無量壽經》這個法會現在也沒散,你可以在靈鷲山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講經。這個「一」的意思就長了,它是活活潑潑的。也可以說三資糧具足的時候,這對我們淨宗來說信願持名,就像本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時候必定得感應道交,就有感應道交了,我們一定能夠見到世尊,乃至於一切諸佛如來講《無量壽經》的法會。所以它這個字太好太好,意思非常之深。

『佛』是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此地我們要認識清楚佛教是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最真實、最圓滿、最究竟的教育,它不是宗教,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稱佛稱本師,根本的老師,創立這個教育的老師,就是創立佛陀教育的第一個老師,我們稱他作本師。我們自稱三寶弟子,弟子是學生,所以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宗教裡面沒有師生的關係,教育裡面才有師生的關係。佛是我們的老師,有時候我們尊稱為導師,他引導我們。

『在王舍城』,而不是說他「住」,為什麼?佛出家了,沒家,有家才有住。所以問你:你住在哪裡?我家在那裡,他住在那裡。佛沒住,佛出了家;出了家只好問,佛現在在哪裡?在哪裡講經?哪個地方請,他就到哪裡去,他沒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要問佛在什麼地方?在跟住不一樣,佛在王舍城。這地名我們也把它省略,不要詳細介紹,一般註解裡面都介紹得很詳細。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是當時參加法會的大眾。我們看到這個狀況,一定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我們這一個講堂,我想聽眾最多也不過一千人,我們說法還要藉麥克風、還要擴音器;釋迦牟尼佛這個講堂一萬二千人,比我們人要多十二倍,那個時候沒有麥克風、沒有擴音器,佛說法每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同時大家還要知道,來參加與會的大眾不是從一個地方來的,在那個時候印度都是小國,從許許多多國家來的,言語也不相同,文字也不相同。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的音,妙音!我們從這兒體會。假如佛說法後面人都聽不懂,聽不懂的人都解散了、都跑掉了,誰還願意在這兒坐著?我們在這裡能想像到佛有不思議的神力,的確是以圓滿音說法。

通常我們在許多經上所看到的,與會的大眾千二百五十人,這是佛的常隨弟子。釋迦牟尼佛到哪裡,這一批人都跟到那裡,幾乎一生沒有離開釋迦牟尼佛的,千二百五十人,所以許多經典裡面集結都用他們來做代表。當然除這常隨眾之外,還有很多人參加,那都不記錄在文字裡面。此地記錄的,使我們覺察到它跟《法華經》一樣。佛講《法華經》聽眾是萬二千人俱,這就說明這個經跟《法華經》是平等的。《法華》在整個佛法裡面,《華嚴》、《法華》大家尊稱為一乘圓教;這就說明這個經是一乘圓教,跟《法華》相等。再看底下兩句,這是讚嘆與會大眾的德能。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這兩句話不是隨便說的。『一切』就是指與會的這大比丘一萬二千人,他們都是大聖。這個大聖,如果在小乘來說就是阿羅漢;小乘的四果羅漢是大聖,三果以下的那就不能稱為大聖。可是我們在前面看到,他說大比丘,他不是小比丘;本經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因此這個大比丘就不是小乘是大乘的。尤其這個地方說的大聖,大聖在大乘佛法裡面,一定是要證到地上菩薩才能稱為大聖。我們平常贊佛「菩薩摩訶薩」,摩訶薩就是大聖。菩薩,這通指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我們稱菩薩。初地到十地到等覺我們稱摩訶薩,這大聖。由此可知,這些人不是普通人,都是十地以上等覺菩薩。他們化身示現為比丘的身分,參與這個法會聽佛講經,作為影響眾,這個意思就深、很不平凡。這些人『神通已達』,他的智慧神通都已經達到圓滿了,這個「達」是通達無礙,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下面給我們列舉「上首」。這個上首就好像大眾裡面的班長一樣,大眾裡面有傑出表現的,提出他們來做代表。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我們在每部經裡面的開端都看到這些人名,但是這些人名不相同。仔細再看看這部經所列的名字很特別,特別在哪裡?第一位列的是『憍陳如』。你們諸位要留意去看看這些佛經,哪部經裡頭把憍陳如列在第一個?它這個排名順序含義甚深,不是隨便排的。憍陳如是什麼人物?讀《釋迦牟尼佛傳記》我們都曉得,世尊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然後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這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度這五比丘,為這五個人說法,憍陳如第一個開悟的,第一個證果的。他擺在這個地方,那用意就不平凡,就是說明這部經是第一個成佛的。在一切法門裡面修行證果這是第一經,用憍陳如來代表。我們今天接受到這部經,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諸位曉得第一得度、第一成佛;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一生當中一定是成就圓滿的佛果。

第二位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代表智慧。如果不是大智慧,不能接受這個法門,不能相信這個法門;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這是大智慧。諸位要知道智慧跟聰明不一樣,聰明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見得聰明,這是諸位一定要辨別清楚。智慧是辨別真妄,是辨別邪正,辨別利害,這是智慧。六道輪迴是虛妄的,六道輪迴是大害。往生淨土永脫輪迴,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利益之大,一切諸佛縱然無量劫的宣說都說不盡,這也都是事實真相。所以用舍利弗代表大智,能信、能願、能持名。

第三位是目犍連尊者,『大目犍連』。這是世尊會下神通第一。唯有大目犍連才肯信願持名,為什麼?他能夠通達明了。通是通達的意思,神是神奇莫測,換句話說,不是我們普通常識能夠達得到的。世間人喜歡神通,喜歡智慧,究竟圓滿的神通智慧在西方極樂世界。你看舍利弗、目犍連嚮往西方淨土。『迦葉尊者』代表宗門,代表的禪宗,他是禪宗的初祖。『阿難尊者』代表教下。這兩個人就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除了禪宗之外,其餘的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以這兩個人代表整個的佛法,不離開淨土。整個佛法最後都是歸宿於淨土,以他兩位來做上首,這是聲聞眾。下面這一段再給我們說菩薩眾。

【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這個法會實在講非常非常的殊勝。『普賢』跟『文殊』是華嚴會上的二大菩薩。華嚴三聖,佛是毗盧遮那,菩薩就是文殊、普賢,華嚴三聖。這個意思是說明本經跟《華嚴經》是平等的,就是《華嚴》。前面我們看到這個大比丘萬二千人俱,實在講本經就是《法華》,跟《法華》沒有兩樣;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本經就是《華嚴》。所以古人有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淨宗跟《華嚴》的關係非常密切,真的是《華嚴》的歸宿。

所以蕅益大師說,淨土《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我們從這個地方也能得到證明。蕅益大師說的話,的確是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這個經典在整個佛法的地位上來說,登峰造極,達到了最高峰,確確實實是第一經。同時普賢菩薩又是密宗的初祖,他代表了密宗。所以《無量壽經》裡頭有密,有禪、有密。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在這一部經中;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從這部經裡頭流出去的。換句話說,這一切法門到最後還歸《無量壽經》,這是源頭,這是根源。

密宗的承傳,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是佛滅度之後六百年,有一尊龍樹菩薩出現在世間,龍樹菩薩非常聰明,他的智慧、他的能力確確實實是超乎常人,世間流傳的經論,龍樹菩薩在短短几個月當中全部讀盡了。佛法的經典、外教的經典,印度有許許多多宗教他統統都學,統統都學完了,於是乎自己貢高我慢,世間所有的他全都學了,沒有一個人能跟他相比。《金剛經》上常講大菩薩要護念小菩薩。於是大龍菩薩見到龍樹生起慈憫之心,就請他到龍宮。龍宮裡面收藏著有很豐富的經典,到龍宮裡面去參觀,他也很歡喜就跟著大龍菩薩到龍宮裡面去參觀。看到大龍菩薩收藏的佛經,數量是多少?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這一看,呆了,貢高我慢的心馬上沒有了,為什麼?自己學的太渺小了,看看這個地方的藏經這樣豐富,自己學的太少。這是一部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全部的經典,在龍宮裡面收藏。龍樹菩薩一看嘆為觀止,閻浮提眾生沒有能力接受;於是乎看中本,中本數量還是太大,無法接受;再看小本,小本是什麼東西?目錄提要。就好像《四庫全書》,我想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應該有《四庫全書》。《全書》有一個目錄提要,台灣所印的精裝本目錄提要有這麼厚的本子五本。大概龍樹菩薩就把《華嚴經》的目錄提要帶回我們人間了,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華嚴經》,數量有多少?有十萬偈。一偈是四句,印度人計算這個書本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我們中國人算字數,這一本書有多少字,算字數;像《老子》五千言,就是五千個字。我們中國人算字,印度人不算字數,算四句,這一句長短不論,四句叫一偈。以偈為單位,總共有十萬偈,四十萬句。這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總共有四十品,有四十品十萬偈。

從東晉,《華嚴經》傳到中國,因為這個經太大,古時候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那個時候沒有印刷,都是手寫的,也沒有紙張,寫在貝葉上。貝多羅的樹葉,也許同學們見過,那個樹葉很厚,像我們那個芭蕉葉一樣很厚。把它切成一塊一塊,一塊寫四行,兩頭打一個洞,用繩子穿起來。這一部《華嚴經》,如果用現在的大卡車,恐怕要好幾車才能裝得下,一部經!不像現在。所以你曉得那個時候很容易散失,容易丟掉,不容易保管。

第一次傳到中國來,就是個殘缺不完整的本子,總共有三萬六千頌;十萬偈只有三萬六,你看看三分之一多一點。我們中國把它翻譯出來了,這就是晉朝翻譯的,叫《六十華嚴》,六十卷。我們讀經,往往讀到那裡,忽然看到好像斷掉了,下面接不上,這經文有缺失,確確實實遺失了,沒有傳到中國來。到唐朝,實叉難陀從印度帶了《華嚴經》,也不完整,但是比晉經多了九千頌,所以它總共有四萬五千偈,差不多將近一半,在唐朝翻譯出來,就是現在大家所見到的《八十華嚴》;只有原來的一半,一半還缺一點。唐德宗的時候,烏荼國國王,這是個小國,向中國朝廷進貢,進貢就是給皇帝送禮物,禮物裡面有《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完整的,沒有欠缺,把它翻譯出來四十卷,叫《四十華嚴》。所以中國《華嚴經》三次翻譯,都不是完整;但是《四十華嚴》到中國之後,跟《八十》合起來,雖然不完整,但是大致上意思能夠看得出來。這是《華嚴經》傳到中國的歷史。

這是講到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在南天開鐵塔,把鐵塔打開,見到金剛薩埵菩薩,也叫金剛手菩薩。這個金剛薩埵,或者叫金剛手是一個人,普賢菩薩的化身,把密法傳給龍樹;龍樹傳下來,密宗是這麼來的。所以密宗是普賢菩薩傳的。觀世音菩薩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在密宗裡面叫準提菩薩,準提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在密宗裡面的化身。所以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此地也就代表了密,密教。文殊菩薩代表禪宗。禪,不是六度裡頭的禪定,諸位要曉得,禪是六度裡面的般若波羅蜜。你看《壇經》六祖大師一開端就叫的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沒有叫他念禪定,叫他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所以禪是文殊代表。這兩位菩薩在此地就顯示出密淨不二,禪淨不二。所以淨宗裡頭有禪、有密、有教,所有一切法門都在本經之中,這個經就寶貴,這個經確確實實是佛法的精華!我們讀了、接受了,一切佛法都在其中,再不要去費很多精神、很多時間去涉獵許許多多經論,用不著,這一部經典全都包括了。

『彌勒菩薩』,這是當來下生的一尊佛,現在在兜率天,後補佛。我們這個世間不少人嚮往彌勒菩薩,因為知道他將來到這個世間來成佛,我們都很樂意做他的弟子,就像舍利弗、目犍連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所以有不少人想生兜率內院,將來菩薩下來作佛,他們跟下來作弟子。這個願心很好,可是到兜率天內院可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修學這個法門,這常講的彌勒淨土,修彌勒淨土比修彌陀淨土要難。你看彌陀淨土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就能往生;彌勒淨土七天不能往生,沒那麼容易。

彌勒菩薩是法相唯識的祖師,是法相唯識的專家、權威。你要在法相唯識上不能奠定很好的基礎,恐怕他不要你,這個難!而法相唯識的確也很不好學。在今天這個世間我所知道的法師大德們,對於法相唯識有研究的的確不多。在新加坡有一位演培法師,他是專攻法相唯識,對於唯識宗他真的有心得,他是修彌勒淨土的,所以很不容易!可是我們要真想見彌勒菩薩,我有一個竅門比他還容易,比他還殊勝,為什麼?他生到彌勒內院是彌勒菩薩的學生,見到老師當然恭恭敬敬,不敢隨便講話;我們求生西方淨土,而且決定有把握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學生,彌勒菩薩也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到彌勒內院去逛一逛,見到老學長,那不一樣,是不是?那不相同。這是竅門,走近路!所以我們要想找彌勒菩薩不難。何況本經後半部,從第三十二品彌勒菩薩當機,所以《無量壽經》兩位當機,前面是阿難尊者當機,後半部是彌勒菩薩當機。由此可知,彌勒菩薩將來成佛必定要講淨土三經,一定也是勸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也許大家要問,彌勒菩薩什麼時候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作佛?釋迦牟尼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要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作佛,這個時間我們一聽天文數字,太長太長!這是真的。這個時間怎麼計算的?諸位要曉得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四百年,一年也照三百六十五天計算,他的壽命四千歲;諸位算一算這個數字就知道,五十六億多年他那一邊他的報身到了,才下生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現在有一些人這妖言惑眾,說彌勒菩薩已經下生了,說彌勒菩薩掌天盤,這妖言惑眾,這沒有根據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依法不依人,要依經典上所說的,這是正確的,經典上沒有,那是胡造謠言,決定不可以聽信。

下面是『賢劫中一切菩薩』,這一個大劫名字就叫做賢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尊佛。世尊告訴我們,在這一個大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賢人特別多,聖賢很多,所以這個劫稱為賢劫。「賢劫中一切菩薩」,就是彌勒以後這個千佛,九百九十五尊佛,他們現在是菩薩;我們佛門裡面供的護法韋陀菩薩,就是千佛最後的一位,最後的一尊佛,這些人也都來參加集會,這是非常重要的人。他的意思實在講也很明顯,就是說明這一千尊佛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沒有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的。

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共同宣揚的,念佛求生淨土是一切諸佛對於眾生共同的願望,因此眾生髮心念佛求生淨土,一切諸佛都歡喜。既歡喜,當然加持,當然保佑。所以你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止是阿彌陀佛保佑你,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個個都保佑你,個個都加持你,這個功德的殊勝沒有其他的能夠跟它相比的,真的是無比的殊勝。這是說『來集會』的。總而言之,他們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句。這些羅漢我們就跡象上來看,憍陳如、舍利弗、目犍連以及這些菩薩們,實實在在都是告訴我們,無量無邊的法門最後都歸於淨土,所謂殊途同歸。我們要懂得這一個密義,懂得它的深義。

下面的經文這一開端還是列的上首,是在家的菩薩,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夏蓮居老居士沒有把這一段文連在上面,而把它分開了。因為照理講應該是「又賢護等十六正士」,一直到「解脫菩薩,而為上首」。這應當合在第一段,看起來才比較順,但是他從這個地方就把它分在第二品,是引起我們注意,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相,那就是這一個法門是度在家居士為主的,主要是普度眾生。在家的同修多!出家人少數,在家人多數。在家人總以為在家業障深重,出家將來能成就,在家人不能成就,都有這個錯誤的觀念。殊不知這個經就是叫在家人一生成佛,不輸給出家人。從這個經文裡面你就能看到。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正士』就是菩薩的稱呼。正是正覺,士就是我們世間所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這個正覺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菩薩的尊稱。所以菩薩在佛門裡一般稱呼稱大士,像我們通常稱觀音大士、文殊大士、普賢大士,稱大士,稱正士。這個地方稱正士也稱開士,開悟的開,這都是對於菩薩的稱呼,對菩薩的尊稱。

說到這個地方我略微跟諸位提一提。那就是現在有一些人對出家人尊敬,尊敬稱呼過了頭,過分了,對出家人稱大師,這不可以,不可以稱大師,大師只有對佛的敬稱。你看看觀音菩薩稱大士,出家人稱大師,比觀音菩薩還高,這成什麼話?這不可以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不懂佛學常識的人他錯誤,那沒有話說,他無知!我們懂得,不可以,不可以這樣稱呼。所以大師是對佛的尊稱,不是隨便出家人都可以稱的,這要曉得。

此地列的十六位菩薩全是在家菩薩,在家有十六位。出家的你看看,普賢、文殊、彌勒只列了三位,出家的聲聞只列了五位,在家的列了十六位,這個比例上就很顯明的說明,這個法門是度在家人的。十六位菩薩當中只有一位賢護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是出現在印度的,賢護菩薩,在家菩薩;其餘的菩薩他方世界來的,這個意思也很深。證明十方諸佛都說這個法門,他們今天聽到釋迦牟尼佛也說這個法門了,非常歡喜都來參與這個集會,做影響眾,全是在家菩薩。

