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23

四、瞿曇彌經

說法地點:釋迦族的尼拘類樹園

參加人員:大愛道(摩訶波闍波提)、阿難等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的姨母大愛道,三次請求出家,佛陀曾三次止住她之念,後因阿難代為請求,佛陀乃說八尊師法(即八敬法),指出女人須遵守八尊師法才允其出家;並說女人不得行五事。

這部《瞿曇彌經》在佛教史上占有著比較重要的位置,因為它記載了有關處理比丘與比丘尼關係的「八敬法」的詳細來源情況。當然,對於「八敬法」的記載,像《十誦律》、《五分律》等律藏也有所涉及,但是我覺得還是這部《瞿曇彌經》記載得更為詳盡。對於「八敬法」,當代教內已經很少有為提及,台灣佛教界甚至有些比丘尼,對「八敬法」是相當排斥,認為它是套在比丘尼頭上長達兩千多年的八條男女不平等條約。是不是不平等條約,或者它與現實的男女平等有什麼衝突之處,這個似乎不是我思考的主要內容。對於八敬法,相信教內的為都很熟悉,我在這裡只是將八敬法的來歷大略敘述一下即可。在經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就是以女身是否可以成佛的問題。記得在《法華經》中,記載了龍女即身成佛的經過,而在這部《瞿曇彌經》中,佛陀則明確告訴我們:以女身不可以成佛。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將會提及。

故事發生在佛陀的故鄉迦毗羅衛,此時佛陀帶領大眾在此尼拘類樹園進行集體的「夏坐」,也就是夏安居。根據相關資料記載,佛陀此時距他成道也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約是五十多歲的樣子。有一天,佛陀的姨母——也是養母叫摩訶波闍波提(意譯作大愛道,簡稱大愛),她來到佛的面前,試探性地問佛:「世尊!女為可得第四沙門果耶?因此故,女為於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無家、學道耶?」大愛道前面的一句話問得有些技巧性,她問女為是否可以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那么女人是否可以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呢?按照諸法平等、佛性平等的觀點,從理論上講,女人是完全可以證得四果羅漢的——這是個明知故問的話題,其用意落點於後面的一句話,即既然女人可以證得阿羅漢,那么女人為什麼就不能夠出家呢?

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大愛道的前面一個提問,而是直奔主題,對大愛道說:「止!止!汝莫作是念:女人於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無家、學道。」就是說,出家的念頭你萬萬不可動。但是女人不能夠出家,佛陀並沒有說明。

這裡需要注意一點的是,佛的姨母大愛道為什麼要跟隨佛陀出家呢?我以前在相關資料中看過這樣的一種觀點,即在佛姨母請求出家的時候,世尊的父王即淨飯王已經辭世,而佛陀的堂兄堂弟絕大部分都已跟隨佛陀出家,因此摩訶波闍波提孤苦零丁,遂感到人生無常,產生了出家修道的念頭。我想,這樣的推測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從摩訶波闍波提前後要求出家的堅定信念來說,可以說出家修道算是一個最佳的抉擇。當然,佛陀不同意,也有著他的考慮。大愛道見佛陀沒有答應,於是就「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在後來的許多日子裡,大愛道也並沒有再提出家的請求。

按照慣例,當夏安居快要結束的時候,比丘們就要著手為佛陀縫製三衣,因為一旦安居過後,佛陀就要四處遊歷說法,不會止住於一處——就是說,等安居一結束,佛陀就要離開迦毗羅衛,行蹤不定,四海為家。大愛道一聽,心裡自然是很著急,因為她知道,一旦佛陀離去,自己請求出家一事,恐怕就化為泡影。於是她再一次來到佛所,請求出家。但是結局正如我們想像的那樣,佛陀再一次拒絕了大愛道的請求。

眼看著安居結束的日子即將臨近,大愛道心急如焚,她不顧被呵斥的風險,再一次到佛的面前,請求出家。但是佛陀依然拒絕了她。大愛道見前後三次請求悉數被佛陀拒絕,她感到絕望,她「塗跣污足,塵土坌體,疲極悲泣,住立門外」,她形色焦枯,披頭散髮,十分可憐。最後還是頗具人氣的阿難動了惻隱之心,他問明原委後,就對大愛道說:「今且住此,我往詣佛,白如是事。」就是說阿難準備到佛陀面前,替大愛道求情。

當阿難在佛陀面前再一次請求佛陀允許女人出家的時候,佛陀向阿難道出了他心中的顧慮。他說,如果一旦允許女人出家修道,那麼很可能會「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為什麼不得久住?佛陀也沒有細細交待。他只是舉出一例:「猶如人家多女少男者,此家為得轉興盛耶?」就是說一個家庭之中,如果是女子多而男子少,那麼這個家族便不大可能興旺,因為女子總是要出嫁的,只出不進,如此一來家裡人口便會減少;而男子只會將新娘迎娶進門,繼而生兒育女,人丁興旺自然代表著家庭興旺。我們千萬不能說佛陀的譬喻有失恰當,在當時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社會背景下,男子就代表著勞動力,有了勞動力,便會創造財富。一個家庭中男子的多少,從側面便可代表著該家庭財富的多寡。不僅如此,佛陀進一步將女人出家譬喻成稻田或麥田之中的「穢生」——禾苗患了「白葉枯」。倘患病的禾苗徹底撥除,那麼整個莊稼地便無大礙,否則病菌便會擴散,從而影響到整個莊稼的收成。

