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除障珍寶寶庫
答覆益西措嘉的提問
在桑耶·欽普的閉關地,卡千的公主——明妃措嘉,向上師蓮花源懇請:請鑒知我啊,偉大的上師!雖然您已經對一個像我這樣無知愚蠢的女孩,開示了世間的一切(器世間)以及世間眾生(情世間)都是法身,但由於我不斷與迷惑感知為伴的習氣,我的佛法修持仍舊偏歧到理論性的了解中。我懇請您慈悲賜予我能將所有行持與法性內在本質相連結的教授!
蓮花生大師答道:措嘉,聽著!在修行大乘的密咒教法時,必須掌握以下三個要點:身體的要點——姿勢;雙眼的要點——目視;心的要點——安歇安住之道。
首先,要在僻靜處,以跏跌坐姿坐在舒服的座位上,雙臂平放,挺直脊椎。如果能讓身體保持本初的狀態,禪修便會自然生起。若不採用這身姿,禪修是不會發生的。
接下來是目視,不要闔上雙眼,不要眨眼或斜視瞪眼,要向前不動搖地直視。由於所見視野和心識(此處指眼識)具有同一本質,因此禪修便會自然生起。若不採用正確的目視方式,禪修便不會發生。
心的要點如下:別讓平常心的本然狀態追逐過往的習氣模式,別讓平常心的本然狀態對有染煩惱的未來活動有所期待;也不要讓平常心的本然狀態,概念化地在你當下狀態中造作什麼。將心識安住、安歇在其本然狀態中的話,禪修便會自然地生起。如果你分心或散亂了,禪修便不會發生。
當你以此方式讓(身、語、意)三門安歇在其本然狀態後,一切粗糙和細微的念想便會消退,你的心會寬坦地保任在自身本然之中,這便稱為「止」或「奢摩他」——平靜地安住。(當你的心)處於自然任運覺性中,沒有障礙、沒有所居處、且赤裸無遮,(這便稱為「觀」或「毗婆舍那」)①。當這兩者,在具有覺知的剎那中,如同無二無別的一個整體而鮮明清晰地保任著,這便稱為「止觀雙運」。所謂理念上的了解,就是你認為心識是一個客體對境;所謂體驗,則是發現心識無所居處;而了悟,則發生在禪修得到心髓時:心的種種狀態都保持著鮮明清晰。這與三世諸佛的了悟是無二無別的;它並非以上師深奧的教授為根據所做出的虛構造作,也不是弟子以敏銳智慧型所思得的結果;這被稱為「到達根的本然狀態」。
①原版的原稿中顯然有一或兩個文句佚失了。括弧中的文字是英譯者加上去的。{英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
以此方式來禪修時,樂、明、無念或離念三種體驗便會生起。
遠離概念思維的心識,稱為無念或離念,又分為三類:「離善念」意指遠離對修者及所修對境的攀執。「離惡念」是指切斷了粗糙與細微概念思維之流。「離無記念」即是認出了明覺的本然面貌是無有居處的。
在無念的境界中,明性即是明覺或覺性不受阻礙、赤裸無遮的光輝。明性又分為三種:「自然明性」就是處於遠離對境的狀態。「本初明性」不會只是短暫時間出現而已。「本然明性」則非由任何人所能製造。
樂也有四種。「樂受」即是遠離了不和諧的逆境。「離念之樂」即是遠離了概念的痛苦。「非二元之樂」即是遠離了對二元執著的攀執。「非緣起之樂」即是遠離了因和緣。
當這類體驗生起時,你便需要知道三種超離的比喻:猶如狂人般超離於樂;猶如幼童之夢般超離於明;猶如已圓滿瑜伽密戒的瑜伽士一般,超離於無念。當你掌握了這些之後,便可以免於禪修的過失。
如果你被樂、明、無念三種體驗強烈吸引住,而且對此三者有所戀執,你便會步入三有或三界的偏途。戀執樂受時,你會偏離正途進入欲界;戀執明性時,你會偏離正途進入色界;戀執著無念時,你會偏離正途進入無色界。
儘管你自認對樂、明、無念三者既沒有貪戀、也不攀執,但你仍舊保留了一種微妙的內心依戀。為了要淨除這個陷阱,便有了九次第定,由四禪開始入手,為的是摒除帶有欲望的念頭。初禪是要遠離認為有能者與所者的概念思維,但仍在進行對禪修之所者客體以及禪修之事的識別。二禪是要遠離概念思維與識別,但仍固著於品嘗三摩地的樂受。三禪是要達到如如不動的心,但仍伴隨著吸氣與呼氣(入出息)。四禪的三摩地則是透過無阻礙的清明感知,全然遠離概念思維。
四無色定則淨除了色界的概念思維。但由於停留在「一切現象如虛空一般」的想法上,你會偏離正途,進入空無邊處。由於停留在「心識無邊且無方向」的想法上,你會偏離正途,進入識無邊處。由於仍然有「感知的明晰認知非存也非非存,也不能說它是智力的對境」的想法,你會偏離正途,進入非想非非想處之中。由於停留在「心並不由任何實體所構成;心並不存在且是空性的」這樣的想法中,你會偏離正途,進入無所有處。這些狀態仍有著概念化、心理上的戀著及二元心之體驗的些微垢染。
滅盡定或滅受想定則摒除了以上這些狀態的種種概念。受思滅盡定,指的是「六識不再涉入各自對境」的一種止滅狀態,於呼吸和二元心兩者之活動的「間斷」中平穩地安住;無受思滅盡,乃是達致你的內在本性。這就是究竟的無分別之境界。
在九次第定當中,四禪的狀態是「能生起『觀』的三摩地」,因此,這四禪的三摩地與內在自性相符一致,是世間三摩地當中最卓越的。
四無色定是三摩地的陷阱,而滅盡定則是聲聞的寂靜三摩地。
透過分辨這些狀態或境界,你得以區辨不同類型的三摩地,淨除禪修中的障礙,並避免偏離正途。
(樂、明、無念)三者涵蓋了整個五道的過程。當你克服了以上這些陷阱,能夠修持沒有過失的禪修後,在座上禪修時,你沉靜且鮮明地保任在樂、明、無念中②;而座下禪修的階段,種種顯相無礙地生起,且如同夢境或是神奇幻相般毫無實質。你了解因和果的本質,累積足夠應圓滿的功德,而得到三摩地暖相,因此而圓滿了資糧道。
②樂、明、無念這種三功德特質是心本然自性的基本屬性,就本身來說,它們並非是陷阱。但當我們的注意力被導向這些功德特質,察覺到這些特質,並充滿了此三者的「體驗」,成了一種值得追求與維持的境界時,便會形成一種細微的戀執;這種細微的迷戀正是久陷輪迴的直接成因。(祖古烏金仁波切)
像這樣持續修行一段長時間之後,你實際見到了自己內在的固有本性真是無有住處、且是自我覺知的。你認出你的本然面貌,這就是見道。由於你體驗到顯相、明覺及空性是無有住處且是自我覺知的,因此你直接地見到了非因緣和合的固有本性。煩惱障從根斷毀了,你了知因果是空性的,輪迴沒有任何實質的存在,這即是初地「極喜地」。此時的座上禪修境界與佛果是無二無別的,而座下禪修狀態中的一切事物,皆如神奇的幻相般生起。
逐漸熟悉這個境界並能穩定地保任時,一切現象便會成為非二元性。由於認識到一切現象皆是自展現的,顯相與一心便合而為一。當空性以因和果的方式現起,此時,你便了悟到所謂的「緣起」。座上禪修期間,一切現象皆是無有住處的,且以明覺之體性的方式呈現;座下禪修的期間,客觀對境的微量顯現,即是修道。
這樣保任一段長時間之後,你了悟到輪迴與涅槃的一切是無二無別的、是超越生起與止滅的、是純粹且全然圓滿的、是無有住處且是自我覺知的。所知障完全消失,當一切現象展露為本覺的這個時刻,就是無學道、亦即佛果的境界。
措嘉再次發問:殊勝的上師啊,請鑒知我!這是萬物的固有本性,但我們(的禪修)在得到穩定之前,應該遵循何種行止或行持呢?
