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話解卷第三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見性無還  


第七章妙明真心見性無還

內容提要:

所緣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見性沒有本因。世間眾生無始以來,誤認見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遷,為物所轉。如果不為物轉,心能轉物,便同於如來

原文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白話解

阿難蒙佛悲心示誨,自感慚愧,悲痛流淚,兩手胸前交叉對佛說:

“我今聞佛圓妙法音,悟得妙明心性本來就圓滿常住。不過,我認為還是由於我以瞻仰之心緣佛音聲,才有所悟,未敢認為我已得這本自妙明的心地,願佛哀憫,再作詳細宣示,拔我疑根,令得圓滿,歸無上道。”

原文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

白話解

佛告訴阿難:“你還是用攀緣心聽法,聽到的法,又成了所緣的相,這樣得不到我所說法的真實義。譬如有人指著月亮給別人看,那個被告知要看月亮的人,盯著指月人的手指,以為指月人的手指是月亮。這個人豈止不識月亮,也不識手指;月在明處,指在暗處,此人把指認作月,豈止不識手指,亦復分不出明暗。為什麼呢?這人把手指當成了明月,什麼是明,什麼是暗,分不出來。

你也是這樣。如果把對我說法聲音的分別性認作你的心性,你的妙明本性,應當離了音聲的分別之後,還有分別性。

譬如客人寄宿旅店,只是暫時居住,不會在旅店常住。而旅店主人是不會離開旅店的。

你的心性也一樣,如果是你的真心,是無所去的。

原文

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

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1,云何為主。

【注】

1各有所還這分別性,即常人通過思維以判斷分別事物的功能,由此產生前六識,這前六識名為分別事識。各有所還的“還”,指還歸所生之處,即還於所緣的客塵。

白話解

為什麼離了聲音,沒有分別性?

有無分別性,不但對聲音如此,觀我的容貌,離色亦無分別性。乃至離一切能緣所緣,都無分別性。究竟非色非空。末伽黎等外道師無法明白這些奧妙,便提出虛妄的冥諦論調。

離了客塵,便都沒有什麼分別性了。心性各有所還時,怎能算是主人?”

原文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1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2,非是月影。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3。

【注】

1見精見精,即視覺功能,包括能見、所見,指能見之性緣所緣之境生起的分別性。

2第二個月因捏目成勞或眼患翳障,會見兩個月,這第二月非本來的真月,又不離真月。

3無所還地這裡說見性無還。見性,指無分別的本自妙明的真實見性,離一切色塵,離一切因緣,當然還不到任何處所。

白話解

阿難說:“如果我的心性是各有所還的,那么如來說本自妙明的心性應是無所還的了。怎么無所還?希望如來垂哀憫心,為我宣說。”

佛告訴阿難:“你見到我,你的見精明元。這見精,雖然不是妙明真心,但它像是第二個月,不是月影。

你用心聽著,我今為你開示,分別你的心性還於何處,為什麼見性無還。

原文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

分別之處,則復見緣1。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注】

1分別之處,則復見緣緣,包括能緣所緣,緣客塵生起的分別性,客塵便是所緣。

白話解

阿難,這大講堂,廳口朝東開,太陽從東邊升起,便見到光明。在黑月半夜,雲遮霧障之時,便見到黑暗。有了牆壁,便有堵塞,把裡邊與外邊隔絕了,開了門窗,便又見通透了。

有分別之處,便見所緣之景物。頑空之中,一切都空空如也。一片迷濛之中,遍處瀰漫著昏塵。雲消霧散之時,又見清明景象。。

原文

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1。云何本因?

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

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注】

1本所因處因,亦是緣,因緣中最根本的條件,稱為本因。

白話解

阿難,你看我舉出這種種變化之相,我把它們各各還於其本因。還於什麼本因?

阿難,上述種種變化,明還於太陽,因為沒有太陽就沒有光明,光明的本因在於太陽,所以明還太陽。

黑暗還於月黑之夜,堵塞還於牆壁,通透還於門窗,所緣還於分別,頑虛還於空,迷濛還於昏塵,清明還於雲消霧散。世間一切現象,都可還其本因。

原文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

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

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白話解

至於你對上述八種現象的見性,可以還到哪裡去?有什麼道理?

如果把見性還於明,那么,在黑月的夜晚,你將不能見到暗。

明和暗等等有分別性的事物,都有所還,而見性沒有分別性,所以無處可還。

有所還處的,都不是你的見性。那無處可還的,不是你的見性,還會是什麼呢?