其實阿難也知道女人出家可能對正法有所影響,但是他真的很慈悲,請採取「感情投資」的方法,講述了佛陀自幼失母,由姨母一手撫養成人的經歷。沒曾想這一招十分奏效,佛陀一聽,頓時沉默了。許久,他才阿難說:「如是,阿難!如是,阿難!瞿曇彌大家多饒益我,謂母亡後,鞠養於我。」佛教里很重視報恩,所謂「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父母恩難以報答,繼母的養育之恩同樣難以報答。於是佛陀在不得已的情勢下,終於答應了大愛道的出家請求。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第一,當初佛陀允許女子出家,請求出家的對象是他的姨母(繼母、養母),這裡面有報恩情的成份;第二,女子出家成功,阿難功不可沒,所謂當今的比丘尼,莫要忘記阿難請求之恩。正是由於阿難從中斡旋,才使得女子出家成功。也正因為此,在佛陀滅度後,阿難受到正統派摩訶迦葉的排斥;第三,此時女子出家,並不是大愛道一人出家,據說五百位宮女也隨之出家。如此一來,佛教歷史上最早的比丘尼僧團應運而生。正因為要求出家的女子人數眾多,佛陀才再三權衡,最後才作出艱難的抉擇。第四,佛陀雖然勉強同意了女子出家,但是總是要給她們立下規矩,這個規矩就是所謂的「八尊師法」,即八敬法。它們是佛教史上最早的比丘尼需要遵守的八項戒條。針對這八項戒條,佛陀一再說「女人不當犯,女人奉持,盡其形壽」。這八敬法就好像水庫的堤壩,女人一旦違犯,就等於是水庫大壩決口,結局必將是洪水一泄千里,泛濫成災!

那麼,所謂「八尊師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現摘要如下:

1、比丘尼當從比丘求受具足(戒);

2、比丘尼半月半月往從比丘受教;

3、若住止處設無比丘者,比丘尼便不得受夏坐。

4、比丘尼受夏坐訖,於兩部眾中,當請三事:求見、聞、疑;

5、若比丘不聽比丘尼問者,比丘尼則不得問比丘經、律、阿毗曇;若聽問者,比丘尼得問經、律、阿毗曇;

6、比丘尼不得說比丘所犯,比丘得說比丘尼所犯;

7、比丘尼若犯僧伽婆屍沙(僧殘戒,比丘十三條,比丘尼十七條),當於兩部眾中,十五日行不慢;

8、比丘尼受具足雖至百歲,故當向始受具足比丘極下意稽首作禮,恭敬承事,叉手問訊。

對於上述的八尊師法,歷來頗多爭議。在當今男女平等的社會大背景下,對之過分地主張也顯得過於保守,畢竟佛教是與時俱進的,而不是僵化教條的宗教。對於八尊師法的詳細分析評說,由於涉及到比丘尼戒律等較為敏感的問題,在此不多闡述。

當阿難把八尊師法的內容轉達給大愛道時,大愛道自然是萬分歡喜,樂於奉受。

隨著時光的推移,原先那些初出家的比丘尼,後來都成為了德高望重、深為「王者所識」的長者上尊。這些老前輩們都是徒孫滿堂,聲明顯赫。可是「八尊師法」中的第八條,規定比丘尼哪怕受戒一百年,也要向初受戒的比丘「極下意稽首作禮,恭敬承事,叉手問訊」,確實有些勉為其難——她們實在是很難為情。怎麼辦呢?於是諸比丘尼還是推舉大愛道,請她到阿難那裡去走一趟,請阿難轉稟佛陀,能不能將第八條尊師法作些適當地修改。阿難是個爽快人,他二話沒說,就跑到佛陀那裡將情況作了如實稟報。但是佛陀並沒有答應,他對阿難說:「守護此言,慎莫說是!阿難!若使汝知如我知者,不應說一句,況復如是說?」從這裡可以看出,佛陀在對待女子出家一事上,是十分慎重的。那么女子出家此戒一開,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佛陀的觀點是:正法原來可以住世一千年,可是正是由於女子的出家,使正法減少了五百年,只剩下五百年了——這是教內比較統一的說法,決不是我本人的杜撰。

最後,佛陀談到了女人不得行「五事」,即女人「五障」,它們是:

1、女人不得作如來(佛);

2、女人不得作轉輪王;

3、女人不得作天帝釋;

4、女人不得作魔王;

5、女人不得作大梵天。

關於女人能不能即身成佛的問題,教內歷來也有很多爭論。持肯定的一方一般會列舉出《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關於龍女即身成佛的事例。如果《法華經》中有此論述,其觀點豈不是與早期的正統佛典有所衝突?事實上不僅是我們這些凡夫,就是像舍利弗這樣堪稱智慧第一的大尊者,也同樣表示疑惑:「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但是在《法華經》中,明確記載了龍女忽然之間就成男子方才成等正覺的事實。這就說明,以女人身還是無法成就佛道,必須要有一個女身轉男的過程。因為在佛的三十二相中,有一相叫「陰馬藏」,這一相是女人無法具備的,必須要轉成男身,方能成就無上正果。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由此為此經所闡述的論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佐證。然而根據我個人的觀點,龍女是真的成就佛道,還是作為說法權巧中的一種方便示現,尚不得而知。當然,從現實的角度看,龍女即身成佛,倒是為廣大的女同胞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希望……(2009.06.13)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