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禪宗的參話頭與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
藥師山紫虛居士
一、前言禪宗以「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為其宗旨,其修行方法充滿玄機,很多人看那些祖師們留下的公案,就如霧裡看花摸不著頭緒,更有很多所謂大師者似乎只有「口頭禪」,雖然講得很有「禪味」,但不一定真有證量,像這樣真假難辨,更使一般人對禪宗有「莫測高深」的感覺,因此也不太敢去修其法門。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很多知識份子以為禪宗可不拜佛、供佛,如此既省時間又可不落入「迷信」之俗,又可頓悟成佛,由於這些原因,使很多「知識份子」(也許挾有傲慢心及不明)偏愛禪宗。但以筆者的修行經驗,若不得佛力相助想修行順利,那是緣木求魚!想修禪宗的朋友,要多考慮一下。
另外一件事是「傳承」問題,禪宗是「以心傳心」的法門,故師門傳承很重要,因此在今日的佛教界,有不少人自稱得××傳承,但在我看來,大多是修「禪定」而已(由這些人的著作或其對弟子的言論可知),就算有得「傳承」,也可能只是世間法中的東西,此與禪宗頓悟的心法無關。
筆者並非主修禪宗,故不敢說禪宗的心法,在此僅對禪宗修行的「道理」做一些意識心層次的解釋,並與教門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及《楞嚴經》中所說「無所還地」的道理,三者做一些比較,藉此來了解禪宗所說「三關」的意義。
在本文中,筆者也對禪定與禪宗的分別做一些簡單的解釋,最後,本文對「大悟與小悟」及「一次悟與多次悟」的問題也做些說明。此外,在本文中對「禪密雙修」與「禪淨雙修」的要旨也說些自己的觀點,本文中有一些知見是來自筆者自己對佛學的了解,若有不正確之處,請有緣的讀者多多指教!
二、禪定與禪宗禪是梵語「禪那」之略稱,『禪那』譯為「靜慮」,也就是在沈靜中作思惟、作觀想之義。「定」是心置於一處,由這些字看來,『禪那』本身就有定的內涵,一般在書上也可以看到「三昧」的字眼,三昧譯為「正定」,也就是依佛正法所生之定。禪定一般在書上可看到色界天的四禪與無色界天的四空定,其他尚有很多外道的各種「定」。
《智度論二十八》認為除了色界的四禪外,其他的各種「定」都不能稱為禪,只能說是「定」,此觀點筆者並不認同。禪定的四禪與四空定是世間法所屬,一般凡夫、外道與佛教的聖者皆可修這些法,修禪定可引發神通,如天眼、天耳等,但不是了脫生死的出世間法。這些禪定都尚有能定的心與所定的境存在,例如「識無邊處定」以阿賴耶識為定境,「空無邊處定」以虛空為所定之境。色界第十三天的「無想定」,這是灰心滅智的一種境界,它是第六識的一種狀態,是把第六識觀入昏沈不起的境界,故其所定即是「昏沈不起」。
另外有一種禪定是「滅受想定」(又稱滅盡定),這是四果阿羅漢所證的涅槃境界,但在《楞伽經》中,稱其為「涅槃覺」,這是一種「假涅槃」,與佛所證的大涅槃不同。「滅受想定」是前六識不起作用,因此第七識亦不起作用(見《楞伽經》所說:意識滅第七識亦滅之義),但其第八識尚有微細生滅,故尚屬意識心層次,由於阿羅漢將第八識種子觀成「空無」,且安住定中不起,因此不再輪迴生死,但其不能自在出入世間,故只能說是安住於「定中」而已,我們常稱其為「偏空」,此與佛所悟之「空性」(即空如來藏、法身等)不同。
因此在《楞伽經》中,釋尊稱滅盡定是涅槃「覺」,「覺」就表示一種感覺,不是真實之意。除了世間的禪定之外,諸佛菩薩尚修習很多出世間的禪定,例如《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耳根圓通」法門,即可悟入「空性」了脫生死,亦可由空性起妙用,現各種不思議神變以渡眾生。
