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新白話版17


時間:2019/9/27 作者:常念彌陀

333三總結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總結前面其餘相同。對這部《阿彌陀經》來說,表示信行願三者,是成就淨土的因。

所謂同前,就是總結上面的文殊彌勒等菩薩。例余,就是普賢觀音一切菩薩啊。所謂信行願,就是妙首(文殊)表示信。求生淨土,信為最先,經上說的「若有信者」就是啊。精進表示願行,精就是不雜,進就是不退。所謂不雜,就是經上說的「一心不亂」。所謂不退,經上說的「不退轉菩提」就是啊。所謂不休息,就是不退的意義。又彌勒的慈行,乾陀的梵行,《觀經》說「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就是啊。成就淨土的因,那麼這些菩薩,不是無因。

按理說,那自性沒有不照的,這是文殊智慧的意義。自性沒有不包容的,這是彌勒慈悲的意義。自性無窮無盡,這是不休息常精進的意義。其餘可以類推而知。

所謂類知,就是自性廣大是普賢的意義,自性圓通是觀音的意義等等。如上面隨便舉出一門,標上菩薩的名字,如果各自具有,就是名字互通,所以說心就是名字啊。這樣理解,就在正觀心中,見到一切菩薩啊。現今見凡夫不見菩薩,是因為失了正觀,所以說:「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

(33)人天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所謂及,就是接著前面說淨土法門,不只是聖眾參與法會,一切凡夫眾人都共同聽法會。釋提桓因,意思是能天主。說等,又說無量,包括了一切天眾。說大眾,包括了一切眾生。所謂俱,就是通通歸結包括菩薩以下的文字啊。

上面包括菩薩,是小大一對。現今及諸天大眾,是聖凡一對。聖凡共同聽這部《阿彌陀經》,不要認為淨土是凡夫不能修的啊。所謂釋提桓因,全稱是釋迦提婆因提。所謂釋迦,意思是能。所謂提婆因提,意思是天主。詳細的有五種名,繁瑣不敘述了。迦葉佛滅度時,有一女人發心修塔,三十二人輔助她。現今是忉利王,統領四方三十二天。又《阿含經》說:「原本為人時,行於布施,能夠作主。」所以叫做天主。所謂等,就是等三十二,以及其餘啊。所謂無量,就是又增加詞句概括盡了,就是概括欲色、無色、等天啊。天有多義,或名叫晝。因為晝長;或名叫無愁惱,因為常樂;或名叫燈明,因為沒有黑暗。所謂大眾,就是普天之下,人以及阿修羅,所有六道一切眾生啊。另有一說是,包括前面的菩薩聲聞,都是大眾。所謂通結,就是前面說與大比丘眾俱。現今這個俱,也說與諸菩薩諸天大眾俱啊。有人會問難:「無色,就是無耳無身。鬼獄,就是極幽極苦。怎麼能參與法會而聽這部經?」但是無色是沒有粗色,不是沒有細色啊。佛涅槃時,無色天人,淚下如雨,那麼身來耳聽,又有什麼妨礙?地獄餓鬼,重的或許相隔不通,輕的就不一定。又佛光所到之處,地獄天子能立刻證到圓通。那麼佛說這部《阿彌陀經》,光照十方,怎麼知道鬼獄不能聽到啊?

按理說,那自性徹上徹下,是羅漢菩薩諸天大眾俱的意義。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向上徹到諸聖啊,上也與他們俱。向下徹到六道凡夫啊,下也與他們俱。因為四諦,十二因緣,四等六度,五戒十善,萬行紛紛,以及八萬四千塵世勞門,只有這一心,是真實性中沒有差別。龍蛇混雜,凡聖交參,這裡佛法住持,本來如此。

(2)正宗分

有四部分,11詳陳依正令生信樂,22正示願行令知修證,33交引佛言令斷疑惑,44互彰難事令切感發

11詳陳依正令生信樂

有二部分,(11)對機,(22)示法

(11)對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這以下的文字屬於正宗。以前是序引,後面是流通,只有這裡是一經所宗的正義啊。所謂爾時,就是正當那六種成就的時候啊。所謂佛告,就是經沒有發問,佛自己說的,因為這部《阿彌陀經》,救世最急,不等請問。

凡是說到爾時,必定有緣起,所以說那個時候啊。所謂佛自說,就是其他經都有通別二序。通是證信,別是發起,如《法華經》,就是佛白毫放光,開啟一乘的教法。《維摩詰經》,就是維摩居士在毗耶城示現疾病,開啟不二法門。《圓覺經》,《金剛經》,以及其他經典,多是因為有提問在先,然後佛才宣講。現今這部《阿彌陀經》不是這樣,所以沒有發起。所謂救世最急,就是末法時期的眾生,根機愚鈍業障深重,通過禪定解脫,很難達到。佛因為大悲推出這一法門,橫截生死,急救眾生,只恐怕來不及,所以不等請問。譬如有人,一向患惡病,命在呼吸間,本來有良方,依法製作,需要時間,藥沒有做成,命已沒有了。現在有現成的藥,入口就活,有仁心的人,就應當快速給他,哪裡還要別人殷懃禮請,然後才給藥呢?佛救眾生,大意也是如此。