蓮花生回答:聽著,措嘉!行持有三種。第一,為了安立「道」,有一般性的共同行持;其次,為了增益禪修,便有瑜伽密戒的秘密行持,最後則是真如的究竟行持。
行持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座下禪修的日常活動中。你也許已經在概念上了解某個極高的見地,但除非你真的按照此見地的真義來行動,否則便會從道上偏離。你的座上禪修可能已經達到了很勝妙的狀態,然而除非能在座下禪修的期間還能保任這種狀態,否則它將會消退。因此,你應了解因果的重要法則:要避免任何惡行,而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做。這就是正道、就是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智慧的要點。
你已然獲得人身,如果想要正確地修持神聖佛法,那麼,連一剎那都莫要讓身、語、意三門偏入世俗凡庸的狀態。日間修持期間,要讓你的心識處於不造作的狀態,且讓六識自由不拘地經歷、感受一切,猶如一場夢或是魔術幻相一般。夜間,要在不投射念想和也不消融念想的離念境界中,讓深沉的睡眠與法性合而為一。要淨化夢境狀態的迷妄體驗,將之轉化為正道;也就是說,要去培養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並且要訓練自己愈來愈嫻熟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
早晚都要做七支淨供⑨,而且不要疏忽每天的朵瑪食子的供養等等。要以百字明咒來懺悔你的罪行。要注意因果的重要法則。要再三深思,獲得八閒暇及十圓滿(審校註:珍貴人身具有八閒暇與十圓滿)有多麼困難,要深思死亡和無常,要深思輪迴的過患。
③與七支供養相同:頂禮、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懇請勿入涅槃、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而回向功德。
要訓練自己培養菩提心。要練習生起次第,使顯現和存在的一切都能是本尊壇城。至於圓滿次第,則是安住在無二元之中,也就是毫無自性的顯相,如同水中月的反影一般。最後則要回向善根。
若能以這種方式修行,你便是在遵循共乘、你便是走在正道上,而且已為瑜伽道建立了基礎。
在建立了道的基礎,並且對見地和真實本性獲得了體驗、了解及確信之後,便要開始修行瑜伽密戒的秘密行持。秘密行持能增益、提升瑜伽道,並能破除概念思維。修行上已極為嫻熟和穩定的行者,便可從事密行。
針對大乘的正確修持來說,則應了知「一切對境皆不真實」的見地。而密乘則有本尊眷眾的見地,亦即生起次第;以及超越邊見的無二元,亦即圓滿次第。
當你能把一切眾生都視為父母時,就表示你已用菩提心訓練自心而生起了「道」。為破除我執及相信有鬼魔的信念,應該去令人驚恐之處,並紮營在最可怕的地方。一開始先皈依三寶,生起菩提心,並向你的上師祈請;然後再為由該地區神靈所引領的如虛空般無量有情眾生,長時誠摯地修持無量的慈心、悲心與菩提心。歇息安住,並於勝義菩提心之中入睡,此勝義菩提心即是超越生、住、滅的離戲大樂境界,於其中,神祗與魔眾是無二無別的。當你感到恐懼可怕時,心裡就要貫注專心地如此思考:「這樣的恐懼或害怕,源自相信有鬼魔,而這樣的信念則源自於不了解一切有情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如今這想法的投射顯現為魔,那麼我這單單是陳腔濫調及理念上的菩提心,又如何能成就真實義呢?」要這樣專注一心,培養真摯的慈悲心和菩提心,且毫不掛念地將你的身體交給由該地神靈統率的所有神祗與魔道,說:「請隨意取用我的肉、血和骨骸吧!」並讓自心安靜地安住歇息在菩提心中。
同樣的,當你生起關於神或魔的想法,菩提心因此而動搖時,要發想:「這是相信有鬼魔的信念所生的投射罷了!」接著,毫不猶豫地將身體供養給鬼魔,然後再於等持禪定中安歇。如果鬼魔真的出現了,就直接跳進他嘴裡,或是跳進他腿懷中,完全放棄你珍視身體的念頭。長養菩提心並且回向此善根。
當你斬斷那相信鬼魔存在的信念時,鬼魔的展現及幻變便會消退,當地神靈便會在你的掌控之中。念頭的消退與鬼魔的馴服兩者是相隨而生的。
一旦你了解一切有情眾生皆是父母,你就不可能相信有鬼魔的存在;然而你若仍如此相信,就表示你尚未圓滿修持訓練。
其次,為了要徹底地斷除④,你要認出一切客體對境都是不真實的。斷除了相信有鬼魔的信念、斷除了認為邪惡力量為真實的執著之後,就前去最駭人可怕的地方,以便增益自己對顯相非真虛假的見地;要皈依、長養菩提心、並做祈請。當你認出一切客體對境並不真實、一切概念皆是迷妄、萬事萬物都是空性的、且當下的感知猶如一場夢或奇變的幻相時,就在這無一物究竟存在的無造作空性境界中入睡。
④斷除,此處指的是斷除對所有物、身體以及自我之戀執的施身法斷境修行。【英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
當你感到恐懼、害怕或是驚駭時,要專注集中自心,如此深思:「由於不了解恐懼和驚駭如同夢境與魔幻假相,我因而相信鬼魔的存在。現在此投射之境已經生起,向我顯示了自己了解的幻相的見地僅只是理念上的了解罷了,而這是不會成就真實義的!」要讓自心全神貫注地集中在這個想法上,在萬事萬物都不真實且是幻相的境界中,自在地安住歇息。
認為鬼魔存在的念頭或是這些奇變幻相一生起時,你必須馬上認出此投射之境不真實的本質。要確信此投射之境沒有真實性,而是如同幻術展現一般。如果真有鬼魔出現,要決信這鬼魔是不真實的,直接跳進鬼魔的腿懷裡;鬼魔顯相的旋風會消失,你會無有阻礙地穿透這個顯相。就在你斬斷相信有鬼魔的信念之時,這些魔幻的展現便自然消退。戰勝自己的想法和鬼魔的終結兩者是相隨而生的。
第三,為了徹底斷除,要訓練穩固的生起次第,憑藉穩固的生起次第,你的體驗便會以本尊相而展現。為了增長你的生起次第,並克服相信有鬼魔的信念、克服對於存有眾生之世間的二元執著,你應前去令人驚駭之處。到了那裡,就做皈依的修持、長養菩提心,並做祈請。將周遭環境觀想為神聖宮殿,並將一切有情眾生,尤其是當地神靈觀想為本尊。要念誦心咒,使你的覺性更敏銳,使你的心耀然明亮,如此持續禪修一段長時間。要信奉深具要義的勝義空性。要在一切有所顯現,然而卻沒有自性的境界中入眠。當害怕或是驚恐的想法生起時,要專注地集中自心,然後這樣深思:「由於認不出可怕而令人驚駭的鬼魔顯相實為本尊,我造作出相信有魔眾和惡鬼的信念,現在此信念的投射如同幻術般出現了。我的生起次第只是文字及理智上的了解而已,這如何能使我得到成就呢?」專注地集中自心,拋開珍視身體的愛執,將身體當做薈供曼陀羅獻出,清楚地觀想顯現與存在的一切皆為本尊。
將你平凡的身體聖化為甘露,貢獻給一切有情眾生。特別將作惡者列為首席,自在地安歇在無有戲論造作的狀態中。
相信鬼魔實存的信念之所以會生起,是因為魔的顯相或是幻化展現一出現時,你沒有了解到此顯相即是本尊的壇城。你要想:「那只是一個投射罷了!」並憶念本尊。
若能得到某些了悟上的成就,你便會了解自己和鬼魔具有和本尊同樣的特質。因此要想:「與本尊會面是多麼令人歡喜啊!」躍入鬼魔的腿懷間,擁抱它;進入鬼魔的口中,讓彼此的心合而為一。讓你的物質色身成為薈供曼陀羅,以此,你將會了悟諸種顯相皆是本尊,如此一來,關於鬼魔的所有概念都會停息,幻術般的展現會自然地消退,而當地神靈也會臣服於你。