『賢護』,我們先看看它名號裡面所表的意思,這個名號是代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像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我們真正發心求生淨土,真的發心,那這不是假的,真的很難。真發心求生淨土;這個心一發,你就是菩薩,你就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可是你要發真心,假的不行,什麼是假的?發心要求生淨土,這個世間牽腸掛肚放不下,那是假的,那個得不到諸佛的護念。真正發心是這個地方統統放下了,確確實實心裡頭沒有牽掛、沒有留戀,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立刻就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得到諸佛的加持。這個一定要清楚。

【所謂善思惟菩薩。】

第二位『所謂善思惟菩薩』。這一位菩薩名號裡面代表的是真實的智慧,我們常講智慧明了,思惟就是明了的意思。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一接觸就明了,這是三慧,聞思修三慧;而不是說接觸之後再去研究研究,再去想一想,那一想就壞了,想就落在第六意識裡頭去了,那就變成虛妄的分別了。所以菩薩跟《楞嚴》上所講的「舍識用根」,他們這個觀察,決不用心意識,離心意識,那是真實的智慧。一接觸就明了的意思,我們叫它做思慧。明了當然就不迷惑的意思,我們叫它做修慧。實際上他聞思修是沒有差別的,是一次完成的,聞思修一而三,三而一,不是三個階段;三個階段那就落在意識裡頭去了,那是凡夫,那就不是聖人。我們要懂得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薩。】

這個意思非常明顯,他有真實的智慧,辯才無礙。

【觀無住菩薩。】

《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能大師從這一句開悟的,從這一句明心見性的,這一位菩薩大概也跟六祖一樣,從這一句經文悟入的,所以叫『觀無住菩薩』。加上個「觀」,那個味道更深,有《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的味道。無住才自在,住就不自在了。所以可以說與觀世音菩薩那個名號的意思相同。

【神通華菩薩。】

這一位菩薩所表的行權方便,權巧方便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

【光英菩薩。】

第六位『光英菩薩』。光是光明,英是發揮,光明英發,這是展現的這個現象,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這光英菩薩。

【寶幢菩薩。】

『幢』是高顯的意思,古時候通信設備沒有現在這樣發達,道場,古時候並不是個學校,所以佛講經教學,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屬於社教,是社會教育,並沒有立學校去招生,沒有;也就像我們現在這個講經說法,大眾歡喜都來聽,沒有任何約束。那怎麼通知?我們現在比較方便,現在可以發通知寄到諸位家裡;有的時候可以做廣告登報紙,甚至於廣播都可以傳遞這個訊息。在從前沒有這些工具,郵政也沒有,於是乎這個講堂前面都有很高的旗桿,這個旗桿不是掛國旗的,是掛信號的。幢,圓形的,有一點像飛機場那個風筒,有點像那個樣子的。這個圓形的,掛在旗桿上,大家看到這個,就知道今天這個地方有法師講經,喜歡聽經的人看到這個,他就來了,這是個信號。所以講經的道場常說「法幢高豎」,就是這個意思,升這個法幢。通常一般做法會就升幡;幡是扁的,扁的幡掛在旗桿上,這是今天我們有法會。圓形的幢升起來時候,今天這裡有講經。

「寶幢」,佛法是寶。世間的珍寶,我們得到了可以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所以這有財寶,物質生活可以能夠過得好一些。但是諸位要曉得,我們有最大的一個問題,生死事大,世間再多的財物沒有辦法叫你不老,沒有辦法叫你不病,沒有法子讓我們不死。秦皇、漢武都為這個事情憂心忡忡,想盡方法到海島上去找仙人求不死藥,結果還是死了。可是真正的佛法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真實不虛,佛法是寶。寶幢菩薩就是宣揚佛法,是讓佛法的珍寶能夠傳授給大眾。

【智上菩薩。】

這是無上的智慧,佛法所求的,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學究竟圓滿的智慧。這佛經裡面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有了智慧,這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接著下面。

【寂根菩薩。】

他所表的是六根清淨無染,這就是定。根就是六根,六根清淨。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寂是寂靜,在定功裡面來說,這是最上層的。《仁王經》說菩薩五個等級,它是用忍,忍就是定,最高的這個等級叫寂滅忍,還在無生法忍之上。無生法忍的菩薩是七地、八地、九地。寂滅忍的菩薩是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是佛。所以這是『寂根菩薩』表的意思。

我們講修行,講功夫,或者講享受,試問問你們世間人講的享受,到底享受了什麼?都含糊籠統,迷惑顛倒!你們所享受的是什麼?佛的眼睛很清楚、很明亮,你們享受的是苦,除了苦之外,你還享受什麼?你們自己冷靜想想,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是不是受的苦?無論你做的什麼工作,佛法講的造業,你造的什麼業?善業、惡業、無記業,總而言之一句話,你所受的都是苦,沒有樂!那個樂是什麼?樂是打痲醉針,哪裡是樂?這是苦海無邊,所以回頭是岸,沒有樂。真正的樂是什麼?寂滅,心地清淨,那才是真樂,你們沒有法子體會,為什麼?從來沒有享受過,你怎麼會體會得到?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真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這就樂在其中,真樂。所以是清淨寂滅是最高的享受,的確是一塵不染,無所不知。

在佛法裡面常用「寂照」,這兩個字很妙。寂是清淨心,照是智慧的起用,是樣樣明了。寂而常照,這是佛;佛清淨寂滅。常照是利益一切眾生。菩薩是照而常寂,照是樣樣明了,在樣樣明了當中修清淨心,這是菩薩;心已經清淨了,那是佛。菩薩在樣樣清楚裡面修清淨心,就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煉心。歷事就樣樣明了,煉心是煉清淨心,要讓這個心在一切境界裡頭一塵不染,達到真正的清淨,這是菩薩。

【信慧菩薩。】

信裡面有慧,這個信是真信,實信,真實的信心,特別是在本宗。因為淨宗的修行最重要的條件三個,信、願、行。所以要真正的相信。

【願慧菩薩。】

信底下接著就是願,願生淨土,願成佛道,願度眾生。

【香象菩薩。】

第十二位『香象菩薩』。香象是比喻。佛法裡面常用獅子、用大象來做比喻。你看看文殊菩薩騎的是獅子,普賢菩薩騎的是大象;其實文殊、普賢不騎獅子,也不騎大象,為什麼要這樣畫起來?畫是表法的意思。獅子代表勇猛,代表智慧,智慧最勇猛;象代表什麼?代表穩重,象這樣子穩重,所以是代表穩重,代表定。走路它也很穩當,一步一步,不慌不張的,代表定。普賢他坐在定上,文殊坐在慧上,是取這個意思。

【寶英菩薩。】

這個菩薩是代表願海莊嚴。

【中住菩薩。】

代表的是中道,無住這就是中道。

【制行菩薩。】

代表持戒念佛。制是法制,就是戒律。

【解脫菩薩。】

代表的是成就,代表的是自在,真實的受用。『解脫』,煩惱解除了,迷惑顛倒解除了,脫離生死苦海,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取這個意思。所以解脫是從果上說的,換句話說,前面這十六位從因上講的,這是從果上來說的。所以這個意思表達得非常的圓滿。

【而為上首。】

這十六位菩薩是在家同修的『上首』,但是諸位要明了這十六位都是等覺菩薩,他們所證得的果位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完全相等。那一些是出家的等覺菩薩,這是在家的等覺菩薩,說明修行證果跟出家、在家沒有關係,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出家、在家那究竟又為了什麼?出家是專業弘法,佛教育這樣好,如果沒有專業的人員去推廣,眾生就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一定要有專業的人員去推廣它,去宣傳、去把它發揚光大。所以出家是肩負這一個責任。而在家是護持。在家人一定要護法,諸位要曉得道場決定是在家人建立的,在家人管理的,出家人只是弘法。古人所謂的「鐵打的常住流水僧」,出家弘法。

前天茗山老和尚從這兒經過,我在機場跟他見了面,他老人家還說,出家弘法哪裡請,哪裡就要去,不能夠說不去,拒絕的,沒有這個理由的。佛法是為了弘通,哪裡說有人來請的時候可以不去,沒有理由不去的。所以弘法的人他是流動的,道場是在家同修建立,發心來管理,來主持,請法師到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講經說法,教化這一方。在家的菩薩這是他第一個使命,當然在家菩薩也可以講經說法,這是古時候都有。但是出家一定要肩負弘法利生的使命。好,今天時間到了,講到這裡也是一個段落。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三集)1994/11新加坡檔名:02-027-0003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第二行第二句看起。我們先把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從經文裡面我們很明顯的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都是修普賢行,修普賢行就是普賢菩薩。同樣一個道理,如果修觀音行的,這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修地藏行的,那他就是地藏菩薩。這個大家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菩薩的德號是代表一個法門。

普賢菩薩是《華嚴經》上,依照《華嚴經》修行的,這是普賢行。觀世音菩薩有三部經,這三部都不是獨立的,附屬在大經之中。第一部是《華嚴經》裡面「觀自在菩薩章」,這部分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為善財童子所說的;第二部在《楞嚴經》裡面,《楞嚴經》第六卷一開端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三部是在《法華經》裡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如果依照這三經修行,這個人就是修觀音法門,他就是觀音菩薩,他是一個初發心的觀音菩薩。那我們平常看到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旁邊那一位觀音菩薩,那是等覺的觀音菩薩,地位差很遠。一個是初發心,就好像在學校讀書的學生,一個是幼稚園小班的,一個是大學已經博士班的,那不一樣。但是都是學生,都學這個法門。

同樣一個道理,修學普賢法門的就叫普賢菩薩。我們念佛,立定志願這一生當中決定求生淨土,可以說你現在是普賢班上的小小班,幼稚園的小小班;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我們曉得,我們煩惱沒有斷,真真實實的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這是下下品往生;下下品就是一年級,比我們這個小小班高多了,一年級的普賢菩薩。在西方世界普賢菩薩有多少個等級?這諸位要曉得,有五十二個等級,好像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到五十二年級畢業了,畢業就成佛了。所以有五十二個階級,統統是普賢菩薩,那裡的的確確普賢菩薩的法界,這是最殊勝不可思議的。

世尊在《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圓成佛道,就是證得圓教的佛果。這也就是說明要不是修普賢行,如果用天台家的講法,你可以證得藏教的佛果、通教的佛果、別教的佛果,圓教沒有辦法證得;圓教佛一定要修普賢行。普賢行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在大經的最後,將修行做了一個總的歸納,也就是菩薩修學的總綱領,一共有十條,我們稱它做「十大願王」。

這個地方既然說『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菩薩修行的綱領我們總要做一個簡略的介紹。第一條是禮敬諸佛,第二條稱讚如來,第三是廣修供養,一直到第十條普皆回向。我相信這十願許多同修都非常熟悉,因為在《朝暮課誦》裡面有,每天都要念,念得很熟。念得雖然很熟,這十條裡面的含義不清楚,不要說修行,連裡面怎麼個講法也講不出來,這哪能談得上修普賢行?

普賢菩薩跟一般菩薩都修禮敬。一般菩薩也禮敬諸佛,普賢菩薩也禮敬諸佛,我們也禮敬諸佛,差別究竟在哪裡?差別在心境不同。我們這個心有分別、有執著,一般菩薩雖然比我們功夫要高深得多了,但是他的心不是真正的清淨;換句話說,他還是有比我們微細的分別執著,因此他不是普賢行。普賢行那個心境,一定要符合本經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心裏面一絲毫的雜染都沒有;平等心,生佛平等,萬法平等,《華嚴經》上所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萬法平等。普賢菩薩用這種心來修,所以他能夠圓成佛道。

由此可知,清淨平等覺是總原則,是修行的總綱領。普賢菩薩十願是修行的條目,也就是說落實在日常生活,在一切事物之中,我們應該要怎樣去修清淨平等覺。他心地清淨,這恭敬心就圓滿了;心地不清淨,恭敬心怎麼能圓滿?我們佛門的禮節,大家見面知道合掌;合掌是什麼意思?合掌代表一心。平常我們這個手掌手指是分開的,這散亂的,表示妄念很多。怎麼樣表示恭敬?所有的妄念都息住,合一,一心;一心是恭敬!所以諸位要曉得清淨心是恭敬,平等心是恭敬,覺悟的心是恭敬,全都是修的清淨平等覺。

對人恭敬,對事恭敬,對物恭敬。這個地方諸位要特別留意的,禮敬不是說見到人就磕頭禮拜;如果這樣修,那個人不就變成神經不正常!那馬路上多人,見到人就磕頭,磕不完的,哪有這種道理?這個敬是在心敬,事上要不違背世間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人用什麼樣的禮節,我們就用什麼樣的禮節,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都是十願裡頭所說的。

譬如在前清帝王的時代,最恭敬的禮是三跪九叩首,現在你們看戲裡面可以看得出來,演古裝劇你可以看得出來,那個時候的禮節。現代人的禮節,最恭敬的禮節是三鞠躬,我們面對的是現代人,所以我們的最敬禮,三鞠躬就夠了,最敬禮。但是通常我們跟人打招呼見面行禮,點點頭;現在點點頭就是敬禮了。如果你要行三鞠躬禮,人家又覺得你這個人頭腦有問題,那不正常。所以禮節要隨俗。恭敬心是真誠,對人有一番敬意,要有敬心,這是普賢行。

對事怎樣修禮敬?事情要盡心盡力,認真負責把它做好,這是對事的禮敬。無論大事、小事,無論自己的事情或者公家的事情,你們上班或者是為政府機關做事,或者是為私人公司行號做事,要盡心盡力,做得圓圓滿滿,這修普賢行!不認真、不負責任、投機取巧,那你不能往生,這個諸位要曉得。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口裡念佛,身行與道相違背,這個法門是普賢法門,不是普通法門。希望大家真正心裏面想這一生要往生,你就特別要注意。我們身口意三業要一致,不可以口是心非,那就錯了,那就不是修普賢行。對物的恭敬,譬如說我們講堂桌椅板凳對它的恭敬,我們把它擺得很整齊,擦得很乾淨,這就是對它的禮敬。

總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這都叫諸佛。為什麼都叫諸佛?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將來一定作佛,所以普賢菩薩眼睛裡面是平等法。這一切萬物它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這個性就是真心本性,是一個,能生萬法。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所生的,都是自性所變現的;自性是佛,所變現的一切萬事萬物當然統統是佛。要用這樣的心量、這樣的觀察對於一切恭敬,這才叫禮敬諸佛。所以跟我們平常行禮意思不一樣,境界不相同。由此可知,普賢行實在是非常的廣大,是菩薩行門裡面真正達到了究竟圓滿。彌陀的學生,願意求生淨土的,要在這個地方著眼,要在這個地方下手、用功。

第二「稱讚如來」。稱是稱揚,贊是讚嘆。奇怪的是這個地方它不用諸佛,它換了,換成如來了。如來跟諸佛有沒有差別?如果說諸佛就是如來,如來就是諸佛,那這裡不應該換;既然換了,大概是有另外的一個講法。這沒錯。正如同《金剛經》裡頭所說的,大家讀《金剛經》,你稍稍留意一下《金剛經》裡面,有的時候說諸佛,有的時候說如來。說諸佛跟如來意思不一樣。說諸佛是從相上說的,說如來是從性上說的,這不相同。這意思就是說明禮敬是從相上說,一切恭敬,不能有分別執著;我們對佛是怎樣恭敬,我們對於父母、師長同樣恭敬,對於一切大眾也同樣恭敬,乃至於對於那些無惡不作的人還是一樣恭敬,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這是禮敬。但是稱讚就不一樣,為什麼?稱讚會影響這個社會,會影響風俗,一定要稱揚正面的,負面的我們不稱揚。也就是我們稱揚善的,而不稱揚惡的。善是性德,所以用如來;不善這違背性德,我們不稱讚,禮敬、不稱讚。這就是古人常講的,我們對於一些惡人惡事是敬而遠之。你看敬,禮敬,沒有兩樣;遠是什麼?那是不跟他學,不稱讚他、不學他,這就對了。遠不是躲得遠遠的,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那恭敬心就失掉了,那就沒有敬意了。是不稱讚,不跟他學,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這一些綱領都要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學了就會用。從今之後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就要遵守這個原則,遵守這個綱領去做,認真努力的去做,這就是修行。把我們從前許多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做法統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這在《華嚴經》上我們很明顯的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把普賢行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所以《華嚴經》的確是最好的教科書,世間教科書裡頭找不到,沒有這麼圓滿。

《華嚴》裡面有理論,圓滿的理論;有方法,非常精細的方法;還有表演,這個表演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而善財就是我們的代表,我們的模範。所以大家聽到善財童子,你馬上會想到觀音菩薩旁邊有個小孩,在那裡合掌拜觀音,那是善財童子。這個觀念深深的植在人心當中,於是對於真正的佛法是一無所知,這很遺憾的一樁事情。實在講善財就是我們本人,就是修普賢行的人,就叫善財。善是什麼?善根,你有善根;財是代表福德。《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善財。所以諸位要曉得叫做善財是自己,不是別人。我是女人,善財是男的,大概不是我。弄錯了,善財沒有男女,男人是善財,女人也是善財,具足善根福德的人就叫善財。所以我們要明白佛經裡頭的真實義。你看開經偈,我們一升座講經,「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要把佛的意思搞錯了,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這一次法會非常殊勝,我們有一本《認識佛教》的小冊子供養大眾,希望大家多看看。我們對於佛法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理解,佛法對我們才會起真正的作用,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幸福。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我們從早到晚在這個社會上接觸各階層這些人物,這五十三個是代表。裡面出家的只有六個,還是在家的多。五十三個人只有六個是出家的,在家的多。而在家裡面諸位仔細去看,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這就是代表個個階層的人物,從早到晚天天遇到,這是我們修普賢行的環境,我們要會修。善財童子就是遵循普賢菩薩這十條綱領。