除了禪定之外,密宗還有一種定中起觀想之法,稱為本尊觀或壇城觀之類,此屬「三摩缽提」的範圍。密宗的修行者可由意識心觀佛菩薩身相及壇城狀況,有觀到甚為詳細者,例如觀佛像的背光或心間月輪的種子字等,若經長期訓練則修行者觀力強大,所觀之像出現眼前久住不衰,但這些都屬「轉境」的功夫,密宗稱為轉凡夫慢為佛慢,若未得佛力加持,則所觀之境界皆屬意識心的層次,功用不大。
但以下五種成就則為非意識心的不思議境界:(1)由空起觀(2)由月輪起觀(3)咒力成就者所觀(4)佛力加持所成(5)由雙身妙樂中起用。
至於「禪宗」則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其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故其禪是「直入心地」的法門,是頓悟空性了脫生死的法門,其與一般的禪定相差甚大,此禪觀是在剎那脫離凡夫的意識心而悟入空如來藏,其與一般禪定安住意識心的境界不同。
三、禪宗的修行原理禪宗的修行方法有多種方便,各家不同,但其主要原理則是斷意識心,並在當下返觀心源,悟入「空性」。
六祖的名言:「不思善不思惡,在此當下誰是你的本來面目?」,此中不思善不思惡即斷意識心之義,因為眾生意識心如瀑流、如猿猴,很少安靜停止,一般人時時刻刻心中所想皆不離世俗善惡之事,此不間斷的心念即「意識流」,也是生死輪迴的所依。
禪宗有些師父以棒喝打罵教導其弟子,主要就是要在剎那斷其妄想所生之意識流,在此當下,若此弟子業障已薄弱或過去生有好的根器,或此生參話頭多年,疑情已真正生起,則在此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就很有機會頓悟「空性」徹見心源。
因此,對一個禪宗的修行者,參話頭的功夫很重要。以下簡介參話頭的原理。
(一)參話頭禪宗修行方便法之中,筆者認為「參話頭」最有效。所謂「話頭」就是一句話的源頭,其實就是起此心念的源頭,此源頭當然就是「空性」,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如來藏」,參話頭的重點在「心源」,不是在此話的本身。此參話頭類似教門中的「觀心法門」,由於禪宗大師用一些善巧方便的「語句」來接引其弟子,故有參話頭之說。
在教門中,「觀心法門」就是觀心念的生起、消滅,最終要觀心念來自何處?但若沒有一些方便法接引,直接觀心念很容易落入意識心而不得成就。當然,若是大根器者,如迦葉尊者見釋尊捻花,當下即返見心源,何必要什麼參話頭!參話頭正式使用的是臨濟宗的大慧宗杲禪師,他主張參趙州和尚的「狗子有佛性也無」,主張參「無」字。其他如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到後來與淨土宗相合,就參「念佛者誰」,禪師們就是利用諸如此種簡短的句子讓修行者去參,由此生起「疑情」,機緣成熟即可徹見心源。
(二)起疑情與破三關起疑情是為了要解決參話頭的一種方便法,例如參「念佛者誰」,我們可以想念佛者為此肉身,嘴巴在念,但肉身無知為何會念?故應該不是它。那是否五蘊身(精神身)在念?那麼此五蘊身又是誰?誰要它念?如此一路下追,但逼到最後還是想不出到底是誰在念佛,這是開始的疑情,屬意識心的一些推理,其屬妄想層次。
諸如此種想法,行、住、坐、臥都不停止的想,直到有一天會發現這些想法都不會有結果,只有直心的問「誰!」,且心力要向內,好像要挖出內心的秘密一樣,此時舍妄想直心內照,這才是真的疑情。若在參「誰」之時夾雜很多意識心的推理妄想,甚至觀有光明等,此一切皆妄想,如此則疑情不可得。
若能直心參「誰」,不雜妄想,此時大概就是禪宗所說「三關」的初關,此稱「破本參」。此時觀力尚不足,必須加強修習內照的觀力,故要繼續不斷向內參「誰」,久之就可以直入心的更深層次,稱為「重關」。若不停止,繼續精進直心參「誰」,就會進入「牢關」的境界,「破牢關」就可剎那悟入十方圓明的「空性」。此時就類似《楞嚴經》中所說的到達「無所還地」。