第四,為了要徹底斷除,要以圓滿次第的穩固見地來了知無二元的本質。
要利用你對鬼魔的恐懼、害怕與相信鬼魔存在的信念,增長對圓滿次第無二元本性的了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要先作前行,然後自在地安住於無二元的境界中;於此,身體與心是無二的,顯相與心是無二的,自我和他人是無二的,朋友與敵人是無二的,神祗與鬼魔是無二的。簡言之,要安歇在沒有任何二元現象的狀態中,不散亂地維持此相續的境界。
這樣修持的時候,如果鬼魔的幻相或想法生起了,就專注在無二元中,要想:「這個投射是由迷惑所生,是起因於我的心並沒有專注地保任在無二元境界中!」相信鬼魔實存的信念一生起時,要自在地安歇在無二元境界中。如果真的有鬼魔現身了,要專注地集中精神,想著:「多歡喜能有這個機會禪修無二元本性,以之作為增長見地的訓練!」躍人鬼魔的腿懷間吧,你將會沒有障礙地在無二元、無根基的空性中穿透這鬼魔。究竟上,鬼魔並不具備任何真實性。
以此方式,無二元的真義便在你生命的存有中露出了曙光。相信有鬼魔存在的二元念想就此中斷,且外在幻術般的展現便自然地消退。了悟無二元時,你便掌控了邪惡力量和有礙魔;這是由於無二元性,也因為顯相和心相互依存之故。
因此,當你止靜時,魔也是止靜的;當你被平撫時,魔也被平撫了;當你解脫了,魔也解脫了;當你被調伏時,魔也被調伏了。這個魔是你自身的魔,因此,斬斷此魔,便會平撫你自身。因此,勇敢去面對一個恐怖之地,比起三年的禪修,更有增益禪修的作用。
秘密行止不只是着眼於對鬼魔的想法,也着眼於斬斷傳染性疾病的想法,像是痳瘋病等,以及害怕、憂懼、嫌惡、反感、怯懦、膽小、困窘難為情等感受。總之,無論生起了什麼想法,要如上述所說一般斬斷這些想法。
最後,是屬於真實真如的究竟行止,這是沒有神與魔的二元分別對立的。遠離了清淨與染垢的二元分別對立,因此,二元執著的纏結便解開了。遠離了取納善的、排拒惡的,因此,疑惑猶慮便斷除了。沒有想要逃避、準備培養什麼或是去攀執什麼的衝動,因此,輪迴與涅槃的二切概念便全然消失在無二元明覺的廣境之中,但卻仍完全無遮地維持著無二元的合一性,也就是大樂的心髓。
在那個時候,即使閻魔獄主——死神,以死亡之鉤擒住你,要把你帶走,你都不會感到害怕或是驚恐。即使金剛薩埵佛尊現前了,你的定見中也不會含有任何懷疑或不確定感;這就稱為真實義的究竟行止。
透過這類秘密行止,你建立了本然境界的基礎,增長了見地,使修行更加精練,而且完滿了果。這教法是極為深奧的。
措嘉又再提問:請鑒知我,偉大的上師啊!我懇求您仁慈地賜予我心要口訣,讓我能夠斷除當下覺性中的受苦根源,並能將生與死都以為道用!
蓮師答覆:聽著,措嘉!五瑜伽能揭示出修行的要點,因此我將教導你「運用自己的一切行動做為修行之道」的心要口訣。
第一,關於睡眠瑜伽:入睡的時刻無異於死亡,因此,此時要修復你的三昧耶,重受聲聞戒,淨化你的心續,克服三毒煩惱的造作糾纏,並避免涉入回憶及(對未來的)計畫。讓內外一切現象在真如三摩地中保持全然解脫自在——真如三摩地也就是對任何事物都無有攀緣的境界。在沒有戲論造作的圓滿次第、這非概念的法身中入睡,這就是以死亡為道用。
將一切內外現象、器世間與有情眾生、主尊與隨扈眷屬眾,消融到你心間的種子字。在無所攀緣的境界中入睡,你便是在運用這死亡的概念作為修行道。
第二,甦醒瑜伽無異於再次投生。一睡醒時,你就要清晰地從圓滿次第中憶起那無礙的明覺,那將會淨化再次投生。
其次,你應該了解因與果的要點,這會為你所做的任何心靈修行帶來關鍵要素,而且這比任何其他修持都更能增益修行。
黎明時,應將食物純淨的部分送到脈中,並且排出不純淨的部分。當脈內部完全淨空時,會讓外、內、密的過失或善較容易呈現、生起,於是,脈生起為中脈,氣為本智,諸大種則為大樂,而自心則現為無二元的覺性;這也正是施做任何一種醫學治療或療愈儀式的目的。此外,這也是何以真實圓滿的佛陀在黎明時覺醒而契入正等正覺的原因。
第三,飲食瑜伽必須結合密咒的灌頂儀式。如果修生起次第,就將食物當作智慧甘露獻供,觀想本尊在你的腹中,要像本尊消融到本尊中一樣地享用食物。
如果你修持的是淨治除障的話,先將食物當作智慧甘露獻供。在心間觀想代表六道眾生之種的種子字,然後要以燒盡種子字那般的方式來進行飲食。
如果你修持的是雙運,就要將食物當作方便智慧無二無別的甘露來獻供,並以雙運的方式來享用食物。
如果你修持圓滿次第,便要將食物當成是顯空俱現的智慧來獻供,享用法性、吃著法性。
簡言之,要與你正在修持的三摩地融合而安住,如此來享用食物。透過這樣的方式,你所吃的任何食物都會成為成就三摩地的因。
第四,關於相續瑜伽的部分,一位正確運用修道的行者,絕不該沉浸在凡俗的煩惱中。行者應該透過特殊的技巧或訣竅來辨識一切現起的煩惱,並將這些煩惱帶回正確的修行道上。
煩惱的根源是五毒,以下說明如何將五毒以為道用。當強烈的貪慾(性慾)突然現起時,要透過正念覺察來認出這些煩惱,並思維貪慾的成因;這是由於外在因素而生起的,也就是想要跟一位迷人的男性或是女性交合,而受到了這種性衝動的支配控制。此刻,欲望帶來的疼痛就像是洪水猛烈的奔流,到最後,你的心會完全消散到你已經習慣的那種模式中。
若要辨識出那個模式便要了解到,外在令人神魂顛倒的條件因素都是自心造作出來的。若不是如此,你所鍾愛的朋友就不可能會被其他人當作敵人。想要交合的衝動從你心中生起而顯現為欲望,就像是空無的天空中出現的風。
現在要說的是如何深觀貪慾的體性,並以貪慾為道用。具吸引力的外在因素,以及交合的衝動,是遠離二元的,在此狀態中安住,欲望因此便轉為樂空不二的體性。空性的本然體性,以及現起為樂的體現,兩者的本質並無不同。這即是貪慾的圓滿,亦即妙觀察智。
同樣的,透過深觀憤怒的體性,並安住於其中,你便了悟明空不二的體性。其本然的本質是空性,而本質的體現則為明。這就是憤怒的圓滿,亦即大圓鏡智。
透過深觀痴的體性,並安住於其中,你便了悟到非概念性的覺性。其本然的本質為空,體現為無概念。痴的圓滿就是法界體性智。
以同樣的方式,若將驕傲與嫉妒以為道用,兩者會轉為平等性智與成所作智。
簡單來說,十不善是由五毒而生,五毒則來自於三毒。借著辨識三毒,並將之以為道用,你便維續了三藏教法,也保持在三學處之中:
•借著深觀貪慾的體性,並安住在此體性的狀態中,你經驗到樂,這就成了律藏。你離開了凡庸的欲望,這便是戒學處。
•借著深觀憤怒的體性,並安住在此體性的狀態中,你經驗到明,這就成了經藏。你離開了凡庸的憤怒,這便是三摩地的訓練。
•借著深觀愚痴的體性,並安住在此體性的狀態中,你體驗到無念,這就成了論藏。你離開了凡庸的愚痴,這就是分別智的訓練。
你應該明辨出一切生起的煩惱,並以此方式將煩惱以為道用。
第五是時瑜伽及其要點,其中分為五時。首先,黎明時,食物清淨與不清淨的部分分離了,你的心是敏銳的,身體清新復甦,你的智慧型清晰,而且明點增盛了。無論是過失或是善德的力量都更強大,因此,認出任何現起為欲望的念頭,並將之作為善道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在傍晚時,你的明點力量衰退,一股焦慮的情緒可能會出現。神祗與鬼魔的幻變展現會更強大,這個時候與死亡相似,不管是過失或是善的力量都更顯增強,因此,認出所有現起為恐懼害怕的念頭,並將之作為善道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當強烈的煩惱或紛亂的想法出現時,如果你無法將之作為道用,這很有可能會讓你付出生命的代價,或是使你損毀戒律、障礙你的三摩地,並扭曲真實的修道。因此,一定要認出煩惱、想法,並以之為道用。