社會上這些大眾,真的有好人也有不好的人;那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有代表善的也有代表惡的。像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他們就代表惡的這一方面,就不是善的,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甘露火王瞋恚,脾氣很大,見到人就發脾氣,打人、罵人,甚至於殺害人。伐蘇蜜多女是妓女、淫女,代表貪愛。這三個人代表著貪瞋痴三毒煩惱,善財童子跟他們接觸,禮敬但是沒有讚嘆,為什麼?貪瞋痴是違背了性德。這就是告訴我們,不善的這些人與事我們對他要敬,但是不讚嘆;善的,我們要讚嘆。這真的符合我們中國古德的教誨,隱惡揚善;看到人家不好的不說,一字不提,看到人家好的,讚嘆、讚揚。我們這個社會才有光明,社會才能夠轉惡為善,使大家都能得到幸福,都能得到美滿。所以這個稱讚是如來而不是諸佛,意思就在此地。

第三「廣修供養」,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在普通的菩薩,因為他的心不平等,心還不清淨,所以菩薩修的是布施。你看菩薩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他修布施,普賢菩薩是供養,你看那個心多恭敬。我們對佛的布施叫供養,對普通人叫布施,你看那個心就有分別了。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對佛供養,對眾生也供養;對好人供養,對惡人還是供養,真的平等,真平等。所以普賢菩薩的心量跟別人不相同。

供養是因,果報是福。財供養得財富,法供養得聰明智慧,無畏供養得健康長壽。你看看這三樣東西都是我們要求的。不學佛的人也想,不是佛教,其他外教,基督教、天主教,我遇到他們說到,他們都要,他們都喜歡長壽,都喜歡健康,都喜歡有錢有財富,但是不懂得修因,你怎麼會得到?靠佛菩薩保佑,靠上帝神明賜給你,那叫作夢!沒這回事情的。他說有見證,某個人信教很虔誠的,上帝賜給他福報;只有一個,幾千幾萬個人信上帝的只有一個人得到的,其他都得不到,上帝怎麼這麼偏心?這不是真的,真的話每個人求,每個人都得到,那是真的;如果那是真的,我也信上帝去了。佛給我們講真話,福德是要你自己修,你自己不修,佛菩薩沒有能力給你。佛說要賜福給你,那佛菩薩就變成騙你,佛沒有這個說法。佛只有教導我們,這是真的;我們不懂,佛教給我們,把這個方法教給我們。

你看這個世間人發財,他有財富、發大財。有人發財很快樂,為什麼?他沒有操心,他這個財源源源不斷而來;有的人發財發得好辛苦,好不容易才賺得的。可是諸位要曉得,容易得來跟辛苦得來,都是前生布施的因;前生要沒有布施,同樣一個行業,我去做保險虧本,為什麼?前生沒有修布施,哪來的財富?所以絕對不是說這一生很聰明、很能幹、運氣很好,那你是看表面,為什麼?聰明能幹運氣好的人比他多得是,為什麼人家不發財,為什麼偏偏他發財?前世種的因,這一生受的果報,要懂這個道理。前世布施財,布施得很痛快、很歡喜,他這一生得財富就得得很容易、很歡喜,他不操一點心;前一生布施,布施得很苦,像割肉一樣的,看到布施不能不布施一點,看到情面,那這一生也能夠得財富,得的好不容易,得的好辛苦,就這麼個意思!

我們舉個簡單例子。我們供養別人飲食,譬如說你們大家學佛的人會供養法師,我們做了好的飯菜,做好了到這個地方來供養法師,你得的福報就自在。如果說我們請法師到某一個地方去吃飯,法師好辛苦跑到那個地方去吃一餐飯,你將來得的福報也就很辛苦才能得來,你不很辛苦,你就得不來。你就從這個例子上去推想就知道了。所以布施供養還要很痛快、很歡喜,叫接受的人不要太辛苦,我們將來得福報就容易,這一定要知道!

法布施得的是聰明智慧,同樣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供養世出世間法,供養佛法,在今天這個時代,經書、錄音帶、錄影帶這些都是法寶。我們生歡喜心,盡心盡力的供養,這得智慧,得聰明智慧。當然能夠建立一個道場,自己沒有能力建道場,租借場地請法師來講經說法,這也是法布施、法供養。實在說,今天我們做這些事情,三種布施統統具足。因為這供養裡面,就是拿印經來說,印經要錢,錢,財布施;經書裡面是佛法,法布施;大家讀到經典,接受這個經典,依教奉行,這是屬於無畏布施。他這一生當中能夠脫離三界輪迴,能夠了生死,成佛道,這個供養真的達到究竟圓滿了,那個福報實在說是諸佛菩薩都說不盡,我當然更沒有這個能力了。所以供養是福慧之因,要廣修供養。

菩薩可以說自從發了菩提心,菩提心真正覺悟,不再迷惑了。從今而後,念念為一切眾生,心心為弘揚佛法。在這個時代,淨土特別契機,換句話說,一切佛法當中,弘揚淨土能令眾生得真實的利益,得現前的利益。其他法門不是沒有利益,這個利益不是現前的;換句話說,這一生未必能得到利益,而是來生後世。來生後世要不能出三界,換句話說,你的布施供養都變成福報了,就是我們這個世間有地位有財富的,變成這些人了。變成這些人不錯,也能夠享受一生;假如這一生當中又迷惑又顛倒了,那福享完了,來生又要墮落。所以這一種布施供養就不是究竟、不是圓滿。所以說淨宗法門現前得利益,這是我們應當要認真去考慮。

以我們眼前有限的福報、有限的時間,應當如何來修福,怎樣來修供養?其實這個供養的範圍非常廣大,只是我們的心量太小,而非普賢行。譬如你在家裡面,你是一個家庭主婦,你每天早晨起來,把你家庭環境收拾得乾乾淨淨,三餐飯煮得很好,供養你的父母,這是供養!讓你一家人都吃得很舒服,你是供養一家人,但是你沒有存一個供養的心。供養的事你都做了,你沒有一個供養的心,因此你得的福報不圓滿;如果你有恭敬供養的心,那你的福報就很圓滿了。

能再把這個供養的心、供養的事擴大,平等心對待一切大眾。我在新加坡,我對你們居士林有好感,什麼好感?是因為你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這裡修供養,你們底下的餐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是說不是我道場的同修就不可以來吃飯,什麼人都可以來吃,這了不起,這是廣修供養。所以居士林的法緣殊勝,佛法一天一天的興旺,有它的道理。你們有這麼大的心量,認真在這裡修供養,在這裡修布施,所以這道場得福,道場裡面所有的同修有福,這很難得、很難得。所以這個供養布施,我們要非常重視,要認真努力來修學。

現在有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很苦,總想改善自己的命運,改善自己生活環境,不曉得從哪裡改起。我過去介紹大家《了凡四訓》,而且一再勸同修們要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三百遍念下去,你的印象深了,道理明白了,就曉得應該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會修福了。那是我們要改造命運,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非常好的一份修學的教材。而普賢行,那的確是究竟圓滿,比《了凡四訓》不曉得要高出多少,那不能為比的。我們要重視,重視自己的幸福。

第四要「懺悔業障」。這也是許多同修們都感覺得自己的業障太重,無始劫一直到今生造的罪業太多了。業障深重都想來修懺悔。怎麼個懺悔法?不知道。以為在佛堂裡面拜幾部《梁皇懺》,拜幾部《大悲懺》,業障就懺掉了;拜完之後,回去好好的想想,你的業障懺掉了沒有?如果業障還在,沒有懺除,那這個懺叫白拜了。懺有沒有效果?真的有效果,為什麼你去拜而沒有效果?你是身在那裡拜,心沒有拜;有口也有身,看到你在磕頭禮拜,心裡在打妄想,心跟行不相應,所以你的業障沒懺掉。

在這個地方,我們把這個意思說得更清楚一點,更明白一點,什麼叫業障?假如連業障都不知道,那怎麼個懺法?那懺怎麼會曉得有效果?所以先要曉得什麼叫業障。業是造作。你看看我們常常見到一個初認識的人,一定問他,你做哪一個行業?做哪一個行業,你造哪一個行業,你在造業,造業當然就有障。人人都造業,不單成年人在社會上造業,小孩一上學念書,你看那個課本裡頭,作業簿,他就在作業了,就開始去作業。這個業實在講就是事,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事做完了,那個結果就叫做業,叫事業。

事,是正在造作的時候,造作結果叫業。事有善、有惡,因此這個業也就有善有惡。而造作的工具,身口意,這是工具!心裏面起心動念是造業,意業。心裡頭造業,起一個善的念頭,你造了善業;起個惡念,你就造了惡業,起心動念都在造業;口裡面言語,叫口業;身體的造作,叫身業。三業之中是意業為主,意不動,心不動,那你身口怎麼會造業?所以意是主。惡業是障礙,善業也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就是障礙我們在經上所講修學的三大綱領,清淨平等覺,就障礙這個,叫業障。障什麼?障清淨心、障平等心、障覺心。我們自性的清淨平等覺不能現前,這叫業障。

假如一懺悔?我們這個業障真的消除了,這消除的樣子是什麼?心清淨,妄想少、雜念少、煩惱少了,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煩惱少了,心清淨了,心裏面豁然有智慧了,這就是業障懺除的現象。從前對於什麼含含糊糊的,都不清楚,現在看東西、聽東西都聽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業障懺除的現象。所以懺業,懺是懺悔業障,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怎樣做?第一個你要知道自己的過失,每天要反省、要檢點我今天有哪一些過失。我們凡夫真的業障太重,重到什麼程度?怎麼想都想不出我今天有什麼過錯,這是業障太重了。一天到晚在犯過失不知道,找不到一個過失,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

知道自己的過失給諸位說,這叫開悟!然後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那叫修行。所謂修行就是懺除業障,改過自新。一天能改一個過失,如果改上三年,給諸位說你不是聖人也是賢人,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有把握,你的品位一定很高,為什麼?心真的清淨了,這個人叫做真正修行。真修行不是說每天我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聲佛號,拜多少拜佛,那是假的,那是樣子、形式!真修行在心地不在形式,形式沒有太大的關係,心地非常重要。要改心,把惡的心、惡的念頭改成善的,然後再把善的念頭改成清淨的。所以念佛人叫修淨業,不是叫修善業,修淨業。心淨則土淨,才能往生,才能與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

由此可知,懺悔業障是我們修行的重點。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這一條都是重點,共同的重點,要在這個地方認真去下功夫。實在說這四大綱領,可以講把菩薩行門,修行都說出來了,主要的就是這四條。後面可以講是附帶的意思,因為菩薩不但要自己成就,而且希望幫助一切眾生成就,自利利他,自行化他,因此不能忘了廣大的民眾,不能捨棄一切眾生,於是有底下的幾條綱領。

第五「隨喜功德」。這裡面就有自行化他,不像前面四條,完全是自己修學,完全是自利,這裡面有自利又有利他。這一條普賢菩薩特別列出來,他有很深的用意。因為一切眾生可以說無始劫來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煩惱,不要學的,什麼煩惱?忌妒心,哪個人沒有?看到別人比我好,心裡就難過、就忌妒了。忌妒心生起來,瞋恨心就連帶起來了,要想方法去障礙他、去破壞他,不讓他成就,那這樣你就造很重的罪業。世間聖人教給我們要成人之美,看到人有好事要盡心盡力幫助他,這是對的。不可以去破壞他;破壞他是錯的,障礙他是錯的,這是普遍而且是很嚴重的煩惱。

因此普賢菩薩,你看在懺除業障的後面,第一個就教給我們要學隨喜功德。見到別人有善行、有善願,不但我不嫉妒,我能生歡喜心,盡心盡力去幫助他,成就他,這叫隨喜功德。他有多大的功德,我的功德跟他是無二無別。我們這個世間俗話講借光,他有光明,我們沾了光,我們所沾到的光明與他本身的光明無二無別。如果我們沒有力量,幫不上忙,能生歡喜心,一樣的,這個功德也是圓滿的。教我們修隨喜功德,破嫉妒、慳貪的煩惱,破嫉妒慳貪根本煩惱。

世法、佛法裡面有許多善人,佛經裡面常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有善心、善行,我們是個真正的佛弟子就應當要幫助他、成全他,使他的善行能夠傳播在這個社會,讓社會大眾都能得到他的利益,都能享受他的福報,這個功德就大。甚至於我們修隨喜功德的人比他的功德還要大,原因在哪裡?他做的這個善事多少人讚嘆、多少人表揚,報掉了;我們這個隨喜功德沒有人讚嘆我們,也沒有人表揚我們,我們的功德統統積蓄、儲蓄在那個地方。我們積的是陰德,他做的是陽德,大家讚嘆統統報掉了。所以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隨喜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議!你做的善心、你做的善行,決定有善報。

第六「請轉法輪」。這是一切善行裡面第一善行。我們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唯獨佛法是真實的。佛法能幫助一個人覺悟,破迷開悟,能幫助這一個人現前在這一生當中得到幸福快樂,幫助一個人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成功,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是佛法對於現前的利益,的確是廣大無邊。它還有更殊勝的利益,那就是了生死出三界,永脫輪迴,圓成佛道,這是其他一切法都不能夠相比的。但是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世間聰明智慧的人對佛法沒有法子理解,一定要有人說;這個說法的人,他不會自己來,一定要有人發心去請他,誰去請?我們懂得佛法的人才會請,不懂佛法的人不會請法師大德來講經,一定是懂佛法的人。

我們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想報佛恩;報佛恩怎麼個報法?供的佛菩薩像每天給他供一點香蕉、水果,給他磕頭禮拜,這就是報恩了嗎?這不是的,實在講佛菩薩絕不希罕你這些供養。佛菩薩的願心就是希望把他的教誨能夠廣泛、普遍的傳播給一切大眾,使一切大眾都能得到佛法,都能夠明白佛法,都能夠依教修行,這是佛的心愿。因此請法師大德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這是第一大福報。

所以我們講修福,修什麼福報最大?這個福報最大。假如我自己這一個人沒有這個能力,因為你請法師講經要不少的開銷。如果自己沒有道場,你要租場地,請法師來講一個月,租一個場地,這一個月的租金不少!對於法師這個生活還得照顧,甚至於聽經的大眾也要都照顧到。一個人有力量,一個人做很好;一個人沒有力量,集合大眾同修,志同道合的邀集幾個人,我們來發心做,這個功德也是一樣的。這前面講了隨喜功德。有一、二個人發起帶頭,禮請法師來講經說法,這叫請轉法輪。

這個法輪是比喻,實在講就是我們佛門裡面的標誌、mark、商標,我們佛門裡面的標誌就是法輪;用法輪、用蓮花,通常用這兩種,還有用卍字,卍字是表吉祥的意思。法輪的意思是圓滿。輪這個東西它很有意思,輪是圓的,圓是動的;因為它動,所以才帶動了現代的科技。今天科技這樣發達,什麼力量帶動?輪帶動的。所以不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他方世界也不例外。你看經上講的轉輪聖王,這是統治多少個星球的,那個福報就大!那個輪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武力的代表。我們最近這些年來發現有飛碟、幽浮,大概就是輪王的輪寶到我們這邊來視察的,所以它也是個圓形。所以這個輪它的作用非常之大,很圓滿。佛法用這個。更深的意思,圓是動的,圓心是靜的,圓心不動;佛法常講動靜不二,體相一如。所以心是空的,相是有,它又代表的是真空妙有,表這個意思。所以講經說法就比喻轉動法輪,用這個法輪來做代表。而蓮花代表清淨的意思,出污泥而不染,代表清淨心。

所以這個表法最殊勝的、最圓滿的還是輪,還是法輪。請轉法輪就是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弘法利生。現在我們利用科學工具,使得我們的效果擴大了很多很多倍,這是在過去沒有的。過去法師們講經,頂多是他的學生聽經的時候做成筆記,然後把它印成書來流通,數量比較上有限;現在我們可以把它做成錄音帶、錄影帶普遍的流通,使沒有參與我們道場法會的人,也如同親臨道場一樣的感受。這是科學工具帶給現代人的一份厚禮。所以佛法的弘揚傳播一定要現代化、一定要科學化。我們今天力量還沒有能達到,當然這還是受了環境的關係,如果將來科技再發達,環境容許我們這個佛堂樓頂上最好就有無線電發射台,我們這地方講經,每家電視一打開統統都看到了,你看那我們在這一個講堂講經,就等於對全世界弘揚,這才是現代化的道場,一定要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去努力。所以往後科技發達,道場實在講不要太大,一定要用這個無線電,用衛星傳播。講經的道場不必要很大,能夠把這個效果傳遍到全世界。這個是請講經。

