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為什麼這些人往生時,能做到帶著笑容走?


時間:2020/1/3 作者:學佛網編輯阿明

善巧生存之道

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從哪裡來、為什麼會在這裡?我所遇過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百分之八十都告訴我,他們有這樣的疑問。

對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很難尋找答案,只能猜測。既然不知道自己是誰,更不會知道別人是誰,那麼別人的痛苦、生死、快樂也與自己無關。

也因此,自己要給別人快樂或傷害,都是根據自己喜不喜歡的感受來決定。

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過得好,而且認為只要能達成目的,過程中是採用何種形式手段都無所謂時,就會沒有是非觀念,這種人的心行就會變得愈來愈恐怖。

例如,從來不會思考其他動物是不是快樂,只想到要怎麼烹調才會好吃,而從沒想過一刀砍下去它會不會痛。這個問題又出在,我們如果砍人,人會叫痛,而動物叫痛,我們卻聽不懂,所以根本不會站在動物的立場去思考。

也因此,人會產生一種想法,認為動物生下來就是人類的食物。至今,仍存在把動物殺來祭天的情形。

我們不去了解每個生命對痛苦的感受,就是因為不尊重生命。

而不尊重生命的原因,在於不了解輪迴,或不認為輪迴存在,或對輪迴的存在半信半疑。

如果我們確信有輪迴,就不會這樣去對待其他生命。當我們能用智慧作反省,就是有福報的眾生。

六道輪迴里,唯一有解脫機會的是人類,因為人類有反省的能力。反省在佛教里稱為懺悔。懺悔是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改過向善。通過懺悔,生命才能愈來愈珍貴,才能認清我們的生命為什麼比別的生命珍貴。

其珍貴之處,在於我們有能力了解其他生命的喜怒哀樂。

因此,我們要懂得珍惜自己得之不易的生命。當我們得到暇滿人身,需要面對的是什麼?

從一生下來就要面對「老」,「老」就是變化。

不同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有前後順序,但離開這個世界卻不是照年齡長幼排序的,棺材裡躺的不一定是老人。

每個人都希望長命百歲,但那需要相當大的福報。想要累積延長壽命的福報,關鍵就在於尊重生命。

在佛教觀念里,壽命能不能延長,和是否尊重生命有關係,也就是要尊重他人及其他生物活在世界上的權利。

人的本質,具備佛性善良的一面,也有因煩惱污染而像魔鬼的一面。人們都喜歡善,喜歡愛與被愛,喜歡關懷與被關懷。雖然喜歡,卻不代表都做得到,原因在於本具的光明智慧和慈悲被惡性習氣所污染。

就是因為貪、嗔、痴、慢、疑等無明的污染,所以我們的心一直在做兩種選擇,一種是吸收正面的部分,一種是吸收負面的部分。

無始以來的輪迴中,我們已經很習慣負面習氣,而正面習氣卻是我們不習慣、需要不斷培養的;也因此,我們吸收不好的妄念、雜念,比起吸收正面的習氣,速度會快很多。

今生有些業力是前世所造成的,佛教稱為定業。

在今世生命發展的過程中,自己內在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不同的信息也會讓心的習氣不斷累積增長。

在生命持續老化的過程中有很多起起落落,當負面傷害愈來愈多時,我們往外付出的也會是負面的。

如同有香味的花朵會吸引漂亮的蝴蝶、蜜蜂,發臭的腐肉吸引的是臭蟲。

人心也是如此,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個人學會往正面發展,例如有宗教信仰,就能學會寬容,學會了解別人的心,尊重別人的思維方式及行為;如果來到這個世界時,父母是自私、沒有包容心、行為舉止非常惡劣的人,那麼這個小孩長大後也很可能是這樣的人。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會有兩種力量影響他的發展,一個是前世的業力,一個是後天的培養;也就是說,與生俱來的業習和今世教養的共同力量,決定他的業力會往什麼方向發展。

而當我們的經濟、能力、文化水平到了一定層次,成長的環境也不錯,在種種福報具足時,會漸漸不去珍惜,直到失去時才知道這些有多可貴。

就像很多時候,人們會因為彼此的見解不同,導致無法包容自己的親朋好友,紛爭不斷。像這樣,又怎能家和萬事興?

把一個不是很重要的理念看得比人的生命、親情還重要,這是瘋子玩的遊戲。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要懂得珍惜每一天,要讓生命愈來愈有價值,而方法就是靠修行。

修行單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一定要靠佛菩薩的加持力。畢竟我們是凡夫俗子,對任何事情的起心動念,例如別人的惡語、綺語、兩舌、挑撥都會動搖自己的信心,所以一開始就要建立對佛菩薩深信不疑的虔誠心,這個非常重要,也是讓業力可以很快淨化的原因。

除此之外,還要靠眾生的力量。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而當所有生命的正面力量結合起來就會變成強大的共業,而且這個共業也會是正面的,如國泰民安、豐衣足食。

要把這種願力延伸到眾生,就需要所有眾生的力量。

讓自己學會發願,並付諸行動。

大部分佛教徒的願力很美,但行動力多半不足;我們對因果大都能認知,但深信度不夠,多是半信半疑,這和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是有關係的。如果對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應該會懂得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並付出代價。

要知道,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或作為都將成為下一世好壞的來源,而且也牽涉到死亡時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

如果未來的苦樂都和自己現在的作為息息相關,那麼行動力就要更加強,多多學習別人的優點且付出行動。

有些佛教團體在佛法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多,但該付出的時候不願意付出;有的團體則是一直慷慨付出,但佛法教育卻做得非常少,連應該為自己做什麼才有幫助也搞不清楚。

如果能將這二者結合,是非常完美的。尤其寺廟出家人的教育要做好,出家人都不清楚為何而修行,就不可能去利益眾生。

現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出家人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我們昌列寺捐資助學、修建老人院的經費是由喇嘛和居士們將河邊砂石做成磚頭等去賣而得來,另外還經營一些小型雜貨店,出售大家喜歡的一些物品。因為收入增加,就能做更多慈善事業,慢慢地,也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樣什麼事情都要向信徒勸募。

以前有很多人認為生意失敗、婚姻有問題、心靈痛苦的人才會去寺廟出家,直到現在很多年輕人學佛,這種觀念才慢慢糾正過來。

寂天大師說,當我們奄奄一息時,唯一可以救護我們的、真正讓我們免於恐懼的,是一生中行善累積的福報。

如果面對死亡會是恐懼的,而且一定要面對,那麼有沒有什麼事物可以讓死亡變成快樂的事,讓我們能坦然面對?

這個關鍵事物,絕對是一生中對得起自己良心的善業,也就是信仰和這輩子累積的福報。

藏區有很多目不識丁的老人,往生時是帶著笑容走的,甚至告訴家人:這輩子念了好幾億的心咒及經文,可以當作財富帶著往生,不必替自己擔心。

這就是懂得生存的意義並且珍惜它,所以面臨死亡無有恐懼。

就像密勒日巴大師講的:「死亡非死亡,死亡是小成佛。」所以,人的一生中修行非常重要。

嘎瑪仁波切:為什麼這些人往生時,能做到帶著笑容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