第四,當無二元的本覺生起,你的心與無念的體性雙融無別時,要將此運用在方便道上。當你在這些體悟的架構中運用種種心要時,要一刻也不散亂地禪修一段長時間。在那個時刻,祈願及因果關係的環節會形成;這是一個關鍵點,因此建立起定見是很重要的。若是讓祈願及因果關係的環節混雜了任何其他凡俗的概念思考,是很不適切的。由於造作(祈願)者是一種概念性想法,因此,這就像是錯用退燒藥來對治寒病一樣。
第五,當死亡來臨時,你會完全受制於個人獨特的「連繫之業」的控制,因此,創造正向的因果連結是很重要的。把一切罪行拋諸腦後,憶念起一切善行吧。專一地讓自心專注在你已練習穩固的特定修持上,而且,每一個片刻都要遠離迷妄的體驗。簡言之,在這個時刻,創造出善的因果連結是非常重要的。
措嘉又再提問:請鑒知我,偉大的上師啊!請教導關於中陰狀態的要點。
蓮花生大師答覆:聽著,措嘉!說到中陰,從死亡到再次投生的這段期向,稱為生死中陰,其中包含三個重點:最好的是在經歷任何中陰之前就證得正覺;次好是在中陰階段證得正覺;第三則是如何再次投生。
第一個重點又分為四個部分:四大種如何消融分解、念頭如何止滅、離念的本智如何現前、如何透過認出自己的本性而證得佛果。
首先,當地大融入水大時,臍輪的脈結會分解,地大之風失去作用力,身體感到沉重,意識愈來愈微弱,而且會出現如海市蜃樓般的經驗。
接下來,當水大融入火大時,位於心間的脈結分解,水大之風失去作用力,口鼻變乾,意識不安,會出現煙霧相的經驗。
第三,當火大融入風大時,位於喉間的脈結分解,火大之風失去作用力,身體的溫度漸變微弱,知覺搖動不定,會出現螢火蟲相的經驗。
第四,當風大消融到意識中,位於密處的脈結分解,風大之風失去作用力,氣息停止穿梭於鼻孔間,意識有些許困惑,會出現一些光亮相。
念頭如何止滅:在中脈下方末端,是來自母親的精華,以字母「阿」的形式呈現。當右脈的力量衰微時,這個精華便往上移,徵兆就是出現一片紅色。那個時候,貪慾的思想狀態會停息。
在中脈上方末端,是來自父親的精華,以字母「杭」的形式呈現。當左脈的力量衰微時,這個精華便向下移動,然後會出現一片白色。那個時候,憤怒的思想狀態會停息。
接著,於頭頂遍行的風息失去作用力,因此出現了黑暗相。那個時候,愚痴的思想狀態會停息。
當三毒以此方式停息之後,傲慢與嫉妒會自然而然地止息,因為三毒已經融解到三條脈中。在這之後,外呼吸會停止。
離念的本智如何出現:一直到此時為止,外呼吸中斷了,但是內呼吸還沒有停止。上升的日與下降的月相會在一起,風息心進入中脈。由於三毒被聚留中脈內,而且思想已經停息一小段時間了,因此離念的覺性——諸佛的法身之心,於此時現起的時間約有一頓飯之久。
如何借著認識離念的本初智,達到成佛:由於愈來愈熟悉如何去認證,且對口訣教授已得定見,藉由這樣的力量,你將會了解自生的俱生智,並證得法身中母子雙融的佛果。接著,明覺穿越梵穴,並進入法界。
這是針對最高根器者,無須經歷中陰便能證得佛果的教授。
針對中等根器在中陰狀態證得正覺佛果的教授,也有四個部分。四大種消融分解的方式以及思維狀態停息的方式,與上述相同。
關於第三部分,法性如何在中陰顯現:如果行者不能像上根者一樣認出法身的離念境界,那麼住於心間中央的明覺便會進入白絲般的氣脈通道中。顯現於外的是,心和物質分離,你會失去意識七天。⑤由昏迷中清醒後,法性會以聲音、色彩、光線和光球的形式,持續顯現五天。
⑤一般的說法是持續三天半,舊有的計算方式使用的是十二小時半天。{英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
聲音是火大元素的自然之聲,聲音巨大而有力,這聲音轟隆作響,如同劃開夏季與冬季的閃電一般。明覺的本然光輝以清晰鮮明的色彩顯現,從色彩內部耀然四射的光芒,燦爛眩目地像是秋季曠野上的海市蜃樓。
第四,如何借著認證自身本然面貌而證得正覺佛果:藉由修持那已被直指出的本性之後,這些音聲、色彩和光線等展現,將現為自生的俱生智,而你便會成佛。
行者在各自的訓練與嫻熟度上是有所差異的。對那些已經訓練好本尊瑜伽圓滿次第的瑜伽士來說,聲音、色彩和光線等等展現,即是本尊壇城的自然展現,這樣的瑜伽士將以報身證得正覺佛果。
已經了悟顯相虛妄錯謬的瑜伽士,將會了知聲音、色彩與光線等等顯現如同一場夢或是幻術假象一樣,這樣的瑜伽士將會以化身證得正覺佛果。
已經認出輪迴涅柴一切現象都是個人體驗(自顯現)的瑜伽士,將會了知聲音、色彩與光線等等顯現都是自生與自解脫的,這樣的瑜伽士將會以體性身而證得佛果。
因此,你應該以你已經得到體驗和證悟的修持來穿越中陰。
最後,有關如何投生又有五個部分。四大種消融分解的方式及思維狀態的停止,與前述內容類似。
第三部分,透過八緣起⑥,意生身便逐漸成形:無明,就是無法認出光輝是你自身的自顯現。由於無明的力量,在五風聚集並形成輪迴的時候,行出現了。由於行,心識變得更加明確清楚,對客體對境的執著於是產生。接下來,中陰狀態的名色出現了⑦。心識變得更加敏銳與快速,形成了六處。觸發生在六處遇到客體對境的時候。受是快樂或痛苦的感覺。愛發生在當你因此生起了喜歡或不喜歡時。就這樣,這八個因素形成了意生身。
⑥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即十二緣起的前八個。【英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
⑦「名色」這個名相指的是五蘊,其中「色」是色蘊,而「名」則由他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所組成。【英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
第四,中陰經驗如何發生:過去的習氣及業力的顯相展現而出,因此,你會經驗到自己前去往昔的家鄉和家園,也會在心理層面上與你所有的親人相伴。你的食物以及居住地是不穩定的,你的意生身必須從煙供中汲取所需食物。除了可以進入下一世投生的母親子宮內,以及趨入金剛座之外,你還可以無礙地移動。你不斷感到害怕、恐慌、處於驚懼之中,會遇見食肉魔、狂暴的野生動物、狂風暴雨和大風雪,你四處尋找避難處和藏身地。你的六處明晰,心智慧型力完整無損。你擁有純淨非凡的視覺,而且可以看到其他中陰有情。
第五,如何再次投生:先前的根明光的自光消退之後,你會經歷到五條凡常的光道⑧。俱生無明認不出這光輝的覺性即是你的本然面貌,而遍計無明則將明光概念化為他物。由於執著於這個「他物」的顯相,你便投生到六道中,就好像山間的鹿被陷阱捕捉,或是蜜蜂困在花中。
⑧五條凡庸的光道在下一段落中會被述及。
若戀著白光,你將投生為地獄道眾生;戀著紅光,你將會投生為餓鬼;若進入黑光之中,便會投生為畜生道眾生;而進入黃光時,則會投生為人類;若戀著綠光,便會投生為天人或是阿修羅。在那個時刻,你必須記住六道有情所受的苦,不要戀著這些光芒中的任何一者。
中陰心識可以輕易改變方向,因此如果你可以保持正念覺察,並且生起想要投生極樂世界佛淨土的深切渴求,那麼無疑地你將會投生到那裡。
措嘉再次提問:請鑒知我,殊勝的上師!禪修尚未穩定的瑜伽士不是應該致力於淨治障礙嗎?行者應該如何清淨修行道上的障礙呢?