第七「請佛住世」。這是一步更進一步。請法師講經,這一部經講完了他就走了。諸位想想,有幾個人聽一部經就開悟了?聽一部經就證果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佛滅度之後就沒聽說過,那要怎麼辦?比如剛才講我們業障太重,唯一的辦法要薰修。薰修也是比喻。古人古時候沒有像現在的香水這麼方便,身上衣服噴一噴,馬上就香,多快、又乾淨、又好看;從前人要衣服香怎麼辦?薰香,用香菸來熏,大概至少要薰一天,那個衣服才會有香氣,就是要長久的時間去薰習,這就是什麼?一定要請法師長住在這個地方不要走,每天給我們講經,年年不中斷,這樣長時期的薰習,中等根性、業障重的人也都開悟了。當然這就要更具備一些條件,比臨時請法師來講經那個條件更要多,這一點很重要。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諸位仔細去觀察,中國的這些祖師大德們,往往在一個道場就住幾十年,甚至於一生不離開這一個道場,成就的人就很多,這是我們要明白的。當然這裡面,緣是第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對於這個深深的理解,總想能住在一個地方不動,可是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個緣分,這世間人講勞碌奔波命。今天這個地方來找我,再過兩天那個地方來找我,對我來講也有個好處,世間人很不容易打破家的觀念,我真的沒有了,這個觀念完全沒有了。我只知道是在作客,都在住旅館,住幾天又走了。即使大家曉得我在台北有個道場,我在那個道場也是作客,一年也住不了二、三個月;一次回台灣大概只住一個多月,不到兩個月又走了,所以統統是作客。幫助我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下不行!非放下不可,沒有家的觀念。

但是我做的僅是宣傳佛法,把佛法介紹給大家、推薦給大家,要想幫助諸位成就我還做不到,沒有這個緣分。要想真正幫助大家成就,一定要長住在這個地方,長年累月的跟大眾在一塊薰修。像我們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師,他在台中一住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沒有離開台中,天天講經說法,所以台中往生的人很多,薰修的力量。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跟李老師學講經,在那裡住了十年,沒有這麼長的時間決定學不出來的,所以真正想學會一樣東西,是要相當長的時間。這是請佛住世。佛現在不在了,今天我們能夠請到出家或者是在家的善知識,有修有學,那有證這就很難了,真正有修有學非常難得。

修學的綱領到這個地方可以說已經講圓滿了,普賢菩薩修學的綱領講圓滿了。十願實際上這七條是願,後面三條是屬於回向,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回向這三處。常隨佛學,這是回向菩提,恆順眾生是回向給眾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真如本性,一切都回歸在自性;一切萬法從自性流出,一切萬法還歸自性,所以普皆回向這個意思就很深。

這回向菩提裡面,常隨佛學這個綱領很重要。我們要學佛,佛才是我們修學的標準,才是我們修行的榜樣。我們要跟佛學,這是最上乘的。我也聽說同修當中對我很尊敬、很仰慕、要拜我做老師,這是感情作用,你為什麼不拜阿彌陀佛做老師?做彌陀弟子,那就對了,常隨佛學!我是以阿彌陀佛做老師,你也以阿彌陀佛做老師,我們同學!這就對了。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每天展開經本讀誦《無量壽經》,就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接受阿彌陀佛的開示。

每一天去讀誦,以清淨心讀誦、真誠心讀誦、恭敬心讀誦,你天天都有悟處。讀一遍,明白一些,這就是受用,佛的意思懂了。懂了之後我就照做,天天有悟處;換句話說,佛是天天給我們開示。你說我每天念這個經,佛又沒有看到,你錯了;剛才我跟你講了,你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佛在這裡加持,佛光在照你;不但阿彌陀佛加持你,一切諸佛如來都加持你,哪有不開悟的道理?天天有悟處,所以你會法喜充滿,每天都有一點覺悟,都明白一些,這多歡喜,這真正寶貴,沒有比這個更寶貴的,沒有比這個更歡喜的。但是你一定要照做,要依教修行;你真修行,明天又有悟處;天天有悟處,天天認真修行,這才是佛真正的弟子。所以我們以《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何況佛在經上明白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另外一個名號就叫做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能這樣修的話,那真是普賢菩薩這一個教誨,常隨佛學我們真正落實了,確實沒有空過。

第九「恆順眾生」。要學普賢菩薩,要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眾生習氣不相同,根性不一樣,有善有惡;不但在我們這個世間,範圍如果再擴展,這有六道眾生、十法界眾生,乃至於他方世界眾生無量無邊。我們在這些境界裡面,所謂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是正報,物質環境是依報的器世間,在這個裡面修普賢行,修普賢菩薩十大綱領,以這十大綱領完成《無量壽經》的總綱領,清淨平等覺。由此可知,這一本《無量壽經》真的是無價之寶;我前面跟諸位說過,是如來唯一真傳,諸佛真傳的寶藏!得來不容易。我們確實是有很大很大的福報,我們這一生當中才遇到;而且能聽到,果然能夠聽懂,能依教奉行,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不再搞輪迴,不再做凡夫。因此對於眾生要恆順,也就是說在一切人事環境、有情眾生這個境界裡面,修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看不順眼的,慢慢練習看順眼,這叫修行。

末後一條「普皆回向」。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給法界理體。這就是回向偈裡面常講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普皆回向就是莊嚴佛淨土,就是這個意思。普賢菩薩這個名號裡面與回向有關係。普皆回向顯示普這個字。普賢菩薩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恆順這才是賢,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是賢。所以回向這三句裡頭,把普賢菩薩的名號包含在裡面了。《華嚴經》普賢菩薩自己說過,他說「我既往生彼國已」,普賢跟文殊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到達極樂世界之後,他講我既然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現前成就此大願」,這一句話很重要,這是普賢菩薩為什麼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原因說出來了。這就是說明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他這個十大願圓滿了,換句話說,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修行,他還感覺他這個願沒有得到圓滿,還有欠缺。到達西方世界,這才究竟圓滿了;這也就顯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可見得西方淨土是無比的殊勝,連文殊、普賢都要求生,我們為什麼不去?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平起平坐,為什麼?他們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也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跟他的關係是同學。他是我們的學長,我們是他的學弟,所以當然地位是平等的,而且他們有義務要常常照顧我們,學長要照顧學弟。所以這些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的願心才踏實,信心才堅定。

普賢菩薩又說「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普賢菩薩的願望,希望一切沈淪在六道輪迴這些眾生,趕快念佛求生淨土。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願,真實的顯示在我們面前。普賢菩薩的願望。由此可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跟到釋迦牟尼佛這一些大阿羅漢、這一些大菩薩們,很可能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再來的,示現來接引我們,這在理論上講是決定講得通的。這一句經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我們繼續看底下的經文,第三面第二行末後一句。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先說這兩句。具足是本來具足,人人都具足,一切眾生統統具足無量的行願,可見得行願是性德,不是外來的。「行」,菩薩行,六度。「願」,剛才講的普賢菩薩的十願,是菩薩究竟圓滿行的總綱領。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條我想大家都相當熟悉,但是它的精義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每個人會念不會修,這很可惜。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義,知道怎麼個修法。所謂修法是把它變成我們自己日常的生活。

布施,這裡頭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財裡面有內財,有外財;身外之物是外財,我們身體體力是內財。譬如說這道場裡面有很多同修來做義工,來出力的,出力是內財布施,內財的供養。出錢的是外財,身外之物是外財;我用我的勞力來做事情,內財,都是布施供養。我們從早到晚,你在你家裡面服務,為一家人工作,你是布施你一家人,供養你一家人;如果你明白,你曉得,你就在家庭裡面修菩薩道,你修的是菩薩行,你會做得很快樂。心地清淨,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喜悅。假如你迷惑顛倒,我在家裡替這些家人做這些苦力、做勞工,天天伺候他,他連感謝都不感謝我,一天到晚生氣,那你雖然布施,裡面還帶著煩惱,所以你將來的果報就不自在!佛菩薩講為什麼你學了佛,帶給你真正的幸福快樂?工作都做得非常快樂,不會起煩惱,那為什麼?我在布施供養,我在修福!那修福當然是快樂的事情。

我們在團體當中盡心盡力工作,也是在修布施;在一個公司行號我們為老闆服務,為公司服務也是布施,也是供養。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不是用外財,就是用內財。天天、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在修布施,都在修供養;可惜你沒有這個觀念,你在那裡造業,你看多可惜!念頭一轉,那個業就變成布施供養,就變成菩薩業。你看看六道凡夫業,一轉變菩薩業,淨業。學佛要會轉,轉境界;沒有轉工作,沒有轉事相,把念頭轉了,那你就非常快樂。而且普賢菩薩無有疲厭,不會疲倦的,不會厭倦的,為什麼?法喜充滿。這是講布施,諸位細心去體會這個意思,然後天天都在做。我們要轉凡成聖,從前我們是凡夫,感覺到我的辛苦都是為了別人,別人還不領情,做得是怨聲載道,心裡不平;念頭一轉,心平了、快樂了,心裡一快樂,就健康、就長壽,把這個觀念轉過來。

持戒就是守法,所以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定的程式,有一定的方法,要遵守;公事私事、大小事情都有個法度,我們要明了,要遵守。使我們所做的樣樣如法,樣樣有條理,有層次不亂,有條不紊。第三忍辱。忍辱就是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成功都要靠耐心。大事情要大的忍耐,小事情要小的忍耐,沒有耐心的人做事情就不會有成就。一定要有耐心,要把事情觀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機緣什麼時候成熟,而不操之過急,這樣的心慢慢它就定下來了。所以後面有精進、禪定。進是進步,精是精純而不雜亂。我們求學,學哪一個科系,就在這個科系裡頭求進步;畢業了踏進社會從事某一個行業,就在這一個行業裡面求進步,這就對了。你的心專,專一,在進步當中就得定。定就是我們常講的三昧,三昧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幸福快樂、事業順利成功美滿。

菩薩這六條綱領,普賢菩薩這十願,真的能夠幫助我們達到。諸位細細去想,如何能套用在生活上,套用在家庭,套用在事業上,這是活的東西,不是死的!這佛經如果學得沒有用處,誰學它?它的好處就是學了馬上就管用,用上了,立刻就得效果,真的是快速,馬上就見效。心清淨就生智慧,所以最後一條般若就是智慧。心清淨,心有主宰,心裡頭不會亂動,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它就生智慧。行願無量無邊,佛為我們說法把它歸納成幾個大綱。所以菩薩行六個大綱,六度;普賢菩薩十個大綱,十大願王。「具足無量行願」,性德。順性德我們稱讚,這性德。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一切功德法,古來一些大德都以為是如來果地上的無量功德,實在講跟前面合起來講,前面是性德,但是必須要有修德,性德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要真正去修。這一句我們要以本宗的教義來說,這一切功德法就是指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一切功德法門。我們把心就安住在《無量壽經》上。我們每天去讀它,每天去思惟,每天去實行,也就是說我要把它做到,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這是真正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一切是圓滿的,一個功德都不漏,圓滿的功德!

『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前面這兩句意思很明顯,我們自己已經安住在《無量壽經》之中,自己得到一切功德法,得到真實的利益;但是進一步要把大經的功德要推廣、要介紹給一切眾生,「游步十方」,普遍的去宣傳、去介紹、去推薦,去做這個工作。「行權方便」。這就是常說的善巧方便,有些人不接受,我們用什麼巧妙的方法讓他能夠歡喜接受,行權方便。當他不能接受排斥的時候,不要勉強,為什麼?因緣沒成熟,他喜歡其他的法門,不妨用其他的法門誘導他;到最後回過頭來,就入了這個法門,所以你要懂得方法。巧妙的方法,能夠誘導一切眾生認識佛法,認識《無量壽經》,認識淨土法門,這非常非常重要。

「入佛法藏」,這通常說之為一乘大法。像佛在《法華經》上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本經是一乘當中的一乘,最精純無過於此!所以古德說《華嚴》、《法華》還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一乘果海,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

「究竟彼岸」,彼岸就是圓滿成佛,成究竟的佛,不是分證佛。天台家藏通別圓。圓教的佛才是究竟彼岸。用什麼方法?念佛成佛,這真正不可思議。所以是這個法門,方法簡單容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可是諸位要記住,你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清淨平等覺,那這一句阿彌陀佛就相應了。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我們平常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很多,為什麼不相應?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我們的心不真誠、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我們把六度十願統統都忘掉了,所以雖然念,念得不相應,念得不得力。今天我們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把從前不相應的那些毛病統統改過來,從今而後我們的念佛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定得到快樂、得到幸福、得到美滿。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四集)1994/11新加坡檔名:02-027-0004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第四行第二句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一對地方。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舍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前面所說的是與會的這些大聖,他們的智慧德能非常具體的為我們顯示(在菩薩行中最為殊勝的普賢行),都是修普賢行的;與佛同心同願,盡虛空遍法界,以這個法門接引廣大的眾生。下面為我們舉一個例子,這些聖者就如同《法華經.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樣。三十二是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應化的示相,實在講是無量無邊,顯示出這些菩薩們的德能。這個地方為我們舉一個例子,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我們看看此地這段現佛身的例子;應以菩薩身,他就現菩薩身而為說法。這個地方是舉的現佛身。『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就是以佛的身分。雖現佛身,諸位要知道還是用念佛法門,教化一切眾生念佛成佛;因為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是究竟圓滿的法門,是一切眾生平等得度的法門,實在是殊勝無比。

下面這說的八相成道。這是我們諸位同修都相當熟悉的,但是這裡面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不能夠錯過。『舍兜率』,菩薩要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得離開兜率天;兜率這個地方生活環境好,非常快樂,非常自在。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知足;兜率天就是知足天,知足就常樂了。我們看現在這個世間人有很多的確地位很高、有很多的財富,但是他還是很苦,為什麼他苦?不知足。錢有了,有了還想有,多了還想多,好苦,這真苦!知足就樂了。知足是什麼?知足的人無求,人到無求,我們中國俗話講品自高。真正得樂是知足。這一層天叫知足天。所有的等覺菩薩,補處尊者,補處就是候補佛,都住在兜率天,都是從兜率天下降。這個地方它有很深表法的意思,換句話說,菩薩修行如果沒有到知足,菩薩功夫就不圓滿,他還沒知足!知足就成佛了。我們在大經上看到菩薩也貪!貪度眾生、貪功德,所以他還是不知足,一知足就成佛了,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

無論世法跟出世法,要懂得知足。譬如我們現在學佛法,佛法的經典浩如煙海!現在我們看的《大藏經》,都用小字縮版了,精裝這麼厚還有一百冊,要是從頭到尾看一遍,哪一年才能看完。樣樣都想學,每個宗派都想學,每個法門都想學,每部經論都想學,那就叫貪,那就放不下!我們知足,一部經,一部《無量壽經》就好了;像古大德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那些不知足的人去悟,八萬四千行讓給那個不知足的人去行。我們知足了,一部經、一句阿彌陀佛,好快樂!知足就樂了,修行也是如此,一定要知足。這部經裡面的內容已經包含了一切經,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所以要能舍,要能放下。

舍兜率是八相成道裡面第一個降生,這是第一個相。『降王宮』。佛應化到這個世間來,絕對不是生在一般民間,為什麼?影響力不大。我們是業報身沒有辦法,自己做不了主,業力叫你去投胎,那是遇到緣不能不去;佛菩薩是願力,他不是業力。願力就可以隨自己選擇的,所以他一定選擇到國王家裡面去降生。生下來太子的身分,然後出家,這才真的是希有。世間人一天到晚腦子裡想的是什麼?名聞利養,一天到晚忙的也是名聞利養。菩薩降生在王宮裡面,名聞利養都具足了。說地位,將來他是國王的地位,我們中國人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這個世間的富貴名利他統統具足,他能夠捨棄出家。我們好好的想一想,我們天天在搞名利,他為什麼不要?這個做法就會讓我們開悟,讓我們明了人生真正的意思,人生真正的價值,真實的快樂幸福,這個人一生沒有白過。

一生都在辛苦,一生都在忙碌,不曉得為誰忙,這個人很可憐;我們佛經上常講「可憐憫者」,不曉得為誰忙。古人也講「為誰辛苦,為誰忙」,他不知道,你說那多可憐!甚至於忙得三餐飯都沒有時間吃,你說多可憐。吃不好、睡不好,一天忙到晚,地位再高、財富再多,也是很可憐,沒有我們幸福;我們三餐飯按照時間吃,晚上睡得很舒服,這就很有福報,這就是很快樂、很幸福。降在王宮裡面,這八相成道裡面兩個相,一個是投胎,一個是出生;在王宮裡面投胎,在王宮裡面出生。

『棄位出家』,這是第四,八相裡面第四相。他把王位捨棄掉,富貴捨棄掉,出家了。這要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明白的人,他不會做。世間人都迷在名利裡頭,拚命在那個地方奪取,現在都不是爭取,搶,奪取,爭名奪利,捨棄掉了,為什麼?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白了,這個東西是假的,是空的,是痲煩,是痛苦,絕對不是幸福,不是快樂。剛才我說的有錢人、有地位的人,一天忙到晚,忙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你說多可憐。他明白了,他開悟了,不要!假的!這齣家去修道去了。『苦行學道』。苦行,是世間人認為出家人好苦,這是世俗眼光去看他。其實最快樂了,人生在這個世間,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

