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5/3

隨緣與攀緣的善行

這個話題是前不久一位居士提出來的,卻是佛學文化中比較容易產生「糾結」情感的學術問題,今天咱們共同來探討。

隨緣 攀緣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藉口。

什麼是隨緣呢?「隨」不是跟從,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要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達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

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視人生的頓悟。

隨順經典的道理、教訓,依教奉行,是隨緣;隨順自己的習氣、想法、看法,是攀緣。

隨緣與攀緣關鍵在用心之不同,隨緣用真心,攀緣用妄心。這個道理深刻了些,境界寬廣了許多,是要細心思惟、觀察、才可以體味得到的。因此,我們想要成就果報,就不能不著重德行上的修養。但有些人能做到,有些人想做而做不到,其原因很簡單,能做得到的人「無我」。

【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名菩薩」。

菩薩可以做到,我們為何做不到呢?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故而學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此為因焉。這一關隘很重要,是凡聖的分界線,這一關突破了,就超凡入聖;無法突破,就永遠做凡夫,永遠在六道輪迴。

當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把『我』忘記,總是想我的利益、我的好處,一切都是「我的」之時,修佛也就成了一句空話。這是源於,佛菩薩沒有「我」,沒有「我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懂得此理,在世間要修好因。好因是智慧、德能、相好等等性德的自然流露。

怎麼修法?淨、善!

淨生慧;善生福。智慧是清淨心生的;相好是善行生的;德能是淨、善合起來生出來的。我們就是修心純淨,沒有絲毫的染污;行為純善,沒有一絲毫的惡行,其果報就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人事環境雖然複雜,總不外善與惡兩方面,就是順境與逆境。處逆境時,樣樣不稱心不如意,周邊所遇到的都是惡人。所處順境時,萬事順心如意,所遇也就都是善人和善事。

永遠保持自己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能保持住,心在道上,道就是「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大道、性德,這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時一切處,不失真心,不失本性,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重要的是,順境也要做到「無我」,遠比逆境的「無我」要難得多。

身處紛擾,繁忙的名利場中,倘若能常得片刻清閒,放鬆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後的本來面目:生動的、活潑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我們「俘獲」緣不是靠奮鬥和創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領悟,去判斷。

林則徐曾於府衙門前書楹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少穆是否篤修佛陀尚不得而知,但這句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確實為我們今天「隨緣和攀緣」的話題做了深刻的註解。

無欲則剛,無求則貴,攀緣莫要強求,隨緣無需等待,緣動則心動,心動則緣起;緣來好好珍惜,緣去淡淡隨緣。隨緣一世,一世隨緣。

【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種安詳恬淡的心態,是一種處變不驚的風範,深陷攀緣之中,很難體味隨緣的快樂和幸福。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