蓮花生大師答道:聽著,措嘉!關於淨治修道上的障礙,有四個部分:淨治三摩地暫時體驗的障礙;清淨身體疾病和疼痛的障礙;清淨概念性思維及心中神魔的障礙;清淨由違緣引起的暫時染污所生的障礙。
第一部分,關於淨治三摩地暫時體驗的障礙:昏沉意味著無法體現燦然的明覺,無法以明性的體驗充分融會其中。由於睏倦之故,昏沉於是又混雜了昏睡的狀態。
掉舉不安意指心識向外移轉到某個對境,或是追逐某件事物。外移指的是專注力無法保持鎮靜。散逸就是陷在對某個他物的感知中。不定就是可以鎮靜一小段時間,但無法長時間地維持。潛流是你的注意力未被注意到正在移動著,但你卻以為注意力仍然維持靜止不動。
掉舉不安有兩種。「他物引起的掉舉不安」意味著由於某些情境,意識變得激擾不安。另一種是「自身造成的掉舉不安」,則是在禪修之中生起了一種想著「真安靜!真清明!」的細微覺受。
昏沉與掉舉是由無法專心、不知不覺陷入漫不經心之中所造成的主要過失。
感到昏沉時,要將注意力引導到心間。專一且如如不動地禪修時,要保持專心和全神貫注。透過這樣的方式,你將不會屈從於昏沉或昏睡無力,而是能保持在修道上。
當感到掉舉、擾動不安時,要將注意力引導到臍下部位,保持專心與全神貫注,並如如不動地禪修。透過這樣的方式,你會變得全然專注一心,而不會成為掉舉或散逸等過失的獵物。
一般來說,如果你的注意力很專一且完全集中的話,是不可能會變得昏沉或是掉舉的。
現在要說的是利用對三摩地有益的事物作為道用。樂、明、無念的善妙三摩地;慈愛、悲心或出離心,抑或堅決、明確的虔敬心,這些全都有著透過身體和言語的戲論造作而來的體驗之味。這些體驗是風息,經由嘴部穿梭,其中也會發生成為我執獵物的危險,因此使用口訣心要來體受這些體驗,是異常重要的。要了解這些都是依賴二元心而生起的暫時體驗,要保持這樣的心態,然後洞徹每種體驗的體性。保持在這相續之流中,不執著困難和愛執,然後這些體驗就會逐漸現為無二元覺性的本質。就如此保任這般相續之流,不去攀執或助長那些暫時的體驗。
如果你感受到喜樂的體驗,要立即斷除對它的執著。如果你因為心中湧現強烈的悲心而泫然欲泣,要了解到,見地的關鍵要點就是去認出明覺。不要沉浸在體驗的感受中,而是要維持於禪定的相續中。
體驗也可能是鬼魔的幻變呈現。為了避免你沉溺於助長鬼魔的幻變,我將教你利用有害之體驗作為三摩地助伴的心要口訣。
無論發生什麼事——生病、痛苦、心痛,或是強烈的疲倦,要知道這些都是暫時的體驗。不要氣餒或認為這是不幸的事。要讓所感知的對境及能感知的心自然展現,並被解脫。不要將這些情境看成過失抑或美德,而是要讓這些情境自然而然地生起,讓它們自行解脫。
現在我要解釋如何增長這些體驗,使之超越助益與傷害。在阿賴耶識中,輪迴與涅槊的現象,自然地維持著種子的形式。在金剛身中,輪迴與涅槃的現象則呈現為脈中字母和風息心。因此,當你認出實相的本然面貌,並一邊運用三摩地心要來作修持時,脈結會被打開、風息心會被淨治、習氣會被淨化,你也會開始掌握到證悟的功德特質。像這樣,輪迴與涅槃的種種體驗便會生起。
如果找到一個空隙,風息是無孔不入的;如果你塑成一個概念,魔羅便會顯現。如果你漫不經心地拋棄體驗,這些體驗便無法成為修道的一部分。要知道,這種種展現都是暫時的體驗。
不要將任何事物視為過失,不要將任何事物視為美德。要遠離希望、恐懼與疑惑,要訓練自己讓暫時的體驗自然地生起、自然地解脫,如此,一切體驗都會成為修行的增上緣。
有時,在做閉關修行時,心是調柔的,在心靈修行上是有所進展的,行者會突然唱出長而優美的歌曲。其他時候,心是難以調伏的,心靈修持變弱,注意力潰散,行者感受到劇烈的痛苦。
種種高低起伏的體驗都發生在行者將輪迴與涅槃一分為二的時候。與其感覺灰心喪志或是自負,不如謹守這個關鍵要點:不執著地讓一切自然地發生吧,這樣你便可以將這些事物以為道用。
不屈不撓地力行你的閉關修持吧,不要步入散亂的歧路中,如此,一切都將會是增上緣。
第二部分,關於淨治身體疾病和疼痛的障礙,又有五個要點:疾病所住的基礎、疾病發生的原因、使疾病出現的環境、疾病成熟後的結果,以及治療疾病的方法。
第一點,疾病以形成脈及習氣的形式,潛伏駐留於阿賴耶識中。疾病的發生是由於無明和我執所累積的有害業力。疾病會現前,則是由於煩惱、概念思維、風息(氣)、或是神祗鬼魔等等影響。疾病成熟的果即是四百零四種病,這些病以熱、寒、痰、痛和腫為首。簡言之,俱生無明的疾病是主要的「因」,而遍計無明(概念性無明)的疾病則是主要的「緣」。
所有的疾病都具備五種元素:潛在的基礎、有害業力為主因、煩惱為助緣、概念思維為連線鏈、風息(氣)為最後裝配工、神魔為輔助要素。
舉例來說,如果出現了寒病,此病是由於潛存在阿賴耶識的貪慾習氣所成,然後被強烈欲望之緣啟動而出現:連線鏈則是概念思維:「我病了!我是殘廢!如果情況更糟的話,該怎麼辦呢?」這會使得下行氣的功能失調,讓你暴露於陰魔邪惡力的攻擊。
同樣的,憤怒的種子為因,被連結著概念思維的盛怒之緣所啟動,這使得隨火的風息的功能失調,讓你暴露於陽魔邪惡力的攻擊,引生熱病。
愚痴的種子為因被強烈愚痴之緣所啟動,又與概念思維的環鏈連結上,這使得「等住氣」功能失調,讓你易於被邪惡的「地靈」所攻擊,引發粘液疾病。
嫉妒的種子為因,被強烈妒忌為緣所啟動,又與概念性思維的環鏈連結上,這使得「上行氣」功能失調,讓你易於被妖精妖怪的邪惡影響力所攻擊,引生疼痛的疾病。
傲慢的種子為因,被強烈自負之緣所啟動,又與概念性思維的環鏈連結上,這使得「遍行氣」的功能失調,讓你易於被非人鬼類的邪惡影響力所攻擊,引生腫脹的疾病。
由於疾病的成因是無明,因此你必須要認出俱生智,才能治療這些疾病;由於疾病生成的助緣是煩惱,因此你必須要讓注意力安頓在平穩安定的狀態中;由於連線者是概念化思維,因此你必須徹斷念想的束縛;由於結果的匯集者是風息(氣),因此你必須專注在氣的心要上;由於後援者是神魔,所以你必須要徹斷神魔有所存在的念頭。如此,你將能遠離所有的疾病。