我在初出家受戒的時候,我們的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真的。民國初年,他還做小和尚的時候,他見到的。他們鄉村裡面有一個要飯的,這個要飯的生活很愜意、很自在,每天到外面討飯,晚上隨便哪個破廟裡頭睡一覺;以後他的兒子發達了、發財了,是這個地方上的財主,那當然人家說:你看你這麼大的家室,這麼有錢,你怎麼可以叫你的父親到外面去要飯,做乞丐?他自己也沒面子,想盡方法,派了很多人把他父親找回來。找回之後給他換上新衣服,好好的供養他。他這個父親,大概過了一個月偷偷的又跑掉了,又去要飯去了。人家問他幹什麼?我這個生活自在,關在那裡享受,這不自在。哪有每天到處去遊山玩水,走到哪裡,吃到哪裡,是不是?走到哪裡,睡到哪裡,這個生活多愜意、多自在!他有他的人生哲學,他有他真正的樂趣。我們一般人看了是討飯的叫化子,實在講,他那個做叫化子,不是被逼的,不是家裡沒得吃,他家裡很富有,他是快樂,他是看破紅塵!這個人的境界很了不起,絕對不是普通人。

所以是一般人認為苦,出家人樂趣多,生活簡單,少造業。心地清淨,需要量就少。出家人是從前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這就真快樂,一點累贅都沒有。一天吃一餐飯,一餐飯很容易得來,而且供養的人也很尊敬、也很歡喜,只吃一餐。一餐夠不夠?足夠了,為什麼?心清淨。我們身體是個機器,機器它要動,它要運作,運作要有能量去推動它,能量就是從飲食當中來的。但是諸位要曉得,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煩惱上。所以世間人一天吃三餐、還要吃點心、還要吃消夜,這苦死了,結果吃了什麼?吃了一身病,病從口入!他怎麼會不生病?修行人妄想少、煩惱少,他消耗能量就少,所以每天補充一次,足夠用了!這在生活上不求人,這有多快樂,這有多幸福。所以我們對於飲食要懂得。修行就是修清淨心;心地愈清淨,你在飲食方面一定自然會減少,不需要很多,你已經足夠了;縱然吃三餐,你也會吃得很少;你的體力一定很正常,一定很健康。世俗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知道這個境界,以為是苦,實在講是常樂、真樂。學道,道是什麼?道就是清淨心,道就是平等心,道就是覺而不迷,是學這個。

『作斯示現,順世間故』。這兩句話把這本源給我們說出來了,他是示現的,他不是真的這一次才發心出家的,他是示現的,是來表演的。正如同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八相成道;我們都是以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佛了。我們只看到這個相,而實際上世尊在《梵網經》裡面告訴我們,他這一次來示現作佛,已經是第八千次了。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這第八千次了,這我們才恍然大悟,他是作斯示現。隨順世間,世間人來都要找父母,都要投胎;假如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沒有父母,從天而降,他教化眾生就難了。我們一看他,我們是父母生的,你是從天上來的,那我怎麼能比得上你?我怎麼能學得成?他的表演,我們是父母生的,他也是父母生的;我們從小長大的,他也從小長大的;他能成佛,我們也能成佛,使我們增長了信心,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雖然是示現,但是在教化上來講,也的確是事實。我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依教修行,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能出三界,能了生死,能成佛道。可見得世尊的示現沒有欺騙我們,都是實情。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這是第五個相,降魔。這一句就是我們同修們常常心上放不下的,叫魔障、業障。業障跟魔障是一樁事情。什麼是魔?我們先要把它認識,認識它,你就有辦法降伏它;你要不認識它,那你沒有法子對付它。《楞嚴經》上有個比喻,譬如我們要抓賊,你要認識他,你才能把這個賊抓到;如果你不認識他,你到哪裡去抓去?這個比喻很好。那魔是什麼?《八大人覺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魔有四類,就是有四種,我們不可以不清楚,不可以不明了。第一個五陰是魔。我們這個身體是五陰身。五陰,色、受、想、行、識,這個色是物質,我們這個肉身,這個物質叫色身。受想行識是心,跟心理的作用。我們這個人就是五陰聚合而成的。五陰的本身就是魔,你說這個東西多痲煩。如果不了生死,你怎麼能脫五陰魔?菩薩修行在菩提道上種種的障難,根源就是五陰。《楞嚴經》裡面講的五十種陰魔,五十大類;這五十大類就是色受想行識。每一蘊裡面有十類,十大類,五十類陰魔。可見得五陰真的是『魔怨』的根本,我們要認清它。

第二類是煩惱魔。貪瞋痴慢,這些東西是折磨我們。魔是折磨的意思,讓我們的身心得不到清淨,身心得不到自在,這很苦。第三是天魔。這是外面的,我們講的是外面的環境,這不是從本身的。因為五陰、煩惱都是自身的,都是自己本身的;不是屬於這兩類,屬於外面的干擾,外面的障礙,統統叫天魔。這是外來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的障難。

第四個叫死魔。人不能常住在世間,人會死的,這個大家不要忌諱,我們學佛的人不忌諱。世間人怕死,聽到死很不高興,很不願意;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有生必有死,死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壽命短促,我們的修行功夫沒成就,這就死了,這一生的修持,說老實話,非常可惜,沒有完工;縱然輪迴再來,這一個輪迴再來,有隔陰之迷,前生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縱然遇到善緣,遇到好的善知識,還要從頭修起。我們諸位在座同修每個人都是再來人,都是過來人,過去生中都曾經修過,也修得不錯,那一輪迴到這一生,想想如何?我們就明了了,這個死真的是折磨我們;如果沒有死,我們的修學早就成就了。這個世界有生死輪迴,所以非常非常痲煩。我們找到一個沒有死魔的地方,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去,人人都是無量壽,這個環境好。所以這四種魔障,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我們這個世界,任何一個人不能夠避免的。

怨是冤家,這個東西很痲煩。冤家是什麼?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我們殺害的這些眾生,這些眾生要討命、要報仇;我們占別人便宜的、欠人家的債要討債;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債,這是冤家債主。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光明講堂講《楞嚴經》,光明講堂是壽冶老和尚建立的。他那個講堂上面掛了一副對聯,我看到了,很感動,他上聯寫的是「夫妻是緣」,沒有緣分,不會做夫妻,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他說的是真的,一點沒錯,世間人與人的關係,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幹這個事情,這就是怨!我們真的把這個世間事情看穿了,再修定修慧;看破是慧,如如不動就是定,事情看穿了,這才能夠降伏魔怨。一定要看破,要放下;看破是慧,放下就是定,魔怨不會再干擾你了,所以一定要有定慧力。沒有定力、沒有智慧,不能看破,不能放下。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你怎麼能脫得了魔掌?這是我們要覺悟的,要明白的。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這是八相成道的第六相「成道」,這是示現成佛了。成佛,怎麼成佛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給我們說得好,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這個話的確,從前沒聽別人講過,以前沒有人這樣說過,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有證據,證據就在《阿彌陀經》;我們天天念《阿彌陀經》都沒有發現,經過他老人家一點出來了,我們看看果然不錯。所以『得微妙法』,就是得到念佛這個法門;念佛這個法門是最微妙之法,九界有情眾生你要真正得到了,真正相信了,念佛就成佛。

實在說世尊在許多大經大論,告訴我們很重要的一個原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真的是真理!如果你要問我,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哪一句話最重要?我就可以告訴你,這一句話最重要,「一切法從心想生」。因此佛教給我們念佛,我們心裡頭念佛想佛,那就成佛,從心想生!所以諸位要曉得,念什麼成什麼。這也是《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的原理。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心想變現出來的。十法界,我們想佛,就現佛法界;想菩薩,就現菩薩法界;想羅漢,就現羅漢法界;現在世間人想什麼?天天想發財,想發財是什麼法界?餓鬼法界,貪心!貪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他天天想這些,所以將來之後都做鬼去了,你說這冤枉不冤枉?

我們今天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道理搞明白了,我們想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是從心想生。這是微妙法,『成最正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成佛都是這個道理,都是這個方法。我們這才肯定,完全相信了。所以大家要記住,你天天要想幸福,想快樂,不要想煩惱,不要想痛苦,為什麼?都從心想生!日子已經很苦了,你天天想苦,那苦中加苦!年歲大了就想老,要老化得很快;老了之後,老人都有病,天天想病,沒有病也生了很多病。所以這是想老、想病、想死,這是最不健康的想法,這是思想見解上重大的毛病。

我們學佛的人不想,天天想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對了,這是最健康的心理。我們常講心理健康、心理衛生,這最健康的心理就是心地清淨,以清淨心想佛。我們每天念《無量壽經》,想佛在這個經上講的這些道理、這些境界、這些教訓,我們跟佛就一樣了。常常想,天天想,不知不覺就成佛了;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加持,這就是佛對我們的恩德。佛不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這的確是事實真相,是宇宙的秘密,佛在此地給我們揭穿了,把這個告訴我們。所以「成最正覺」,就是成佛了。底下這一段是第七個相,「轉法輪」。

【天人歸仰。】

『歸』是皈依,『仰』是景仰,也就是尊敬的意思。

【請轉法輪。】

請佛說法。實在上說,我們看到佛這麼快樂、這麼自在,在人生之中他所表現的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德能,這都是我們所希求的、所嚮往的。我們非常想佛來告訴我們,他是怎樣修學成就的。何況更殊勝、更不思議的成就是了生死、脫輪迴,他沒有生死,他也沒有輪迴;不但輪迴他突破了,十法界他也突破了,這是我們非常想明了的,想知道的,想學習的。請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為我們說明這其中的道理,為我們說明事實的真相,我們好學習。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法』,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道理,一個是方法。佛將宇宙人生的道理為我們說出,事相為我們說出,如何能夠突破我們的迷惑顛倒,而證得事實真相,這種種修學的方法。『常』,是不斷的為我們說,無有間斷的為我們宣說。『覺諸世間』,這個「諸世間」包括六道,包括九法界有情眾生,都需要佛的教導。下面四句略說教學的成果,或者講教學的效果。

【破煩惱城。】

我們的煩惱太多太多了,「煩惱無盡誓願斷」。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將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為八萬四千,這八萬四千就有個數目了,無量無邊沒數字!八萬四千而不是籠統隨便說的,確確實實一條一條給我們說出,說了八萬四千條。我們現代人喜歡簡單,怕痲煩、怕羅嗦、怕耽誤時間,這佛知道;於是乎再把它歸納,歸納成一百零八條,這是綱領,一百零八類,叫「百八煩惱」。我們這念珠一百零八顆,意思就是要念阿彌陀佛、念戒定慧斷百八煩惱,是取這個意思的。可是百八還嫌羅嗦、還嫌痲煩,於是天親菩薩造《百法明門論》,把這個煩惱再歸納,歸納為二十六類,這就容易了。現在一般講經說法,講到煩惱的頭數,都是依天親菩薩這個說法。這二十六類,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叫隨煩惱,這二十六個我們在此地也不必細說。

這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就是邪知邪見),這六個是根本。佛為我們說法,教導我們怎樣把這個煩惱拔除。菩薩行門裡面,這就是菩薩修行的綱領,也就是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六個,我們叫它做六度,這六條就是斷煩惱的。「布施」是破慳貪的,你看這個煩惱,根本煩惱第一個就是貪,貪瞋痴。「忍辱波羅蜜」就是破瞋恚的。「般若波羅蜜」是破愚痴的。所以菩薩修這六度,對自己來講就是『破煩惱城』。城是比喻,它非常堅固,很不容易攻破;菩薩用六度的方法把煩惱攻破,城是比喻。

【壞諸欲塹。】

這個塹是護城河。現在這個城市已經沒有了,古時候的城市有,在中國大陸上還保守著有幾個古城,像西安還有城牆,還在。城牆外面護城河,那個河叫塹,是防守城池的。這也是用它來做比喻。這欲!五欲,財、色、名、食、睡,佛在經上常講這是「地獄五條根」。這個東西要不把它拔掉,三界六道要想超越,難!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要把煩惱拔掉,你才能去得成。不要以為我念佛,臨終時候佛來接引我,沒錯,佛是來接引你;可是後面地獄五條根拴在那個地方,佛拉也拉不動,你還是去不了。一定要把這個東西要淡化,我們要曉得這些東西都是有害的、有毒的。貪瞋痴這個念頭,心裡頭有毒,這個心就不好,心壞!如果我們這個身體哪裡有毛病,你都曉得趕快找醫生,趕快就開刀動手術把它割除;你現在心壞了,你都不曉得、你不著急!心裡頭有貪瞋痴,這心壞了,大障礙!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我們一定要明了、要清楚,要把貪瞋痴放下,我們才能作佛。

佛菩薩沒有貪瞋痴,佛菩薩絕對不留戀五欲六塵,他心清淨,沒有這些東西。我們今天心裡頭有這些東西,這個心就有病,心就有毒,心就不是好心。一定要認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恢復我們的清淨心。所以念佛人的功夫在哪裡用?貪心一起來了,「阿彌陀佛」,把貪心壓住了;瞋恚心一發脾氣了,「阿彌陀佛」,脾氣不發了,瞋恚心打掉了,這就是古人常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煩惱妄想,煩惱妄想起來,不怕,覺悟得快,這個覺悟就是這一句佛號;第一個念頭是煩惱,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妄想煩惱雜念打掉了,這叫用功。真正會用功,這個念佛才叫得力。念久了,妄想煩惱自然少了,自然輕了,這個妄想煩惱輕了,它就不產生障礙。佛來接引的時候,你真能放得下,真能夠捨得乾淨,這才能隨著佛往生西方。所以世出世間法都不能貪,要曉得統統是假的,統統是空的,決定沒有一法你可以得到。《心經》上跟我們講的真話,「無智亦無得」;無得是真的,不要以為這也是自己的,那也是自己的,那就糟透!那是搞三惡道!

【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煩惱、五欲離開了,心就清淨了,因為這些東西染污了自己的清淨心,這個時候能夠離開,就破迷開悟!破迷了。禪宗大德常講「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塵是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不但塵不染了,根也不用了;這真的是《楞嚴經》上交光大師所講的舍識用根,用根中之性,這就高明了,跟諸佛菩薩一樣了。見用見性見,不是眼識;識是污染,性是光明。靈光獨耀,聽不用耳識去聽,用聞性去聞,用六根的根性。根性真心,也叫真如,也叫本性,用這個。當然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我們這是凡夫,業障深重決定不會用,一天到晚用的還是六識。用六識也能往生,我們便宜就占在此地,這叫帶業往生;如果用根中之性,那就不是帶業了,那個業完全消掉了。那樣的人念佛往生,那品位就高了,生到西方世界,他是生實報莊嚴土,他不是凡聖同居土。

『顯明清白』,這是靈光獨耀,心地清淨明了。這兩句,如果用大勢至菩薩的話來說,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用大勢至菩薩這兩句話格外的好懂。功夫純熟了,自得心開。顯明清白就是自得心開的境界;實在講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今天為什麼不開悟?就是因為有業障、有煩惱、有欲望,把我們的心性光明障礙住了,不能開悟。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去掉之後,我們的心性裡面的智慧光明自然就透出來了,那叫開悟,那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這是說明佛為我們說法,是我們能夠達到的境界。再看下面經文:

【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

這還是在轉法輪的當中,這是第二段;前面是第一段,破迷開悟,偏重在慧上。有慧還得要有福!成佛,佛叫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二是兩種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福報圓滿,智慧跟福報都圓滿。前面這是智圓滿、慧圓滿了,現在教我們修福,福亦圓滿。福報怎麼修法?『調眾生』。調,調御、調理。眾生妄想、雜念、煩惱很多,要把他調理,使他能夠順法性,不要違背法性,這樣漸漸他才能夠遠離妄想分別執著,先把他調順。這就是諸佛菩薩對於一切大眾教導的所謂善巧方便。

用什麼方法來調理?要說明,『宣妙理』。宣是宣示,也就是說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本人,這對自己的關係非常密切;換句話說,佛要告訴我,告訴我自己,我的生活環境的真相。真相明白了,這個事情就好辦了。我們知道哪些該放下的,自然會放下,該取的我們會取,該舍的我們會舍,明了了!不需要人勸導。今天很多人勸導我們要舍,為什麼我們還不肯舍?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你叫我舍,我會問為什麼我要舍?為什麼那些人不捨,為什麼要我舍?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一定要講清楚。宣妙理,這就是佛法上常講的「開示悟入」。佛為我們開示,我們自己要能悟入,悟入是我們的事情,學生的事情;老師對我們是開示、說明。