四、禪宗的「三關」與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各階段的比較以筆者的觀點來看,這種參話頭、起疑情的修行方式,與教門的「內觀」方式,例如返聞自性、返觀自性等,兩者沒有什麼不同。禪宗參「誰」起疑情的深淺,就類同返聞自性時返聞的深度。
依筆者之所知,「破本參」大約在第六識與末那識的層次,在耳根圓通的修行上,約相當於「空覺極圓」到「空所空滅」的階段。「破重關」大約在第七識與第八識層次,在耳根圓通中相當於「空所空滅」與「生滅俱滅」的階段。而「破牢關」則相當於在「黑漆筒」與「空性」的層次,在耳根圓通中約在「寂滅現前」與「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的階段。在起疑情的過程中,修行人會有各種不同層次的業障現前,例如,在破本參之前,可能是第六識以下層次的業障會現前,而到重關或牢關
時才會有第八識層次的業障顯現,這種現象與教門的修行大同小異。禪宗的修行人是否每個人都要經歷「三關」?由資料看來,答案是否定的,有些禪師認為只有牢關,也有人說要過兩關,依筆者之見,根器好的人,參「誰」當下即入空性,當然直破牢關,不用經歷「三關」,根器較差之人,只有慢慢的過此「三關」。
這種情形在修習耳根圓通時也會碰到,內觀之力大的人或業障少的人,在返聞當下,就容易返入到較深的內心深處。我們可以用火車爬山坡來比喻,內觀之禪定能力就如同火車的「推力」,人自己的業障類似爬坡時的「坡度」,推力大、坡度小,則過山坡就容易,宗下的參話頭與教下的返聞自性亦如此。
五、禪密雙修的秘密密宗的修行者有修習「阿字觀」或「月輪觀」者,若長期觀阿(梵文)字或月輪,並能得到毗盧遮那如來的加持,則可見到發光發亮的阿字或觀見如滿月光輝的「月輪」,此境界是在第八識層次,在此境界時,若能生起微細快速的「誰」,則在機緣成熟下會很快由月輪直入空性光明之中,此是禪密雙修的要訣。可以說觀阿字或月輪類同起疑情,但有佛力加持為其優勢。
六、禪淨雙修的要點在禪宗起疑情參「誰」的同時,若能得阿彌陀佛佛力的加持,則內照之力必會大增,且在佛力加持下,也可以幫助修行者消除阻礙內照的各種業障,如此則參話頭成就的機會就大為增加,這種佛力與自力並進的方式就是禪淨雙修的要點所在,故很多修禪宗的人到後來都採用此種方式,永明延壽禪師是修此方法的大成就者。此方式在末法的今日,應該是很有用的修行方法。
七、悟有大悟與小悟的分別嗎?依筆者的了解,一般講「悟」就是開悟,開悟本身應沒有大小之分,但很多人宣稱有多次小悟的經驗,筆者認為此可能是重關與牢關之間的一些境界,屬意識心的知解,不是真正的開悟。很多人不明,也許誤以為是「小開悟」。但若以另一種觀點來看,「小悟」是悟空性,則大悟應是由空性起用的妙境界,但要能由空性起妙用,則非到八地以上菩薩不可得,此非一般人或禪師們所能到達的層次,故筆者不認為一般禪師或修行者有大悟的可能,故也不可能有大悟與小悟不同的經驗。所以筆者認為一般人所經驗的小悟應不是真悟。
八、開悟有一次或多次的不同嗎?依筆者的知見,開悟是悟到本具「空性」之義,就如同喝桌上那杯水,喝過的人自知其味,不論喝幾遍,其味不變,而未喝過之人則不知其味,故喝過之人與未喝過之人,其自心所知有所不同,但喝一次與喝多次沒有什麼差異。故開悟一次與多次之說沒有什麼意義。我們可以說一生有多次悟入空性或經常安住空性的體驗,但說一生有多次開悟似乎不太合理,就如同我們也許常喝這種水,但第一次即已知其味,此才是「開悟之義」。
九、結論禪宗是直指人心開悟見性的法門,是直接了脫生死之法,此與一般凡、外的禪定或觀想不相同;禪宗的參話頭法門與教門的觀心法門很類似,只是宗門有獨特的方便而已,在原理上,宗下與教下之法差異不大。禪宗所行的方法除了參話頭外,尚有參公案者,一般是參一個適合修行者根基的偈,然後行者努力去參照,直到破所參之公案或偈為止。禪密雙修在於觀由佛力加持之月輪或阿字,由此直入第八識是其方便。禪淨雙修在於得佛力的加持,以消悟空的障礙並助行者增加內觀參照之力,此是其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