關於疾病本身的治療,有三項要點:最好是能夠讓疾病自行解脫;次好的是捨棄驅邪除魔或禪修的參照點;最後則是透過觀想來治療疾病。
第一項:連一點藥都不要服用,也不要唱誦任何療愈的儀軌。不要認為疾病是個過夫,或將疾病視為某種善德。讓你的心保任在不造作與自然任運的狀態中,如實安歇在離戲純然的自然離念狀態中,不加干涉。如此,概念化思維的流動會被切斷,離念的本覺露出曙光,而且疾病會被淨除,疾病和念頭於此同時解脫了。
也就是說,前行是不要追逐疾病,正行是不要讓疾病壯大,結行是不要執著生病的感受。透過這些要點,你將會淨除舊疾,而且不會再被新的疾病所傷。
第二項,驅魔或禪修,又分為三個部分:轉化逆境、直接斷除,以及平等性。
首先是「轉化逆境」:要帶著感激之心看待疾病,一再一再發想:「疾病啊,就是因為你,我得以切斷概念之魔,多麼奇妙呀!」讓你的心保持愉悅歡喜,吃點能夠消除疾病的食物,並以逆向操作的方式來面對疾病。
接著,可以吃些新鮮的固體香膳,溫的、但已經沒有冒著熱氣。喝些溫暖、散發著強烈氣味的「芬芳流體物」。藉由氣的修持,上半身的疾病會被吐出,下半身的疾病則會被排泄出來。這個使疾病消退的過程,就是切斷的藥方。
第二部分是「直接斷除」:臉上要展現出歡喜幸福的表情,並且停止自憐自艾的哭泣。在心理上,則要直接將「生病且身體虛弱怎麼辦呢?如果死了怎麼辦呢?」這些想法所帶來的憂慮、希望及恐懼徹底斷除;要將這些憂慮遠遠地拋諸腦後,不必加以理會。
第三,為了達到平等性,你必須在不幸的逆境一發生時,就立刻將之作為道用。提高你的覺性,提醒自己作心性的修持。不要用觀想修持來對抗疾病,也不要套用任何療愈儀軌或是醫學治療,而是要深入檢視是誰在生病!安住於那個相續之流的境界中,當禪修體驗生起時,這體驗自身又會自行消失了;而當了悟生起時,這份了悟則會現前為對空性的認知。最起碼,你將不再會因感覺生病的念頭而受苦。
最後一項是透過觀想的方便法門來治療:生起菩提心、採用盤坐的姿勢,然後觀想自己為本尊。想像一個深藍色、大麥粒大小的「吽」字在你的心間。要治療的若是熱病,就想像一個白色、大麥粒大小的吽字,由你的心間的吽字浮現出來,在上半身遍布地繞行。白色吽字完全將疾病抽取出,就像磁鐵把針吸附過來一樣。然後吽由你的頭頂浮出,消失在虛空中。這樣觀想著,將氣向上運行。
如果要治療的是寒病,那就觀想一個紅色、大麥粒大小的吽字從心間的吽字浮現,遍布繞行下半身。紅色的吽字從下方孔隙浮出,想像吽消失在大地中央。
如果因手臂與腿上的病疾而受苦,像是瘡或是腫瘤,就觀想一個黑色的畔在病灶。觀想這個黑色的吽字把疾病收集起來,穿透瘡而離開,或是從你的十指尖穿出去離開。
關於還沒被診斷到的疾病,可以觀想一個深藍色的吽,從你心問的吽字浮現。深藍色的吽收集遍布在你體內的一切疾病,然後從呼吸移動出入的任一鼻孔中浮出去後,消失在半空中。
一般來說,當安住在禪定中,你的心應該會轉變為離念的體性。你必須將一切憂慮都拋得遠遠地,並遠離對所驅除或觀想對境的疑慮和猶豫。觀想境與你的心應該合而為一。依止這三項要點,並對之保持專注力,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要談的是因抱持「有神祗鬼魔」這類想法的心理狀態所引生的障礙,應該如何淨除。
當你經常有禪修體驗時,由於脈的構造與念流移動轉換之間的連結⑨,你將會被所謂魔勢力的種種幻變所襲擊,並感到疑慮。當恐懼害怕的想法生起時,要迅速辨認出,然後將這些想法作為道用。如果你任由這些想法坐大,或是屈服於它們的力量,這些想法就會成為修行上的障礙。
⑨這個教授指的是氣與二元心智的不可分。身體中的能量流與概念思考之流兩者息息相關。【英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
再者,除非你把高低起伏的任何障礙都作為道用,否則障礙將會帶著更大的力量回來,變成修行的大障礙。將障礙作為道用是極其重要的。
基本上,若是想穿越自身念想思維的危險狹路,就要將障礙作為道用。邪惡力量與魔力幻現的體驗,是你自己錯覺的心所體驗到的;在自身之外,絕對沒有任何「神祗」與「鬼魔」。一體驗到邪惡力量與魔力幻現的瞬間,就應該立即運用這樣的關鍵心要:要了解它們並不具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性,因為它們並沒有生、住與滅。每當魔障攻擊出現了,就採用你的瑜伽姿勢,保持目視,深入觀照這些鬼魔幻變的本體,然後念頭會現前為空性的認知。你的想法一轉為空性的認知時,你便會擁有了徹底斷除恐懼與害怕的確信勇氣。
即使群魔如軍隊一般環繞著你,也無法動你一根汗毛,也無法製造出任何障礙。因此,自己要確信地想:「我是無法被障礙所傷害的!」若是膽怯地想著:「不知道是否會遇到什麼障礙?」這樣只會門戶洞開地歡迎魔羅的到來而已。
體驗到神與魔的一切經歷,都只是你自己概念思考的形象化。在自心之外,神和魔連一個原子也不存在。斷除概念思維之念流吧!把你的五蘊當作薈供供養出來吧!把你的身體當作食物來布施吧!捨棄我執,好好運用精髓心要,進行修持吧!
現在要說的是如何驅散由突然發生的穢氣所造成的障礙。當你與以下友人見面或共享食物時,便會被穢氣所染:毀損三昧耶、破戒、犯下邪惡行為的友伴;或是去接觸痳瘋病患、配偶剛過世的人、或內心邪惡的人;或是由於待在發生惡行、有惡鬼、有仇恨敵意或道德染穢的屋子中。食用那些透過仇恨、道德染損、或是邪惡行為而獲得的食物時,你也會被玷染。然後你的身體害了病、你的三摩地衰弱動搖,護法也很不悅。
你的三昧耶和戒律毀損的徵兆,是會夢到你正在墜落或是走下坡路。由於友伴而被玷染時,你會夢到自己被他人的髒污給玷染了。被居住地玷染時,你會夢到自己進入到一間骯髒的房間。被食物玷染時,你會夢到自己正在吃污物。
療愈這種情形的最好方式,是透過灌頂和修法儀軌,次好的是透過陀羅尼咒語,第三好的是透過淨化儀軌。要盡力用各種方法來遣除染垢。
(益西措嘉)又問:偉大的上師,請鑒知我!瑜伽行者應如何透過遣除道上的障礙,為修道帶來增上的進展?