『貯功德』,功德重要。功是功夫,所謂一分耕耘,一定有一分收穫。功德一定要明了,要知道修積。下面阿彌陀佛為我們做榜樣,他在未成佛的時候,在修菩薩道的時候,積功累德,人家真知道修。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持戒是功,得定就是德,持戒得定;修定是功,開智慧就是德。戒定慧三學,前面一個是功,後面一個就是德。同樣道理,布施是功,破除慳貪就是德;持戒有功,破惡是德;忍辱是功,斷除瞋恚就是德,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什麼叫功?什麼叫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能斷煩惱,功德能破無明;因為定就能斷煩惱,慧就能破無明,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圓成佛道,這要靠功德!福德也很重要,福德是幫助你度眾生,因為你沒有福報,你度眾生就比較困難。眾生愚痴,有大福報的人,他很願意親近,沒有福的人,眾生看了你就討厭。所以佛一定要降生在帝王之家,大家對他景仰、仰慕,會跟他學佛。如果佛出現在要飯討飯的人家,誰理他?再好的學問、再好的道德,也沒有人願意親近他。所以這個身分、地位,世間人迷在這上;佛也恆順眾生,他有他的善巧方便。一定要知道修福。

『示福田』。指示我們世間人非常重視福報。要怎樣去修福?這一點同修們要牢牢的記住,要認識清楚。福報多分是前世修的,佛經裡頭常講「因果通三世」;又告訴我們「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假設你要想知道我過去生中修的是什麼因,佛跟我們講,我們這一生所享受的就是的,這一生享受的是果報!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因果是相應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們想知道我們來生得什麼樣的果報,佛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的。我們這一生如果造作的是善因,那來生一定是善果;這一生造作的是惡因,那來生一定是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財富從那兒來的?財富是財布施來的,你不肯施財,你怎麼會得財富?所以要知道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要知道修因;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

我今年前兩個月在溫哥華講經。在溫哥華世界佛教會會長馮公夏老居士,這個老居士今年九十二歲,看起來就像六十歲的人一樣,又有錢又有聰明智慧,他在那邊講《楞嚴經》,又健康又長壽。他老人家站在那裡,我說這就是好例子,他過去生中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他統統都做,今天他的果報就擺在我們眼前。你不修因,怎麼會得果報?我過去生中沒有修,現在我想日子過好一點,怎麼辦?拚命修也行。袁了凡先生過去生中修得不足,所以生活很苦。碰到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就把佛法裡面修福的方法,「示福田」就告訴他,他就真做,全家都做。他在晚年,晚年的福報是他這一生修的,不是他過去生中修的,連壽命都長了。孔先生給他算命,他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命中沒有兒子,他也有好兒子,孝順的兒子。這些財富、子孫、健康長壽,都是他自己這一生當中修的。所以我們現在修,晚年來享,還來得及;現在要不肯修,享完了就沒有了。所以你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曉得應該怎麼做法,自求多福!這是佛法真實的利益。

我早年講經也常常跟大家說,我自己本身是個例子。我在過去生當中修慧不修福,有一點聰明智慧,是一點福報都沒有,而且壽命還短;從前算命看相的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很相信。所以我學佛,我就把那個日子時間訂到四十五歲,四十五歲要死了,所以要好好的修,要認真的乾!我現在快七十歲了,這個壽命這一生修的,這不是前生的;現在還覺得滿有福報的,過得很幸福、很快樂,都是這一生修的。我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我才會告訴你;我要沒有得到真正的好處,我沒有把握跟你們講,我是真得到了,證明佛法裡頭所講的真實不虛,樣樣都是真實的。所以我跟大家講的非常肯定,決定不是模稜兩可的,我是親自得到的。

這是把福田告訴我們,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而一切布施當中,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法布施為最;第一殊勝就是法布施。法裡面包括財,包括無畏。所以你能夠修法布施,那是最聰明的,你得的果報也最快速、也最明顯。我過去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常常看到同學當中有命很薄的。薄命的人從面相上能看出來,短命的相,沒有福報,李老師就勸他發心講經,講經福報最大,而且也最快,所以他就找這些人,勸他去講經,勸他要努力去修法布施。這個轉命運是的確比其他布施要轉得快,效果非常的顯著。底下一句就說這樁事情: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三苦』,是對眾生講的,芸芸眾生都在這三苦當中。三苦說的是什麼?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講的六道輪迴。以佛法拯救六道輪迴,是這個事情。佛法廣大而無邊際,如何能夠落實在我們實際生活當中,這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不能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佛法談玄說妙,我們還是得不到受用。因此『諸法』,我們一定要找到它的綱領,簡單明了容易,這才好修。在淨宗我們的修學歸納為五個科目,這大家就好記了。第一個修福。這沒有福不行,《觀無量壽經》佛教給我們「三福」,這三條非常重要。世尊明白為我們宣示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他要想成佛一定是在這個基礎上,離開這個基礎,他沒有法子成佛。你就曉得這三條是我們修行的大根大本。

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有沒有認真去做?假如沒有認真去做,你所學的佛法完全落空,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為什麼?三世諸佛都是以這個為修行的基礎,你沒有基礎,那怎麼可以?沒有一尊佛不孝順父母的,沒有一尊菩薩不孝順父母的,我們對父母不孝順,那你就別學佛了,你就談不上了。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學起。許多念佛人疏忽了這樁事情,所以念佛念了一輩子不能往生。

從前李炳老也常講,在台中,台中念佛的人很多;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三、五個而已。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往生?沒基礎,沒有認真去修這個基礎。凡是能往生的,你去打聽打聽,這個基本條件他一定做到了。他知道孝順父母,他知道尊敬師長,尊師重道,心地慈悲,一定能夠持五戒修十善,這樣的人才能往生。我們看到經典裡面《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佛都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三福這一條都做不到,那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念佛往生是要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準就是這四句,非常非常重要,決定不能疏忽。如果我們這一生當中,真正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不能夠疏忽,你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那這個福報就更大!受持三皈,在形式上的三皈大家都受了。我在台北有個同修很感慨的告訴我,許許多多受了三皈的人,不曉得三皈是什麼。以為就皈依一個法師,這個搞錯!我們有一個《三皈傳授》的小冊子,外面都有結緣的;已經受三皈的同修、沒受三皈的同修都應該去看看,多看幾遍,曉得什麼叫三皈依;從哪裡皈?依靠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搞錯!這是修行的根本,是修行的基礎。從三皈依再發心持戒,戒律,我們今天果然把五戒十善做到了,就決定得生淨土;其他的戒條難,不容易,只要能將五戒十善做好就行了。

所以今天縱然是出家,弘一大師講得好,弘一大師在《講演集》裡面有幾篇講演,是從前在閩南佛學院講的,在廈門。他老人家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了。我們受的這些戒是形式有名無實,這個自己要知道。所以蕅益大師是研究戒律的人,他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他不敢稱比丘,菩薩戒沙彌。他的徒弟成時法師,蕅益大師的《全集》就是他學生替他編的,編輯,替他出版的。這個人對佛法也非常有貢獻,沒有他,蕅益大師的著作就沒有法子流傳到後世,他替他流通的。因為老師稱沙彌,做徒弟的人就不敢稱沙彌了,怎麼稱法?出家優婆塞,成時法師第一個自稱出家優婆塞。我們民國初年弘一大師也是這樣自稱的,出家優婆塞。所以我們出家人能把五戒十善做好了,做個出家優婆塞,名副其實,這也決定得生淨土。不犯威儀,守禮節、守規矩,規規矩矩的做人,這就對了。這是第二福。

第三福是大乘菩薩所修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發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深信因果,專門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決定相信念佛成佛。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對這個一絲毫都不懷疑,這叫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我們每天念大乘《無量壽經》,我們一生盡形壽奉行,受持奉行。我們要讀得很熟,要明白經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一定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遵照佛的教訓。「勸進行者」。我們自己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去宣揚、勸導大眾修學這個法門,使一切大眾都能得到佛法最殊勝的利益。這是三福,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要記得很熟、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遵循的,這是福田的根本。

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生存,換句話說,人不能夠離開人群。人是要從事社會活動的,是過群體生活的,因此佛教給我們處眾要修六和,六和也是我們基本的戒條,要修六和敬。六和裡面第一個「見和同解」,就是現在世間所講的建立共識。我們的想法、看法要接近,要相同,這樣才能夠和睦相處。世出世間聖賢的教化沒有別的,實在講就是幫助我們建立共識,這樣社會才能和諧,世界才能夠大同。第二條「戒和同修」。戒是守法。佛給我們的教誡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條條都要遵守。這是戒和同修。養成一個守法、守規矩的精神,這樣見解相同、思想很接近,人人都能守法,然後才真正可以做到「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大家生活在一塊歡歡喜喜,這幸福快樂。

末後一條「利同均」。利同均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水平要接近,貧富不能夠差距太大,差距太大那是會引起社會的動亂。也就是說富有的肯布施,富要肯布施,要懂得布施,這是修福;貧賤的人懂得修福,這個社會就和諧了,國家就太平了,不會有動亂了,這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人能守六和。中國古人常講「家和萬事興」,家庭要和睦,遵守佛的這個教訓,你的家就會和;我們寺院道場四眾也能夠和睦,道場就興旺;你們做生意,公司行號,老闆跟員工能夠修六和敬,你這個行業就興旺,你事業就很順利,就會成功。所以這個六和,從一個家庭到公司,到社會,到國家,乃至於到整個世界,人人都能修六和敬,世界和平,自然大同。

由此可知,佛的教導不是談玄說妙,是真真實實給我們帶來了幸福,是真實為我們解決許多的困擾、許多的爭論,他確實能給我們解決。從這個基礎上再建立佛法,三學、六度、十大願王。我們從這五個科目,從這個簡單綱領當中認真的去學習,就得殊勝無比的利益;這也正是大經裡面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這一個法門就是整個佛法,這一個法門就是全體的利益,究竟圓滿的利益,真的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三苦。

【升灌頂階。授菩提記。】

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這部經裡面包括著一切法門、無量法門。這兩句就是現代人很熟悉的密宗,『灌頂』是密宗裡面的修法。密宗的修學,在佛法裡面是屬於高級的佛法,這個諸位要知道。如果用現在學校做比喻,密宗是研究院,是研究所,這是高級的佛法。「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頂」就是最高的法門,頂法!沒有比這個更高。佛大慈大悲把最高的法門傳授給你,這叫「灌頂」。所以諸位千萬不要誤會上師拿一點水在你頭頂上灑一灑,那就叫灌頂,那這樣的灌頂,你每天去沖涼的時候,那個灌得很舒服了,這要曉得。真正的灌頂是佛把最高、第一法門傳授給你,這叫灌頂。在形式上,這個灌頂那是儀式,儀式不重要,實質重要。

現在我們明白了,這部經在釋迦牟尼佛所有一切經裡面是至高無上的頂點,我們得到這個經就是佛為我們灌頂。我們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不但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灌頂,阿彌陀佛為我們灌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給我們灌頂一次;念兩遍,灌頂兩次;念三遍,就灌頂三次。哪一個什麼上師都比不上!何必還要去找那些痲煩?自己在家裡一切諸佛如來已經給你灌頂了。你自己要知道、要明白,這是這個意思,決定不可以誤會。近代黃念祖老居士他學過密,他在密法裡頭也有相當的造詣,他是金剛上師。你看他的註解《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解釋這一段,他就講得很清楚,就講得很明白,他沒有騙人,他就是這樣說法的。

『授菩提記』。這一部經末後可以說是佛為我們大家普遍授記,說明娑婆世界念佛的眾生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然後到他方世界示現成佛,度化眾生都叫做妙音如來,這就是佛給我們授記,就在這個經上!所以我們第一次在新加坡講《無量壽經》,有一天皈依。皈依的同修好像有二百七十多人,起法名來不及了,我一想經上給我們授記,將來我們都是妙音如來,現在統統是妙音居士,所以我們就用妙音做法名。這個好!親切,我們的名字在《無量壽經》上,佛給我們授記的。現在是妙音居士,將來是妙音如來,你看看這個多親切,「授菩提記」。所以我們受持三皈,用的法名妙音是從這兒來的,是從《無量壽經》上來的,佛給我們授記的,這還有錯?所以這個法名是佛起的,不是我起的,佛起的。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這也是一小段,統統都是屬於轉法輪這一段裡面。確實非常非常難得,在轉法輪裡面可以說是顯、密、宗、教都講到了,文字不多,講得很圓滿,讓我們看到真的生歡喜心,真的相信這部經就是一切經的濃縮,這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的總綱領。一修一切修,這心踏實了,再沒有懷疑了。『阿闍黎』也是密宗裡面的稱號,我們顯宗裡面一般都稱法師,密宗裡頭稱阿闍黎;實在講阿闍黎這個稱號,顯、密都通用的;但是現在習慣上講的密宗裡面稱阿闍黎,顯宗裡面稱法師。這是梵語,它的意思叫軌範師。他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模範,稱為阿闍黎。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這句非常重要。常是不間斷,習是學習,要跟佛法相應的這樣的心行。佛、菩薩怎樣存心?我們的心要像佛菩薩,我們的願要像佛菩薩,我們的言語行為也像佛菩薩,這就是「相應無邊諸行」。那也許諸位要問,我現在在家,我做生意、做買賣、我做工,我做哪一個行業,那我怎麼個修法?有,都有榜樣。《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代表的就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去看去。你從事哪一個行業去找找看,哪一個菩薩跟你行業相同的,你就跟他學就對!佛的教法很圓滿。所以五十三參實在講就是這個四句的展開,就是這四句的詳細說明。詳細說明在《四十華嚴》,四十卷;在我們這個地方就是「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這幾句就把整個《四十華嚴》說盡了,這就是五十三參的總綱領。教學的目的就是「成熟菩薩無邊的善根」,菩薩善根圓滿,那就成佛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只好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五集)1994/11新加坡檔名:02-027-0005

請掀開經本,第五頁第一行末後這一句看起:

【無量諸佛鹹共護念。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前面所講的是與會的這些大菩薩們,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化身示現的,因此他們的智慧、德能都是無有窮盡的。雖然是大菩薩示現,這裡面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給我們許多的啟示,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去效法,這樣也必定得到諸佛護念。雖然這是初發心,初發心發這樣的心實在是很不容易。正如同世尊在經裡面給我們說的,這是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在這個時候成熟了,所以才遇到這樣殊勝的因緣,能發真信切願念佛求生淨土,一定也得諸佛如來的護念。

這底下八句都是講的智德,妙智成行。『諸佛剎中』,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諸佛並沒有說哪些佛剎你不能到那裡去化身示現,沒有。既沒有,那就是說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切佛剎統統都有分;真的是古人講的一生一切生,跟其他佛土不一樣。譬如我們講彌勒淨土,生兜率天,生到彌勒淨土就沒有這麼方便,想到其他佛剎不容易,很難離開兜率;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世界任憑你去遊覽觀光參學,這顯示它無比的殊勝。

『皆能示現』,當然得佛力加持,本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個本願威神的加持,這是我們在經上讀到的。我們能夠聯想到,也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為什麼?《彌陀經》上我們念到的「六方諸佛」,《無量壽經》上雖然沒有細說,但是也講了「十方諸佛」,這就是說明一切諸佛都會加持我們。皆能示現是隨類化身,其實像我們這樣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凡夫,一品煩惱也沒斷,帶業去的;可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智慧神通能力就跟觀世音菩薩差不多;觀音是等覺菩薩,就跟他差不多。你看《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我們到那個地方去個個人都有這個本事,都能以三十二應參訪諸佛剎土,這種便宜到哪裡能找得到?我們一定要明白;除這個法門之外,再也找不到了。昨天我們讀的這一段,這段還沒有完。「八相成道」就是隨類化身,三十二應身裡頭舉一個例子。

下面是比喻,譬如『善幻師』,善幻師就是我們一般常講的魔術師,變魔術的。那一邊到十方世界去應化參學,就像變魔術師那麼容易,真的可以隨心所欲去變化。『現眾異相』,眾是眾多,就是不一樣的身分,形狀不一樣,這是從事相上說的。雖然如是的示現,我們會擔心到他方世界去度眾生,會不會退轉?的確這是我們非常擔心的一樁事情,就怕的是退轉;這一點我們很可以放心,有阿彌陀佛加持我們,使我們永遠不會退轉。就如同在極樂世界一樣,圓證三不退,這是佛力加持,什麼個道理?這底下說。

『於彼相中,實無可得』。佛是以這個真實的事理加持這些菩薩們,使這些菩薩們在諸佛剎土裡面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在《金剛經》裡面為我們說的,《圓覺經》上說得更好,「離幻即覺」,我們知道這一切法是幻化的,這就覺了,覺就不迷,不迷就不退轉;退轉是迷了才會退,覺悟的人不會退轉。所以這裡面有理、有事。『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這些菩薩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以及參與法會的這些菩薩們,都是圓滿具足權實二智,就跟此地所說的完全一樣。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佛教化眾生,我們常聽到講經說法,這所講的一定要契機、契理。『通諸法性』,這就契理,絕對不會講錯。這一句實在講,也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通是通達無礙,達是到達,決定沒有障礙!第二句是契機,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性也明了、也通達。『達眾生相』,因此教化眾生契機契理,能令一切眾生個個都得真實的利益。這下面把教學的方式略略的給我們指示。第一個。

