謅議「善智慧」
「為善至樂」的道理,看起來並不難,做起來也不複雜,真正實踐起來,卻又不是那麼「得心應手」的順理成章?坊間常說的一句俗語「積德行善」,好似是一種道德的考量標準,毋寧說是道德智慧的體現。
積善因還要智慧嗎?
有這樣的故事——
有一個盲人在夜晚走路的時候,手裡總是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別人看了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提燈籠走路?」那盲人滿心歡喜地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提燈籠並不是給自己照路,而是為別人提供光明,幫助別人。如此一來,別人也容易看到我,不會誤撞到我,這樣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也等於幫助自己。」
有一次,我搭朋友的便車,就把這個故事述與他分享。朋友聽後,頗有同感的說道:「以前我開車經過隧道,總是不喜歡開燈,一來隧道不長,裡面光線還不差;二來嫌痲煩,認為實在沒必要開開關關。熟料,有一天被迎面而來的大卡車撞個正著,險些命喪黃泉。後來我才覺悟到,開車燈是給對方看的,因為車子經過隧道,對方是從亮處進入暗處,視覺難免調適不過來,加上對面來車不開燈,那實在太危險了……」
佛法的哲學邏輯聽起來高深莫測,解析清楚了,很簡單明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要想「讓世界充滿愛」實現「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美好願望,無需處心積慮地每時每刻想著自己如何如何地去「行善」,反觀每一件要做的善舉里都包含著「善人善己」的道理,做起來也就會輕輕鬆鬆,自自然然了。
這難道不是「善智慧」嗎? 「為善」智慧了,「至樂」的目的也就不難達到了。
佛法不是把人性拋在一邊,孤獨地行走在茫茫的環宇之外,而是實實在在的建築在「普度眾生」的「弘法」路上,唯有這樣的研習佛陀精要,才能充分體味佛學的魅力,佛學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