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叢林裡面都有法堂,法堂就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像我們到台灣的正覺精舍,它大雄寶殿還有另外一個法堂,果清律師對來訪的信眾,都在法堂升座說法。那麼以前在禪宗的禪室裡面,都還掛一個牌,叫普說牌。《天如惟則禪師語錄•卷九》,這裡面有記錄一篇天如惟則禪師的開示。他是在他的老師中峰和尚的忌日,中峰和尚的忌日是八月十四日,有一位泉南菩薩戒弟子蔡普明設齋。我們知道老法師也有開示過,就像佛陀一樣,他接受弟子的供養以後,要為弟子說法。《楞嚴經》就是佛陀接受供養以後,再開楞嚴會上,當機者當然就是阿難尊者。
這個地方也是一樣,泉南菩薩戒弟子蔡普明,他設齋供養。他就倡率四眾,啟請天如惟則禪師普說。當時啟請,這個「卷九」裡面有記錄這一段就是說,中峰和尚已經涅槃快三十年了,「如今涅槃已來又將三十年矣」,他們有蓋一個佛寺紀念他老師,叫師子林。他說,我們這個師子林,年年此日都為設高座,就是每年在師父中峰禪師和尚的忌日,我們每年紀念他都會講經說法。所以師父說,以前叢林裡面,和尚都會講經說法,你從這個地方就可以得到一個見證,老和尚講的沒有錯。
你看他們每年紀念他的老師中峰和尚的忌日,當天都是講經說法,就是「為設高座」,「張其遺像」就是把中峰禪師的遺像把它掛起來。「會諸人瞻禮一番」,讓所有這些弟子能夠瞻禮中峰和尚,「亦無他意」,可是好像也沒有什麼其他的意思。「蓋欲諸人舊曾見他底再見如故」,就是說以前跟過中峰禪師的,現在再見一次他們以前的師父,希望他們「重發道心」。「今之新見新聞底亦使同發道心」,以前沒有跟過中峰和尚的,今天新看到的、新聽到的學人,也能夠同發道心。
你見中峰和尚,紀念他的忌日是要幹什麼呢?這個地方他就講了,天如惟則他就說了,「了卻生死事」,你要怎麼樣?「煩惱無盡誓願斷」,你要了這個生死大事。否則你每年紀念你師父有什麼意思呢?師父還是師父啊,師父成佛去了,那你還是輪迴去了。所以就是《法華經》裡面講,佛陀說了,我以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你明心見性就是了卻生死事,你沒有明心見性,你就沒有辦法了卻這個生死輪迴。所以生死是大事,一般我們稱它叫生死事大。那我們淨土的人,就說我們一定要帶業往生,才是了卻生死事。你如果沒有帶業往生,老法師說,你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來生他世有機會,再遇到淨土法門。
所以天如惟則禪師說,「汝若不會此意」,如果你不了解這樣的一個意思,不能夠去體會,「不發道心」,你不願意發菩提心,不發道心就是你不願意發深信切願,是你「蹉過善知識」,他說,你就「蹉過善知識」了。「是你不知生死事大」,你就是不知道生死這件大事,「道你不知,已是屈你」。就是從這一段經文,這裡面五百三十頁最後一行,『道你不肯修行,也是屈你』,就從這個《天如惟則禪師語錄•卷九》裡面這個地方出來的,「道你不知,已是屈你」。
「生死事那箇不知有,生決定有死,死後決定隨業受報。」這一句話是很重要的,我們講說,一出生就決定死了,「生決定有死」,死後去哪裡才是重要,「死後決定隨業受報,何況眼前常見他人死了燒了。」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一六八集)黃柏霖警官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