【供養諸佛。】

這是從根本修。前面跟諸位說過,我們學佛要從三福下手;要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做起。你看菩薩教給我們供養諸佛,這就是孝敬。佛菩薩不僅是說,他做給我們看。世尊出家成佛之後,當機緣成熟的時候,他老人家特別上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去度他母親,盡孝!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佛出生的時候,摩耶夫人生了佛陀之後就上生忉利天。我們世俗的人來看釋迦牟尼佛命不好,你看生下來母親就死了,這是我們世俗人看的;實在他的母親功德太大,要到忉利天去享福去!所以他是姨母撫養長大的。他的生母在忉利天,他要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說的什麼法?《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大家常常讀過的,《地藏經》是在忉利天講的,為他母親說的,孝經!《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非常重要。可見得佛做榜樣給我們看。

【開導群生。】

這句話就是言教,為大眾講經說法。為大眾講經說法,假如所講的自己做不到,不能叫人信服,人家怎麼會相信?一定要自己真正做到了,然後才說出來,大家就能信、能接受,而且歡喜信受,這就是言教一定以身教做基礎,先有身行然後才有言教,這個順序不能顛倒的。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佛在世間應化,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其實釋迦牟尼佛時時在世間,這世間人不認識,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隋朝時候,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就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的。世尊在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個時候大家這個機緣成熟,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一千多年之後在中國,中國人應以祖師的身分得度,他就現祖師的身分出現。你看這就是三十二應!這是我們知道的,還有不知道的這多!身分沒有露的太多了,身分暴露的並不多。這都是證明『化現其身』。

『猶如電光』,這一句是比喻。電光就是閃電。這幾天下雨我們都看到閃電,這個閃電有用,它有作用;它不住,一剎那就沒有了,它不住,比喻這個意思。不住,比喻說不著相,度化一切眾生不執著度化眾生的相,他就自在!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自在就是著相,這很苦,執著!那麼電光,第一個它快速,一剎那就沒有了,快速;第二它很明亮,明亮就是破暗的意思;第三個它不住,第四個意思它沒有分別。這就是比喻佛菩薩在世間示現也是這個意思。他是眾生根機熟了,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眾生根機成熟這是有感,自自然然他就有應,他就來應。

因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如果我們想佛菩薩多多的來到新加坡,常住弘法利生來教導我們,我們要有感才行。這感是什麼?真誠的心,我們要學佛,我們想學佛,那佛菩薩自然來了。如果大家口是心非,口裡頭說學佛,心裡頭都還搞貪瞋痴慢,那佛菩薩不來;真誠的心想學佛,佛菩薩會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一定會來的,所以完全憑我們的感應,我們沒有感,他不會來。感應的樣子,像我們敲大磬,這磬擺在這個地方,你敲它才會響,你不敲它不響;那敲是感,它響是應;我們敲得重,它響的聲音大,響的聲音長,就是這麼個道理。佛菩薩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眾生有感他就有應。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這兩句要說一說,這是比喻。『裂』,也就是把它消除的意思。『魔見』,見是見解,一切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帶給我們無量無邊的苦難,這叫魔見。『網』是比喻多,比喻它複雜,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確實非常多、非常複雜。唯有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才能夠遠離這些錯誤的見解思想,這叫魔見網。『解諸纏縛』,纏縛是煩惱。纏是纏繞,縛是繩索捆綁起來,那自由就失掉了,這是比喻。

在佛經裡面給我們講八纏、三縛,總而言之都是煩惱。這八纏講的是什麼?其實這些在《佛學辭典》、《教乘法數》裡面都有,這個地方略略的說一說。第一個是無慚,第二個是無愧,我們常講慚愧。民國初年,我們淨宗的大德印光老法師,他有一個別號叫常慚愧僧。在《百法明門》裡面十一個善法裡面有慚愧,慚愧是善法,什麼叫做慚?慚的意思是自己做錯了事情,自己會很難過,就是我們一般人講良心的責備。所以他不會做錯事情,做錯事情他心不安,良心責備,這叫有良心,慚是這個意思。愧?愧是外面輿論的批評,你做了壞事,很多人批評你,這聽到很難過,也不敢做壞事情,這就是有慚有愧。那要是沒有慚愧,那問題就嚴重了。第一個做錯事情,他不覺得他心不安,幹壞事他心也安,外面批評他不在乎,這就沒有法子。所以無慚無愧是大煩惱,這是嚴重的煩惱。

這兩個字,世出世間的聖人都非常重視。在中國古代管仲曾經說過,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義廉恥這四個字,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個國家的國民不知道禮,不知道義,不知道廉;廉是廉潔,現在貪污就是不知道廉;要不知道恥,不知道恥是什麼?就是無慚無愧,這個國家就很危險,就很容易滅亡。因此儒家跟我們說「知恥近乎勇」,如果我們能知恥,知道恥辱,知道錯誤,這個人就能夠發憤、勇猛、精進,所以這是在修行德目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是一個嚴重病態的社會,毛病太多了,要治這個病,從哪個毛病治起?那毛病太多了,確確實實如果每個人都能夠知恥,都有慚愧心,我們就有救了。自己有救了,社會也有救了,國家也有救了。可見得這個慚愧、知恥非常非常重要。在四維當中,這是最重要的一條。能夠知恥,自然會守禮,自然能夠盡義務,自然能夠廉潔,恥的確是一個中心的問題。我今年在美國休士頓,有幾位長老,在家的老居士,我們在一塊談論到這個問題,所以就有意思想成立一個知恥學社。我們來提倡,提倡知恥,我非常贊同。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真正能夠挽救世道人心。希望將來在新加坡我們也能夠推動,真正有有心人,我們來推動。

第三個嫉妒。嫉妒心這也是八纏之一,也是嚴重的煩惱。第四個是吝嗇。這個跟貪是一樣的,貪是貪求,吝是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捨不得幫助人。吝財、吝法,這是吝嗇。第五個是惡作。我們世間人常講惡作劇,並不是有意的,但是這些造作不是善法,不是善的。這個事情在現代社會裡面太多太多了,把惡作當作一個正常的現象,這不得了!不曉得自己言語造作,對於社會產生多大負面的影響,不善的影響。譬如我們今天看到的報紙雜誌、電視廣播,我們的青少年一天到晚接觸這些東西,耳濡目染,漸漸就成了習慣。這一些不正當的影響造成心理上傷害,很不容易把他改正過來,所謂是少成若天性,從小就給他養成了,這是我們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的隱憂。但是知道的人不多,有警覺的人不多。

我在過去曾經聽到方東美先生有一次跟一些朋友們在談話。有人向方老師請教,那個時候美國的國力很強,不像現在,現在美國國力是衰退!大概在三十年前方先生講的話。有人問方老師美國會不會亡國?方先生笑一笑,羅馬也亡國了,西方在歷史上羅馬帝國延續的時間最長,最後還是亡國。這就說明了,任何一個國家沒有不滅亡的,沒有不改朝換代的。他們就繼續問:既然會亡國,亡國第一個因素是什麼?它為什麼會亡國?亡國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方先生的答覆沒有人能想到,他答覆得很快,可見得他非常清楚,一點猶豫都沒有,電視!美國將來亡國是亡國在電視上;我們想想真有道理,你看那個電視二十四小時,小孩一天到晚坐在電視面前看那些骯髒的、污染的東西,這怎麼得了!

那個時候台灣政府提倡文化復興運動,教育部的官員向方老師請教,我們這個文化復興運動應該怎樣才能夠做得有效果?方先生大概停了有五分鐘,態度非常的凝重,然後說了,他說:有,方法是有。人家問什麼方法?他說全國的報紙雜誌一律停刊,電視廣播一律取消。這人搖頭說這做不到。他說那沒法子了,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你只要有這些東西在,你想復興文化不可能!人家那是真有學問,真正看出病根的所在。我們今天念佛人,你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一天念幾個鐘點佛,看個半小時、一小時電視就完!所以我們念佛的人不能看電視,不能聽廣播,最好連報紙都不要看。你們打開報紙,我是不看報紙的,在這邊,有些同修每天買報紙,我偶爾翻一翻,裡面亂七八糟,那個報紙一大堆那麼多,真正能看的連半頁都沒有。這個東西是真的是問題,這都是屬於惡作。所以這八纏裡面,你看這個條目你不知道哪些東西是惡作,這都是惡作。我們要保護自己,就要遠離;你要保護你的家庭,要讓小孩遠離,要讓小孩懂得;他不懂得,別的小朋友為什麼可以看,我為什麼不可以看?他會提出理由來問你,你要能夠說得出來,保護他的清淨心,這很重要。清淨心能生智慧,真智慧;被這些染污了,縱然聰明,那邪知邪見。

第六個是睡眠。睡眠當然很重要,你睡得很好,你精神很飽滿;但是不能貪睡,睡得太多就昏沈了,睡太多了不好,所以這也是個煩惱。貪睡的人睡得很多,這是煩惱。再就是掉舉。掉舉就是心裡不安,心定不下來,心裡頭很亂,這屬於掉舉。昏沈是精神提不起來,特別是在念佛的時候。你看我們打佛七當中常常看見,念佛的時候,一止靜坐下來,他就睡著了,就打瞌睡了;還有功夫好的,繞佛的時候他都打瞌睡,他也能繞,一面睡一面繞佛,這昏沈,昏沈的現象。這個諸位要曉得,那不是功夫,那是昏沈的現象,我們要明白這八樣叫纏。這個縛?實在講就是三毒煩惱,貪瞋痴,我們有這些東西你怎麼會自在?解諸纏縛,把這個纏縛解開,那就好了。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像世尊這些弟子們,常隨眾千二百五十人表現的身分是聲聞,也就是小乘的羅漢這些身分;實際上他們是菩薩,是大菩薩們示現的。不但是菩薩裡面還有佛,像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那不是菩薩。古佛再來示現做釋迦牟尼佛弟子。就跟唱戲一樣,釋迦牟尼佛唱主角,他們唱配角,後台也許唱配角的是主角的老師都不一定;所以前台是這個樣子,後台的樣子我們不了解,所以弟子當中有很多是古佛再來的。他們『遠超聲聞,辟支佛地』,這句話就是把他們幕後那個身分,透露一點給我們,讓我們要知道真正恭敬,不可以輕視,這都古佛與大菩薩再來的。

【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空、無相、無願』,大小乘都有,這叫三解脫門,這是什麼意思?這三個方法可以證道,可以證果,這三個門。實在講這個門是通達無礙,用門來做比喻。所證得的諸法實相,也就是講的真如本性。證得了,我們俗話就講成佛了,所以成佛就是證得真如本性,就是證得諸法實相,就是這個意思。可見得這三個方法很重要,但是這三個方法都不容易!通途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走這三個門入進去的。我們將來成佛證果要不要走這三個門?還是要走這三個門,不過我們有個取巧的方法。我們先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帶我們走就容易了,自己走就太難太難了,這便宜在這個地方,這是要曉得的。

如果由空門入,空門入要不見空相,我們中國禪宗、法性宗是走這個門入的,但是要不見空相;如果見了空相,他著了空,他入不進去,這很難很難。禪宗《六祖壇經》諸位要細細去念一念,與《壇經》有密切關係的,《金剛經》、《般若心經》都是從空門入。我們是天天念,沒有問題,入不進去,怎麼念都入不進去。那入不進去,從第二個門無相,同樣道理,如果要是著了無相,還是入不進去。那這個門沒有辦法,走第三個無願,願也是造作,從這個門;換句話說,無有一切造作。這個地方諸位要記住,它的原則跟前面一樣,假如我們要是有執著?那這個門還是入不進去。聽說無願無作了,好了,我什麼願也沒有,什麼造作都不作了,你這樣能入進去嗎?這不能,這錯解了如來的意思。

這個造作是起心動念!不是叫你身不造作;身不造作,問問你要不要吃飯?吃飯是造作,你睡覺也造作,你走路也是造作,你坐在椅子上還是造作,哪能不造作?心裡頭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叫不造作。可見得也不是我們能做得到的。所以想來想去八萬四千法門好是很好,對我來講不得其門而入,八萬四千法門哪個門我也入不進去;幸好有個念佛法門,這個門行。這個門想想自己還可以,還可以從這個門入進去,這叫老實念佛。本經裡面說的這個,就是我們這部經涵蓋了一切的法門,真的是一修一切修。這是講菩薩們修證這些現象,知道性空相假,因此在一切法當中,都能夠遠離妄想分別執著。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是幫助眾生。菩薩有弘願要度一切眾生,像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幫助一切大眾,為什麼?因為一切大眾與自己同體,同一個法性。大乘經上常講十方一切佛共同一法身。這十方一切佛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我們自己並不在外,共同一法身;所以佛菩薩那個慈悲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凡夫迷就是迷這個事情,諸佛菩薩覺悟也就是覺悟這樁事情。覺悟什麼?一切法是同體的,因此他這個慈悲沒有任何條件,這心裡真的解脫了,心開意解,那個境界是快樂無比。

三乘是方便設的,哪有什麼三乘?佛在《法華經》上就講真話,「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那這是善立方便,方便說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方便說的;或者我們講大乘、小乘。連這個都是方便說的,那人乘、天乘,那更是方便了,所以現在人講五乘佛法。還有這是近代,我曾聽人家講,不太熟悉,說有人提倡人間佛法、人乘佛法,它的內容我不太懂。如果是叫我們在這個人間享福,來生不失人身,要以這個為目標,這不是究竟法,為什麼?脫不了六道輪迴。這一生修善積德,來生得人身、享富貴,往往富貴迷人,這一迷了又造作罪業,那個福享完了,罪報現前了,就要墮三途受苦!所以這絕對不是究竟法。

真正是究竟法,真正是真實法,唯有念佛求生淨土。也許要問,那念佛人那現前有沒有福報?現在能不能快樂幸福?我給諸位說,最高的層次我們能達到,這些最低的怎麼會沒有?像我們蓋房子一樣,這個房子是五層樓,我有第五層,我怎麼會沒有底下一層?一定的道理!你蓋房子只蓋底下一層,那你就沒有第二層,當然三、四層也沒有了。這你就能夠真正明白念佛人、求生淨土的人是最快樂的人,修學任何法門、任何宗派也不能夠相比。因為什麼?他所得到一切都是真實的,我們這個經就是證明。

我也跟諸位同修講過多少次了。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有保證,什麼保證?這個經是保證書,我們都拿到手上。你看我們的法名都叫妙音,這書上有我們的名字在,這保證書!這哪能錯得了!講到這個地方,這是八相成道的第七,轉法輪。轉法輪講這麼多意思,可見得它這個法輪是圓滿法輪。裡面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都有,都包括在其中。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是八相成道最後一個,涅盤。涅盤,佛、菩薩、連阿羅漢都不生不滅,佛怎麼會滅度?哪有這個道理?經文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於此中下,而現滅度』。那麼於上等的?上等就沒有了。上根的人知道,佛與菩薩連阿羅漢都沒有滅度,不生不滅,中下是凡夫。凡夫眼睛裡面看到佛出世了,佛滅度了、圓寂了,凡夫眼裡看到的,上上根人他們看法跟我們不一樣。諸佛菩薩沒有生滅,沒有來去,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那是真的,上根人能見到。所以這個示現滅度是對中下人說的,你看經文多清楚「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八相成道到這裡,這一大段這就講完了。這是隨類現身舉一個例子,使我們了解西方世界殊勝無比,我們生到那邊都像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經上所說的,就是講我們或是現在,或是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或者他方世界教化眾生、供養諸佛這一些真實的狀況,字字句句與我們有密切的關係,才知道這部經的好處。再看下面經文: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

這個話講真的了。前面這個滅度是示現的,不是真的,示現的;真的是不生不滅。『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

【及得一切陀羅尼門。】

我們先說這兩句。這是說明菩薩們的德用無量無邊。這是自受用,自利德,自利不生不滅;生滅是苦!不生不滅,這就自在了。「三摩地」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我們今天的享受不正常。佛在經上說我們凡夫的享受有五種,苦、樂、憂、喜、舍五種受;我們無論有多少享受,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五種。心有憂,絕大多數的人心裡頭都有憂患、有喜,心有憂喜,順著心意的時候喜歡,憂的時候多,喜的時候少。身的享受有苦有樂,同樣的,苦的時候多,樂的時候少。在不苦不樂、不憂不喜,這叫舍受,這當然是最好的,但是不長久,不能保持。所以佛把我們的享受,身心的享受歸納起來這五種,苦樂憂喜舍,這都是不正常的。正常的享受?這五種受沒有了,統統沒有了,那叫正受;那就是經上講的三昧、三摩地,三摩地都是這個意思,正常的享受。

『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陀羅尼也是梵語,門是比喻。陀羅尼翻做總持,我們現在人講綱領。一切法的綱領你掌握到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為什麼會通達?那個總綱領你抓到了,這個話就是這個意思。他有這樣的能力,第一個他得到不生不滅,他得到正受,苦樂憂喜舍沒有了,又能得到一切法的總綱領抓到了。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這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他全得到了。《華嚴》所說的一真法界,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華嚴》的術語叫一真法界。我們自己對於這個理論、事實真相完全明了通達就叫『華嚴三昧』。《華嚴》這個名字可以說是一切佛法的總綱領,一切佛法的總題目。我們現在中國會集的佛的經典,我們稱它作《大藏經》,這是佛所有一切經都歸在裡頭了。其實在佛經裡面,它本來就有一個名字,就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所有一切經的總名字。「華嚴」是比喻,好像一個大的花園,大花園。這個花園裡頭所有一切花、木,品種統統齊全,一樣都不漏,這個花園才美好。這個嚴就是美的意思,莊嚴就是美麗的意思。雜華莊嚴,它這個經題原來是雜華莊嚴,我們中國人喜歡講萬花莊嚴,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這是總名稱。