上師答覆:措嘉,為修道帶來增上的進展,有三個要項:要去除會妨礙增上進展的過失、要打好增益修持的基礎,並努力修持能讓增上現前的方便法門。
第一項,過失的根源不外乎就是我執,也就是一種迷妄耽執的心態,因此,斬斷我執的束縛吧!拋開對敵人和朋友的執著吧!摒棄世間八法吧!放棄對物質的追求!除了佛法,沒有別的,真摯地投入修行!
就好比幼苗不會長在石頭上一樣,不除去我執的過失,就不會有增上與提升。因此,你應該放棄一切罪惡的根源——我執。
第二項是關於打好增益修持的基礎,要對你已進入的任何修行道保持堅持不懈的精神,並且努力體現功德特質。若是投身眾多修持,卻連一種修行法門都沒有紮實專修,這樣是無法修持成功的。你要了解獻身修道以及遠離修道的關鍵要點:要投入你得到體驗的那個修道中,並離開其他的修持!全心全意地專注投入,直到你對那個修持建立了確信為止。若不依靠較低階的修道,是不可能掌握更高階修道的。藉由這樣的訓練,猶如將健康種子種植在肥沃土壤中一般,你將會得到體證、見到自身的體性,並不斷向前進展。簡單來說,密集的訓練即是功德特質生起的基礎。
第三項是關於增上進展發生的部分,有兩個要點:一、提升你選定的某個修道;二、提升新近生起的體驗與了悟。
一、如果你以方便道在修持某個教法,卻沒有任何進展,這是因為你執著了此方便道有實體和屬性,而使得方便道變得有所偏頗了。如此便要透過般若智來增益修持——了解一切現象都是沒有自性的。
如果你在修持有關般若智的教法,卻沒有什麼進展,這是因為你偏執空性而使般若智成了缺失。如此便應專注於因果的心要,並藉由方便法門的教法來增益修持。
同樣的,修「止」卻沒有進展,是因為不了解本然狀態所造成的過失。如此就要透過「觀」,也就是對實相的認識來增益修持。
修「觀」卻沒有進展,是起因於止時間太短所造成的缺失。如此就要透過穩定的正念覺察和「止」來增益修持。同理,要知道這個原則也適用於各類上座與下座禪修的狀態。
這便是能在日常修持中增益修持的關鍵要點。
二、關於提升新近生起的體驗與了悟,包括了透過煩惱來提升,以及透過概念或念想來提升。
第一點,透過煩惱來提升:沒有任何人是沒有煩惱的,但你若步人執取實有的歧路中,情緒或煩惱將不會成為修道的一部分。你必須認清這些煩惱情緒,並且以之作為道用。關於這點又有三個要目:做不到的缺失、如此實行的善功德,以及實行的方式。
看到美麗的人或非人眾生時,你的心被(欲望)所占據。此處的缺失是,貪慾高漲時,你會造惡業、罹患寒病、或被邪惡的女魔力量攻擊,未來也會被懷人子宮內。這樣一來,你必然會受制於因果業力。
第二要目說到的善功德是,如此提升之後,你可以如你所願地懷攝人與非人、生起大樂空性的三摩地、免於寒病、有女性護法的陪伴,而且最終會投生到極樂世界。
當你感受到強烈的貪慾時,你可以就在那一座禪坐中,以此貪慾為道用。不要對著豬鼻丟石頭!⑩要趁酥油燈還熱的時候清理酥油燈!一抓住敵人就要殺了他!
⑩祖古烏金仁波切解釋:豬鼻是豬身上最敏感的部位,敲打豬鼻會使豬立刻逃跑。內疚和厭抑的反應或是盲目捲入情緒中的反應,兩者都是「棒打豬鼻」,從而喪失了認識這個情緒本質的機會。
首先,讓貪慾完全展現全貌;然後,在造業之前,將之作為道用。由於是你自己的心讓貪慾的耽執固化、具體化,因此當這個心態本身揭顯為無相覺性時,吉祥緣起便圓滿而成了。若沒有這本覺作為基礎,貪慾便無法成為修道。這就好比除非鏡子清淨無垢,否則境中影像便無法被看到一般。煩惱的力量完整地展現出來。當我們在本覺的境界中經歷情緒時,就不會造作出業力。在其他任何念頭打斷貪慾之前,貪慾就被作為道用了,這就好比「哲學家的石頭」的譬喻一般。
將貪慾作為道用的實際方式是,深觀貪慾本身,讓貪慾處於本然狀態之中,不加干涉,然後貪慾本身會清晰鮮明地顯露為赤裸離念的本覺;在本覺當中,大樂與空性是無二元別的。
此外,當你如此修持訓練時,也要藉由慈心、悲心與菩提心,將貪慾作為道用。首先要生起菩提心;接著,要遠離心念造作;最後則封以回向。由於生起了菩提心,你的情緒變成證悟之道;由於讓貪慾住於遠離造作的境界,了悟會生起;而由於封以回向,善根於是圓滿了。
從貪慾生起的那一刻,直到你以之為道用為止,要借著這樣的方式,不散亂地針對每一個心念來訓練自己。從生起菩提心到封以回向的行持之間,不要被其他念頭中斷;如果中斷了,貪慾就不會成為修道。
同樣的,心要也適用於其他情緒,諸如憤怒、昏沉、驕傲或妒忌等等。不散亂地將這些情緒作為道用,然後讓這些情緒本身揭顯為本覺,讓這些情緒展現全貌,但不要造作任何業力行為。
第二點是透過概念或念想來提升,有兩個部分:好的念頭與壞的念頭。第一種是當你有短暫「好體驗」的興奮狀態、或是領受到本尊的預言、或是遇到明顯的吉祥徵兆等等,你便認為這些事件是善妙的,你細想著它們的好處或優點,品嘗著它們的滋味。如果你想讓這些體驗變得更好,體驗便會消失;如果你漠視這些體驗,修持也不會有所增長。
為了讓修持的進展得以現前,不要沉迷在「善」念中,不要執著那是好的功德、不要沉溺品嘗那樣的滋味。你所認為的「善」,只來自你心中。要運用以上所說的方法,莫因其他念頭而分心,如此將善念以為道用,直到心本身揭顯為本覺為止。
另一種則是不悅的體驗、心靈混亂、或是鬼魔的幻變攻擊。一般來說,你會認為這些事件是負面的,認為這些都是過失,也重複咀嚼著它們的滋味,這麼做的結果是讓這些事件變成了障礙。不要排斥壞的想法,不要認為這些是不利的,不要沉溺其中。「不好」只是自心的幻變創造。要以前述的方法將之作為道用,直到它們本身揭顯為本覺為止。
到此為止所說的這些要旨,是瑜伽士修行道上必備的要點。
現在要說的是已圓滿修道的果,其中有四個要項。第一項是利益有情眾生的行持方式,第二項是智慧心持續的方式,第三項是以悲心看待那些被調伏者的方式,第四點是對他人錯誤想法的駁斥。
首先,障礙修道的染垢被淨治時,你了悟了本然和本初覺醒的境界,其中有四個面向:義境、言詮標記、本體和顯現的方式。(亦可說為:)五身為基礎、傳遞意義的五種言詮方式、離念之心的五種形式;圓滿願望的五種功德、執行利他的五種事業。
第一是五身。法身是無生、清淨、不受限制的,而且作用為四智慧身的基礎。報身是有圓滿特質的本覺,受用著現象的多元多樣,但卻不執著;報身又作用為化現的基礎。化身幻化般地依照被調伏眾的心性而有所顯現,但不離於法身;化身又作用為智慧特質的基礎,這樣的智慧特質會以必要的方式,對那些需被調伏的有情眾生展現。金剛身亦即本覺,也就是示現真如性的覺空不二。現證菩提身是不可分的無畏性,體性恆常,自然任運地感知一切現象為無方所且自然覺知的本覺。
