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9/10

發愛心行善與佛教不能畫等號

藥師山紫虛居士

摘要:佛教徒對發愛心與行善要如同吃飯,本該吃、要愛吃、要常吃、要以平常心吃,最重要的是:吃飯的人不一定就是佛教徒!

一、佛教經典中沒有「人間淨土」與「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應該是民初太虛大師等人所提倡,當時他們認為佛教徒只注意超渡等修行,對國計民生毫不關心,因此主張人間淨土的觀念,希望佛教徒多重視人間、多關心國家。這些觀念當然沒有問題,但與「淨土」不可相提並論。在佛經中,要到「佛」才有能力建立淨土,這是其不空如來藏中智種子成就之故。

《佛說阿彌陀經》中有說:淨土眾生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試問有什麼人有能力做到如此?以人間而言,「大同世界」的理想,包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如此簡單的理想至今尚做不到,何況淨土!主要原因是眾生有各種無明業障之故,其他如烏托邦的理想,哪一樣可以實現?因此我們說把人間的狀況改善,這是可以的,是值得大家努力的,但妄說要建立人間淨土,本人認為此語不太妥當。

至於「人間佛教」,好像是印順導師等人所倡,他們認為由人界成佛比其他各界容易。這是對六道眾生而言,但在人界與淨土二者之間,何者容易成佛?就我所知,在淨土比較容易。人間佛教實際內容本人不做任何批評,但對有些觀念,本人在此必須提出不同觀點,例如「人成則佛成」,若如此,那孔子是聖人,有什麼人高過聖人?那孔子是佛嗎?此外,何謂「人成」?「佛成」又是成什麼佛?故這句話很容易使人誤會。此外,《維摩詰經》所說「心淨佛土淨」,經上是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菩薩若心清淨,其一切所行清淨,則其『未來成佛時』所建立的淨土也就清淨。」此與人間淨土意義不同。至於六祖惠能大師所說「離世覓菩提不可得」,只是告訴修行者,眾生本具佛性,不必外求,此與「人間佛教」、「淨土」也不相關。

本人在此主要是要說明,佛教徒一定要發愛心與行善,但發愛心與行善不一定就是佛教徒;本人之所以在此強調這一點,是因為若把發愛心與行善當成佛教徒的目標,那有斷人法身慧命的危險。例如今日的天主教,其愛心與行善堪稱人間第一,但他們並不是佛教徒;今日有很多人以為行善之人皆為佛教徒,這是錯誤知見,本人在此不得不說!

二、發愛心與行善不一定是佛教徒佛教有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告訴我們,佛教徒除「去惡行善」之外,尚要「自淨其意」,也就是要做智慧的修行,以悟不垢不淨的本心。又例如薩迦派的道果法修行次第,依次為舍非福、破我執與破一切障,去惡行善也只是修行的初步;發愛心行善只是人天善法,是成佛所必需,但不是因此即可成佛。佛教的「佛」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聖者,必須「圓悟本具佛性」、必須「具足渡生各種神通能力」,甚至「能建立淨土」,這不是只靠發愛心行善可成。佛是福慧兩足尊,行善屬福業,但若是沒有慧,如何成佛?釋尊以一大事因緣出世間,是要開示眾生佛的知見,也就是要眾生自覺覺他,不是只有要大家發愛心行善而已。

三、發愛心與行善值得鼓勵,人也要惜福世人若不去惡行善,則人間將會動亂不安、社會不會和諧、人間將會陷入困苦,故發愛心與行善有其重要性,值得大家去做。當然要發愛心與行善使人間乃至各界眾生離如幻苦得如幻樂,進一步了脫生死成就無上正覺。在此順便一提關於「惜福」的觀念,惜福是對的,福報是存在第八識中的善種子,本是虛妄,但眾生執為實有,故有「用盡」與「增加」之義,所以大家要惜福,如此才能使第八識中的福報善種子增多,到八地菩薩以後,逐漸將其轉成智種子,未來才有成就妙莊嚴佛身與淨土的可能,進一步才能圓成不空如來藏(法身佛境界)。

附註:本人在此沒有看不起人間佛教之意,也不是反對其之作為,只是說明一些知見問題,請勿多做不好之聯想;本人也不希望此文章被用以攻擊人間佛教,本人重申:人間佛教是行善事,不是壞事,是有其福報!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