《華嚴》是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它的理論依據,這我們可以相信。無盡的緣起,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說的,許許多多的條件。整個宇宙形成、發生、演變,確實是許許多多的條件,不是偶然的,非常非常複雜。誰能夠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佛與大菩薩。他們怎麼會清楚、怎麼會明白的?這個在我們想根本就想不通,我們想這根本不可能;我們想不可能是有道理的,為什麼?我們用分別心,用執著心,用思惟想像,這不可能,這個能力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能力通達無限的境界,這是做不到的。那佛用什麼方法統統明白、統統了解?佛用禪定。這個方法高明,禪定是什麼?清淨心,心裡頭一念不生,這個心廣大沒有邊際;心一起心動念,就有界限,就自己把自己障礙住了。

心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心是清淨,清淨心沒有障礙;盡虛空遍法界,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這個智慧無法不了,無法不明,一切通達。不要去思惟想像,不要去學習,佛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佛用這個方法通達了,佛告訴我們;我們如果也用這個方法真的通達了,證明佛所講的沒錯!佛的弟子許許多多的人,入了這個境界,證明了這個事實;佛的教學不是假設的,不是一個理想的,完全是事實。所以我們依照佛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認真的去做,我們也能夠以一切行莊嚴佛果,這就叫做佛華嚴。

佛家,說實在講,講得最圓滿、最透澈、最究竟的這部經典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古人稱之為中本《華嚴》,理論、方法、境界與大經完全相同,在文字上濃縮,當然就是我們說個大綱,不能細說,細說就變成《大方廣佛華嚴經》。可是我也曾經給一些同學們說,如果同學們發心要想將來弘揚淨土,要學著講經說法,學講《無量壽經》、學講《阿彌陀經》,那我就要勸他一定要認真的去學《華嚴經》。為什麼?《華嚴經》真正通達了,講這個經就痛快淋漓,一點障礙都沒有!為什麼?你徹底明了,你長講短講,深講淺講,無不自在!這是以《華嚴》為基礎,它是《華嚴經》的綱要。

我們一心專修,這一心專修或者專精,這就叫三昧,這就是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實在說莊嚴法身、莊嚴宇宙的本體;法身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佛常說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出,一切法無不回歸此法界;佛在大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也是這個意思。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把《華嚴經》看一遍,不是容易事情。如果一生當中能聽過一遍《華嚴經》的,那真是希有!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法師、大德無論講什麼經,沒有記載;但是講《華嚴經》,歷史上有記載。可見得大家對這個非常的重視。這是講隨時悟入華嚴三昧,要具足前面的條件,你才能夠隨時悟入,莊嚴法身,莊嚴萬法。

『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三昧哪有那麼多?細說起來三昧是真多,三昧就是正常心。一切法無量無邊,於是三昧就無量無邊。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這個人不貪財,錢財擺在他面前他不動心,他念頭都沒有,這個人入了錢財三昧;但是有個榮譽給他,他動心了,那不行了,那榮譽上他沒有得三昧,錢財上得三昧。諸位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這「百千三昧」就是一切萬法當中,他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了,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他都得三昧,這才叫圓滿的三昧,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等覺菩薩還不行,等覺菩薩當然他在一切境界也不起心、不動念了,但是你要跟他講成佛,他可能還會動個念頭,因為他還想成佛,他在這個上面還沒有得三昧。所以這個百千三昧、無量三昧意思就是此地,就是這個意思。

【住深禪定。】

『深禪定』是性定,自性本定,就像《楞嚴經》裡面所說的首楞嚴大定,那是深定;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也叫做理定,它不是事,理上的定。這是真正的禪定。

【悉睹無量諸佛。】

『無量諸佛』,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這未來諸佛,我們人人都是;我們看到凡夫俗子,這些人看到我們都是諸佛,我們自己還不承認。這就是說明佛眼睛裡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眼裡頭看一切諸佛都是凡夫。所以你要是真正想知道自己是個什麼境界,不要問別人;你修行,你覺得你有沒有證得菩薩果位?你看看這一切眾生是不是菩薩?如果全都是菩薩,你自己明白你已經是菩薩了。如果哪一天睜著眼睛一看,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諸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如果你修行,修了不少年了,看看眾生還是凡夫,那你一定是凡夫,不必問人。你知道你自己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如果眼睛一看全世界的人個個都是好人,你是好人;如果你看到他都是壞人,自己是壞人,這是真理。

你看六祖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還看到世間這些過失,那不是修道人,一點功夫也沒有,凡夫一個。為什麼說看一切世間人都是善人?所有一切萬法都是自心變現的。我們的心好了,變現的境界全是好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禮敬諸佛。但是一切眾生裡面的確有順法性的,有違背法性的。順法性的我們稱之為善,不順法性的我們稱之為惡;善我們讚嘆,惡不讚嘆,差別就在此地,除這一點之外,沒有絲毫差別。善人是佛,惡人也是佛;那個行善我們讚嘆,造惡不讚嘆,但是恭敬心是完全一樣的。

所以學佛最貴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誠心,用清淨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你能這樣去修,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全都是佛法,穿衣吃飯都是佛法,待人接物也都是佛法,沒有一樣不是佛法。如果用虛偽的心,貪瞋的心,嫉妒的心,那就錯了,天天念《無量壽經》也不是佛法,那為什麼?心迷。佛是覺的意思,覺是心覺,口裡頭覺不了,要心覺。心一定要真誠,決定不吃虧。我常講,同修們也有反應,法師我不是不明了,但是吃虧上當!我不騙人,人騙我。怕吃虧上當,於是也要去騙人,你說這糟糕不糟糕?這就被魔拉回去了,又拉到六道輪迴去了。所以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人騙我,我不騙人,他搞輪迴,我到極樂世界,兩條路,這不是一條路!要清楚要明白,要自己度自己,真的別人幫不上忙,一定要自己幫助自己。要是克實而論?這一句也可以解釋為念佛見佛,念佛三昧,所以稱之為寶王三昧,就是這個意思。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

可見他自在。『一念頃』,是時間之短。不要長時間,一念一剎那就能夠游遍一切諸佛剎土,可見他這個神通道力的廣大。怎麼能遍一切剎土?當然他是分身去的,化身去的;要不能分身化身,怎麼能夠一念之間遍到、統統都到?這些事都是真實的,但是我們現在遇不到這樣的人。我們在《高僧傳》裡面讀到過。我初學佛的時候很喜歡念這些書,現在好多年不念了,印象是有一點,那些人的名字都忘掉了、記不得了。

我在《高僧傳》裡頭曾經看到有一段,有一位法師是印度的法師,在中國弘法。這天他要回到印度去,在頭一天就有很多的信徒要給法師餞行,請法師吃飯。而法師很慈悲都答應了,許多人請他,統統都答來。這個傳記裡面記載的,到第二天他回國,這些人都給他送行,送到城外,十里長亭送行,每個人都歡喜,「法師慈悲,昨天到我家應供」,那個人聽了「法師昨天到我家」,他說「法師明明在我家」。大家一對面五百家請他,他化身五百家,他都去了,這才曉得法師有神通!他有這個能力。一時遍到,哪個地方請他,他都去。像我就沒有能力,你們請我,我只能到一個人家,不能到兩家;他有本事,這五百人家請他,他統統都到,同一個時間他都到。這是我們《高僧傳》、《神僧傳》裡頭都有記載的,諸位可以去翻翻看,但哪一個人我記不得了。我對這個印象很深的,這在中國真有!所以佛經上講「一念頃遍游一切剎土」,西方世界的菩薩應當有這個能力,何況得佛力加持。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

這是利生德,利益一切眾生。遍游一切諸佛剎土,兩樁事情。第一個是供佛聞法,向佛請教,聽佛說法;第二個幫助佛教化眾生。這個地區與自己有緣的這些眾生,一定要幫助佛去度化他們,所以這是做這兩樁事情。『得佛辯才』,他沒有成佛,他是菩薩。尤其像我們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凡夫,但是我們也得佛辯才,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我們也『住普賢行』,住普賢行這個句子在本經很多,我們要特別留意。從這些地方證實,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從十信位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菩薩位次五十一個階級,生到那邊就是普賢菩薩,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

如果我們要去學習,那就不善;不學,會了,那就善。世界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語言無量無邊,不要學,全會了,這叫善。這個事情我們乍聽起來很奇怪,其實在理上講得通。清淨心、無分別心能通達一切萬法。我們今天這個能力失掉了,為什麼失掉了?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我們有知,所以有所不知,不知道東西太多了。菩薩們修的,修無知。《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無知,無所不知;無得,無所不得,他什麼都得到了。我們因為有得,一樣也得不到;有知,一樣也不知。你看痲煩就出在這個地方!佛在經上真的是一語給我們點破,我們要明了,要懂得佛講的這個意思,要認真的去做、去修,把我們錯誤的地方修正過來。譬如說我們有知,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把它修正成無知;我們有得,這個得失的觀念,這是錯誤的,我們把它修正過來,無得。那個時候我們的知、得就跟諸佛菩薩一樣,就會無所不知,無所不得,樣樣都沒有缺乏了。這才叫真快樂,叫大自在!『善能分別眾生語言』。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這一句很要緊。本經裡面講三個真實,這第一個。『開』是開示,佛為我們開示。『化』就是悟入,化是變化,佛一開示我們就覺悟了,我們就入了,入什麼?『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禪宗裡面講的真如本性,禪家講明心見性,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你能夠悟入真實之際,你就成佛了。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那當然不要說『世間諸所有法』,出世間諸所有法也不能相比,直接成佛的法門!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我們在這個世間要不學佛,這一世白過了;不但是白過了,這一世還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將來還有無窮的苦報自己要承當,這多痲煩、多可憐。一定要學佛菩薩,佛菩薩是什麼心?『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常,沒有間斷,諦是真實,度是幫助世間人覺悟。所以我們學佛,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是菩薩。你在家裡面,家庭就是道場,你要有真心幫助你一家人,幫助你的親戚朋友們覺悟,覺而不迷。最真實的幫助,幫助他念佛求生淨土,要有這個心。你自己有一個公司行號,那就是你的道場,所有的員工你要發心去度他,不但你要照顧他的生活,要教導他,你還要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那你這個做老闆的,菩薩老闆!你看《華嚴經》上無論哪一個行業,統統是菩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菩薩!不是說學佛一定要出家,一定要住在寺廟裡面,這你就搞錯!

我今天早晨,台灣有一個同修打了一個電話給我,陳娟娟居士。我們從前流通的有一個《認識佛陀教育》的小冊子,那就是陳居士她從錄音帶上寫出來的,那是最早的一份;現在你們拿到這一份是九一年在邁阿密講的,這一份詳細,這是講了七天寫成這麼一本書。那個小冊子是講一次,一個半小時,在舊金山媽祖廟講的。她早晨打個電話告訴我,她的父親往生了,她父親不信佛;她信佛,她父親不信佛。一年多前她父親得了病,得了癌症,她很孝順,勸導她父親,這父親才接受。到最近半年,她從美國回到台灣,天天照顧她父親,守在她父親旁邊,幫助她父親念佛,大概一天念一萬聲。前天往生瑞相非常好,有三十多個人幫他助念,助念了二十四個小時,助念同修當中有不少看到佛來接引,見到佛像。他在病中,他那個相貌很不好,往生的時候相貌很圓滿。一家人都得度了,她說她的哥哥、嫂嫂都不信佛,看到這個樣子都念佛了;還有一個親戚是學禪宗的,看到這個樣子也不學禪了,也要回頭念佛了,度了一家人!大家看到這個樣子,信心增長了,這不是假的;那個瑞相非常非常難得,往生的時候就跟一個好人、健康的人睡著了一樣,這是能叫大家生起真正的信心。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心,這個心念念無間,自己求生淨土,幫助一切人求生淨土。我們自己深信不疑,要幫助一切眾生建立信心;這個人將來得利益,將來能往生,他感激你,是你介紹的,是你接引的。大慈菩薩講得好,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真正勸兩個人往生,這往生就作佛了。勸兩個人是因你勸勉他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大慈菩薩講比你自己念佛的功德還大,你幫助兩個成佛了;如果你能幫助十幾個人真的往生了,那你就是真正的菩薩;你要能夠幫助幾千、幾百個人往生,那你就是阿彌陀佛再來!大慈菩薩講的。所以我們「心常諦住度世之道」,這句非常重要,一定要學習,要努力去做。

現在真的緣很殊勝、很方便,你看我們的經書,實在講,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四個小冊子就夠了。第一個《認識佛教》,真正了解佛教;第二個《三皈傳授》,三皈是我們入佛門的基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三個就是《無量壽經》,把這個經本介紹給他,勸他常常讀誦,他漸漸明白了;修行的方法,我們《淨宗朝暮課誦本》,我們早晚用那個來做功課,依教奉行,決定得度。一點都不痲煩!對於現在人在這個繁忙的社會,是很好的修學方法,很得受用的教材,因為分量不多,真實的利益。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一切萬物』,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常講花花世界。禪宗裡面有一句話說,「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只要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不必離開社會,不必離開大眾,就在這個社會裡面成就自己的道業,堅定自己的信願持名,這就成就了。『為諸庶類』,庶類是指一切眾生,我們要主動的去幫助他。『作不請之友』,不要等他來找我幫助,我們才幫助他;他不請,我也幫助他,這是菩薩發心。等到人家來請你,那就不是菩薩發心了,所以說要「作不請之友」,主動去幫助人。

像我剛才講的這四個小冊子,對現代的人來講非常非常有用,真真實實的利益。我們這邊的書都是結緣的,不怕你們拿,你們拿得愈多愈好,沒有了再印。你們的親戚、朋友,口袋裡有通信地址的,都給他寄一本去,都勸導他們,你就是菩薩!你的心就真正住在度世之道,你真正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只要有通信處的統統都寄。書寄完了我們就再印,現在的印刷術很發達、很便宜,你做的是真實功德。這個書印一本,你們現在手上拿到的這一本書美金一塊錢,你們新加坡幣一塊多一點,不到兩塊,你想想看,你要真正發心,你度多少人!你幫助多少人!快樂,這心裡真是快樂。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永遠不失掉,念茲在茲。『如來甚深的法藏』是什麼?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是如來甚深法藏。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佛種性,就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必定作佛。他現在迷不覺,只要我們幫助他覺悟就行了。勸他發心,勸他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勸導他遵修三福、六和、六度。我們自己這樣做法,我們時時刻刻勸導別人這做法,這就是真正『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功德第一大!無量無邊的功德,人人都可以作,人人都可以修,你為什麼不乾?為什麼讓大好光陰天天空過?這太可惜了。現在人常講工作繁忙,分秒必爭;我們今天也是分秒必爭,爭什麼?爭作功德,真實功德!不可以把這個好光陰空過了,這很重要很重要。下面是: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這幾句是告訴我們一個具體的做法,我做從哪裡做起?從哪裡下手?這教給你怎麼個做法。當然這裡講的都是原則,這個原則好懂,掌握住,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就不會把你的光陰空過了,確確實實修積真實的功德。第一個你要有大悲心、有慈悲心,這是個動力,推動你。今天你們在社會上從事種種的行業,為什麼那麼樣辛苦去做?飯吃不好,覺睡不好,全部精神去投注,為的是什麼?什麼力量在推動你?名利!你們想是不是?如果是既沒有名又沒有利,你還乾不乾?你不幹了,利在推動你!名利推動你做的是業,輪迴業,是迷不是覺。今天佛法叫你覺悟,覺悟什麼力量推動?慈悲心,憐愍心。看到眾生迷惑顛倒,我們講慈悲、憐愍、同情心這個力量在推動。

『興大悲』。興是興起、發起,要發慈悲心,要憐愍一切有情眾生,這就是大慈大悲。怎麼做法?『演慈辯』,這開示。要慈悲,演是我們自己做出、做給他看。辯是什麼?是講給他聽,他有疑問要跟他辨別清楚,讓他覺悟。『授法眼』,授是傳授給他。法眼就是覺悟的心,覺心,這個眼不是肉眼,心眼,心裡覺悟了,心裡不糊塗了、不迷惑了,這叫法眼;就是覺悟的心要幫助他悟入。『杜惡趣』,惡趣是什麼?六道輪迴的業因。杜是防止,教給他、幫助他,防止不要造六道輪迴的業。造六道輪迴的業沒有不受報,我們今天不造輪迴業就不會再墮落輪迴。『開善門』,善門是什麼?往生淨土的法門,這真善;其他的善不行,其他的善是三善道受生,那不是真善,還要搞輪迴。真正的善是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淨土。一定要把這個法門傳授給他,這才是真正的心常諦住度世之道,你能這樣做,那才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這品經文裡面的意思實在講說不盡。講了好多天了,有很多同修問:這經三十天能講得完嗎?要緊的、重要的要細講。到後面還大概有四分之一的經文,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風光,那個之美,那個我們念念就好了,不要細講,大概可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