第二是五種言詮方式:法身的究竟言詮,也就是「所表之義境」,是構成一切思想與表達之「基礎」的全然清淨覺性。報身有寓意的象徵性言詮,是「以有形之相的呈現來傳達義境」的本覺。化身的辭語言詮,是「以六十種悅耳的聲音與六道有情眾生溝通」的本覺;這樣的辭語言詮,會依照調伏眾的經驗範疇,對每個字詞的意義給予解說,使其明了。金剛智慧的言詮是「傳達可經耳聞之無二空性」的本覺。現證菩提自然認知之明覺的言詮,是認知一切音聲即是明覺的本覺,透過那有著心之五種智慧的加持來闡明義境。
第三是覺醒心的五種形式。大樂之心即是空性本然性的離念覺性。無念之心即是認知現象、但不將現象概念化的本覺。平等心即是一切現象無二元的本覺。金剛心即是一切現象顯空不二的本覺。解脫眾生之心是透過四種無執的佛行事業為有情的福祉而運作著。
第四,五種功德即是淨土、宮殿、光輝、寶座和莊嚴。法身淨土是法界自性清淨的虛空,報身淨土是自性光輝的「光輪」,化身淨土即是十億娑婆世界。
法身宮殿即是奧明淨土的法界,報身宮殿即是個別體驗的本覺,化身宮殿即是從個別體驗中生起的曼達壇城。
法身光輝即是五智的光輝,報身光輝即是閃耀著五色光的智慧自性光輝,而化身則擁有由色身每一部分閃耀而出的六十億道光輝。
法身寶座即是一體見地的寶座,報身寶座即是一體知識(智慧)的寶座,而化身寶座則是一體悲心的寶座。
至於莊嚴的部分,法身有無生清淨作為嚴飾。報身有不滅的自覺知與殊勝的主、隨征相作為嚴飾,另外還有十種象徵性的莊嚴:佛冠、耳環、疊繞項鬘和短項鍊、臂環、兩手鐲和兩足環,以及長項鍊。化身的嚴飾則是一般所說的三十二相與八十隨形好的征相。金剛身及現證菩提身的功德特質則未被提及。
五種事業是:平息業力與煩惱;增益壽命、福德和自覺智;能懷攝心、明覺及輪迴涅槃的一切現象;去除無助益的事物;了知本然境界的直接行持。
現在要談的是(已圓滿修道的果,第一項)利益有情眾生的行持方式,其中又有三個面向:有依憑的行持、無依憑的行持,以及自性行持。
有依憑的行持意指,以法身的無二元本覺作為基礎,透過報身完成清淨眾生的利益,透過化身完成不淨眾生的利益。這是從本智有所現前的角度來說。
無依憑的行持意指,儘管正覺佛果的智慧,並非由實存之人我所成,但佛果卻在調伏眾的感知中顯現兩種色身來完成眾生的利益。這是從本智無實存的角度來說。
透過自性行持來完成眾生的利益指的是,透過有為諸法之本性「毫無實存卻以無限可能的方式而顯現」的種種表述或表達;這是上述兩種方式的無二之道。
深人解釋的話,「做者」即是名為持金剛的任運顯現五身。五身只是佛功德的分支,並不是五個具體獨立的實體。金剛身與現證菩提身是三身之面向的名稱,法身、報身與化身則是實際上所說的佛身。
法身,也就是自利的了悟面,並不執行利益有情眾生的行持,兩個色身執行利益有情眾生的行持;這意思是,報身執行的是「利益十地菩薩等清淨眾生的行持」,化身執行的則是「利益六道不淨眾生的行持」。
法身的十二行、心的六神通,以及四種不可思議,此三者的根基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執行利他的事業。至於執行的方式,細分時,為無上語十二相;濃縮時,是三藏的三部集成;談到對治面時,是具有修補作用的淨化者;而以因和果的角度來看的話,則是密咒乘與性相乘。
諸善逝常駐於二諦雙融之本智心的基礎狀態,不落入任何邊見,非同一也非相異(非一非異)。究競的果即是了悟那無別於正覺者遍知智慧心的本覺,並保任於其中,不偏執任何邊見,遠離了一與多,而且超越同一與相異。
本初智慧心的基本狀態是並非是「一」,因為普賢王如來的功德分中展現了二十五果法;它也並非是「多」,因為二十五果法的展現就包含在普賢王如來心獨一、本自存在的覺性中。更進一步來說,本初智慧心並非是「一」,因為在受調伏的有情眾生的知覺中,它顯現為具有三身的諸佛;它也並非是「多」,因為這些並非是真實或實質的多個實體,而是融合在空性、無我中的一體。
如果本初智慧心真是「一」,那麼心念諸種狀態的轉化就會是謬誤的;而如果此心真的是不同實體,那麼單一佛也就不可能展現為種種不同的化現。因此也得知,本初智慧心住於非一與非異的狀態中。
觀待調伏有情眾生的方式,以及對不正確想法的反駁如下:被觀待的對象是待調伏的有情眾的習氣顯相;觀者則是力行教導的佛之悲心。觀待的方式有三個部分:如實知曉事物本質的智慧(如所有智),看到一切現象是無生的;了知一切存在現象的智慧(盡所有智),則看到一切現象是無止盡的;而了知無二元的智慧(無二智),則看到所有現象是無二元的。
現在要駁斥他人的不正確主張⑾。仔細想想這個問題:被觀待的對境,亦即有情眾生的習氣顯相,是否存在於佛的經驗中?假設真實存在,那麼這些迷惑的經驗一定得是實存的實體,因為它們出現在真實的體驗中;然而以邏輯上必然的結果而言,被觀待的對境究竟上必定是虛假的。如果有情眾生的習氣顯相併非虛假,這樣一來,佛的感知勢必會變成是錯誤的,因為會將事物看成非此物的樣子。這就會像是看到兩個月亮的眼識(是錯亂的),因為佛竟然看到了真實存在的實體⑿。由於這並不會是合理的,因此我們得知,二諦是不可分的。
⑾接著數行是以一位印度班智達的邏輯風格來寫作的。這個推論行列所得到的最終結果,是確信諸佛的本初智慧心,能粉碎我們試圖歸納的任何思想戲論。【英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
⑿按壓眼球會看到麗個月亮的例子,通常被用來說明個人性的經驗不必然與事物的本質一致。【英譯者艾瑞克·貝瑪·昆桑】
奇異哉!
這是殊勝之乘的無上秘密法教集結,
是了義的真實心要、
是一生成佛的捷徑。
與此教法連結上,追隨吾之勸誡的你們
是幸運的具福者、是烏底亞納的心子!
這個《除障珍寶寶庫》
是極為精要且光明的一盞燈,
猶如太陽與月亮的光芒,照明了圓滿次第。
未來,一位被授記的秘密瑜伽士
將會與這些心要教授相遇,
因此,措嘉,將這些教法以伏藏隱埋起來吧!
十二地母啊,要護衛這個法教!
從現在起六百三十年後,
一個被授記、有著憤怒相且精通伏藏的人
將會從東方出現;要將此法教托囑給他!
當這位被授記的人接觸到這些教授時,
他不應該隨意顯露這些教授,
只應該在檢視誰是具格者後,才加以教導。
上師如此說道。
明妃措嘉將這個教法,藏在像是一窩毒蛇的北方半山坡上的海螺白珍寶中。
這個伏藏是由仁增·果齊·登楚·堅,一位長有鷹羽的持明者,取自像是一窩毒蛇的半山坡上的海螺白珍寶。
三昧耶,封印、封印、封印!
出處:《除障珍寶寶庫》取自卡達·讓炯·讓霞系列,《直示密意》的第四函(舍以)第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