可知你的心性,本來就是妙明清淨的,只因喪失了這本來妙明清淨的真心,才在生滅中輪迴,漂流沉溺。所以,如來說太可憐了。”

原文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

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1。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注]

1庵摩羅果梵文Amara的音譯,又譯阿摩勒果。是產於印度的一種通體透明的水果。

白話解

阿難說:“我今雖然懂得見性無還了,但是怎見得這就是我的真性?”

佛告訴阿難:“我問你,你離無漏清淨還差得很遠,只是依靠佛的神力,在初禪中得無障礙。

阿那律雖然失明,但他觀察世界卻似看掌上的庵摩羅果一樣清楚。諸菩薩能見百千界十方如來,能遍觀窮盡微塵數的清淨國土。而世間眾生,卻是目光短淺,不過分寸。

原文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1。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

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

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2,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注】

1四天王所住宮殿佛說阿難在禪定中未得無漏清淨,接下來說到四天王所居之處,說的是禪話。小乘法把在欲界修行比喻為登須彌山,欲界天的第一層天就是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四天王分管東南西北,為佛教的護法神。名號分別是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實即是象徵持身清淨、善法增長、善見、多聞的代表。這裡說的“四天王所居之處”,指在禪定中可能見到的世界以及我們所見到的世界。

2七金山須彌山頂是欲界第二層天,名忉利天,在四王天與忉利天之間,是七金山,遍山奇珍異寶。過得七金山,才能登忉利天。山中七寶,諸經所說大同小異。《般若經》說七寶是金、銀、琉璃、硨磲(產於天竺的玉石)、瑪瑙、琥珀、珊瑚。

白話解

阿難,我同你試觀四天王所居住的宮殿,水上、地下、空中,種種形象,雖然有昏暗或明亮的分別,但這些都是塵緣分別影事在你心中留下的障礙。

你應對此分清誰是主,誰是客。我現在帶你進行揀擇,哪個是自己心體,哪些是客觀物像。

阿難,放眼看去,日宮、月宮,都是物,不是你的見性。到七金山,此山遍地寶光,也是物,不是你的見性。繼續觀察,空中雲騰鳥飛,風動塵揚,地上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這些都是物,不是你的見性。

阿難,遠近物象之性,雖有千差萬別;以你妙明的見精觀察,可見到各各相貌不同。而你的見性,卻始終都是同一個見性,這個妙明的見精,即是你的見性。

原文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白話解

如果見性是所見之物,那么,你應能見到我的的見性。如果你能像見物那樣見到我的見性,當我“不見”時,為何你不能見到我“不見”之處?

如果你能見到我“不見”之處,自然不是我那個所“不見”之相。

原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余。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1。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廡。

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注】

1娑婆國梵文Saba,音譯娑婆,亦譯娑婆訶。娑婆國,指我們生活的這個要忍受諸多煩惱的世界。

白話解

阿難對佛說:“世尊!如果這見性確實是我的真性,我與如來觀察四天王寶殿,觀日月宮,遍娑婆國,都周遍圓明。可是,當回到精舍裡面,是僧眾靜心修行的處所。在靜室和廳堂里,只能見到屋檐棟樑。

世尊!這見性的本體,本來周遍一世界,而今在這廳堂中,這見性只能充滿一室,是這見性之體縮小了呢還是被牆壁隔斷了呢?我不知真實義所在,願世尊以大慈悲心,為我敷演。”

原文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白話解

佛告訴阿難:“無論大小內外,你所見的一切世間所造之業,都緣客塵而生,見性本身不會張大或縮小。

譬如一隻方形的容器,可見到其中有一個方形的空間。我問你,空間是否一定是方的?如果說它一定是方的,則在圓形容器中的空間不應是圓的。如果說不一定,在方形容器中應當沒有方的空間。你說不知真實義所在,這就是真實義。還問什麼真實義所在

原文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

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

是義不然。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1,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注】

1則同如來如同本來面目,便是如來。用無分別智觀察事物,便有可能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能達到這種境界,便說是同於如來,可稱為如來佛。

白話解

阿難,容器有方圓,虛空無方圓,只有方的容器才見方的空間。不應問方的虛空在哪裡。

你問,入到室內,見性是否縮小了。你想想,你仰觀太陽,見性是否從你身邊擴張到太陽那裡去了?

你說牆壁把見性阻斷了,如果把牆壁鑿穿一個洞,是不是又把見性接續上了?

說見性大小,說見性斷了,都不對。世間眾生無始以來,誤認自己的見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遷,為物所轉,便有見性張大縮小之說。

如果不為物轉,心能轉物,便同於如來。身心圓明,安坐不動道場。於一毛端能遍包含十方國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