問:別的經不用說,就如淨土教的《觀經》《無量壽經》二部經,都有發起,現今這部《阿彌陀經》為什麼卻唯獨沒有?答:因為佛意太懇切,就是不發起的發起。

所謂本教二經,就是《十六觀經》,與這部《阿彌陀經》的大本《無量壽經》,都是專說淨土的,所以稱本教。《觀經》,是韋提希夫人悲傷兒子的惡逆,厭惡濁世求生淨土,因而說「我願生清淨世界,不願在這閻浮提濁惡世界」啊,這是以阿闍世王母子為發起。大本《無量壽經》,是世尊有一天容顏異常,阿難問道:「我從侍佛以來,沒有見過威容,像今天這樣。難道不是念過去諸佛,或念未來諸佛,才這樣的嗎?」佛說:「善哉阿難,是各天人教你來問的,還是你自己問的呢?你的提問,勝過布施一四天下聲聞緣覺諸天人民,甚至細小昆蟲,經過累劫,還有百千萬倍,不可達到,為什麼呢?諸天人民,甚至細小昆蟲,都因你的提問而得度脫。」這是以如來的顏容為發起。現今有人問:「各經發起,先不用說。只如《觀經》《無量壽經》二經,是淨土本教的,都有發起。這部《阿彌陀經》與二經沒有不同,為什麼卻沒有發起?」所以為此解釋,答:佛說《觀經》《無量壽經》二經,雖然也是大悲心切,特意開示往生。然而觀法精微,願門廣大,如前面序中說的,不如這部《阿彌陀經》,只在事上持名念佛,就往生極樂國,尤其緊要而又緊要。所以佛意如此,也是迫切而又迫切,為了眾生,作了不請友啊。所謂不發起的發起,就是現在的眾生,樂在生死中,不求出離,自然能發起佛的大悲,說這部《阿彌陀經》。

所謂獨告舍利弗,就是按前面說的只有智慧能信。又一告就是一切告。又《淨覺經》說,符合四悉檀利益。

所謂例前,就是首先舉出舍利弗的意思。因為很深的智慧,洞察眾生淨穢的根機,對事理融通,才能信受不疑。如般若會上首先舉出的是須菩提,因為般若談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啊。所謂一切告,就是告訴舍利弗一人,就是告訴現前一切聲聞菩薩人天大眾,以及未來一切諸眾生啊。所謂四悉檀,一是舍利弗是上首弟子,經中很多時候是在首位,法應如此,是世界悉檀。二舍利弗智慧第一,眾人敬仰,他信淨土,眾人也信了,是人悉檀。三是不信淨土的,自愧不如,轉就邪見,是對治悉檀。四是使修習小法的,效法轉向大,求生淨土,究竟成佛,是第一義悉檀。

又不只是智為能信,佛果成就,都是由於智。

《華嚴經二十二》,經上說:「一切諸佛莊嚴清淨,沒有不都是因為一切智。」可知阿彌陀佛,也是因為這智成就淨土功德。而眾生修習淨土,因為智生信,就是正信,因為智發願,就是弘願,因為智起行,就是妙行。甚至成佛,總是必定如此。因為智是通因徹果,成始成終的要道啊,哪裡只是信解的門而已呢?

按理說,那自性的自然智,是佛自告舍利弗的意義。

無緣而照,不思慮就知道。妙性天然,不從他處得到。所以禮樂沒有動,啟請沒有人,熾然地說,沒有間歇。

(22)示法

有二部分,111總標,222別釋

111總標

有二部分,(111)標土顯依,(222)標主顯正

(111)標土顯依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土是所依,名叫依報,佛是能依,名叫正報,現今先說依報啊。所謂是,就是指這個世界,從這個娑婆世界,向西方去,名叫過。所謂佛土,就是一個大千界名叫一佛土,過這樣的佛土,達到十萬億,是說離這裡很遠很遠啊,不是《壇經》說的十萬八千土啊。如果據事據理,也不算遠。世是時間,界是地方。所謂極樂,梵語叫須摩提,意思是安樂,也叫安養,也叫清泰,也叫妙意。名字雖然有點不同,都是極樂的意思。但是土有多種,四土之中,現今這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也通前三土。又有說受用、法性、變化三土,也同這個意思一樣。又有說十種土的,也同這個意思一樣。又有說佛雖然沒有土,為了度化眾生,不妨說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