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種希奇玄妙之想。由茲起自矜心,則便非得益之處矣。所言耳根發音,諸淨典不甚提倡者。以淨土法門,其要在於信願行等。」這個耳朵聽到好多的境界,這個居士問了好多問題,那麼印光法師在信中答覆他,經中確實有說耳根圓通章,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也有通過耳根去修行的,但是我們修的是淨土法門,那麼淨土法門不求耳朵去聽見什麼,不求耳朵聽著什麼,只求是否有信、願、行等,淨土法門得奔著淨土法門這個原則去修,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境界,這種功夫是某個人修行不同程度出現個別的境界,並不是大家共同追求的修行方法,不是所有念佛的人都得聽到什麼東西才叫功夫。
「善知識何可預先發表。」如果是善知識的話,那麼就不要拿著這種作為稀奇,去引導念佛眾生,是這個意思。
「若發表則得益者少,受損者多。」如果你是發表這種境界,提倡這種宣傳的話,宣傳這種功夫的話,可能受損的多,受益的反倒少。這個稍微展開一些,就是有打著某種神通的人,來忽悠大家,來引導大家修行,老認為我用這個度眾,其不知,正是你用這種形式敗壞了佛的純潔性,很多人老認為佛法就是能治病,佛法就是能看到什麼東西,佛法就是我去問問,他能告訴我。五千多年前我是什麼。所以馬季同志有一篇相聲,叫馬季又下蛋了。才開始他的徒弟說,聽說了馬季下了個蛋。後來他那個徒弟說你錯了,你沒聽準,他又問,另一個聽準了說馬季下了個公雞蛋。他那個徒弟又過來說你們都聽錯了,據我所知,人家都說馬季下了個鳳凰蛋。最後他的一個徒弟給他下了個結論,你們都聽錯了,我聽的訊息才準,我們的老師馬季老師同志下了個恐龍蛋。修行佛法必須要有正知見,沒有正知見,你無論怎麼努力都是白費的。在這裡可能他回答的這個居士,他可能引導一部分人在修行,可能辦過什麼刊物,底下列舉了幾個,我們就不再念了,他還想著把這種境界、這種功夫用書信的形式,問印光法師我出現了什麼情況,我能不能寫出來讓大家作為一種參考,印光法師說了,念佛法門不是耳根法門,耳根法門肯定耳很多的變化,很多的境界,念佛法門就要信願行俱足即可了,你得到的耳朵法門,聽到空中的什麼聲音,是罄的聲音,在空中搖曳啊,這個那個的,這是你的某種境界,而不是所有修行淨土的人應該遵循的修行功夫和方法,所以這種情況你要發表出來,受損者多,受益者少,是這個含義。
——摘自仁清法師弘法視頻《印光法師文鈔 淨土法要》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