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背塵合覺,再把它說得具體一點。在塵勞之中最厲害就是貪、瞋、痴三毒。貪是貪戀、貪求、貪愛,貪名好利、好色貪杯等等都是貪心;瞋是瞋恨、憤恨,發脾氣、暴燥如雷、笑面虎、笑裡藏刀都是瞋心;痴是愚痴,不懂得道理,不明是非,無有智慧,不信正道,這是痴心。稱為三毒。再加上一個字就是「慢」,我慢,老覺得自己高明,比別人強,別人的作品都不如我的,老子天下第一。再加上一個字就是五毒。第五個字有不同的說法,一個是「疑惑」的「疑」,一個是「妒嫉」的「嫉」。妒嫉別人,逞能好勝,這是修羅的特性。另一個是疑,初果斷見惑裡面就有貪瞋痴慢疑。多疑是很大的毛病。因為有了疑,就不可能真信了。所以嫉或疑都是毒。但不管是貪瞋痴慢疑還是貪瞋痴慢嫉,其中以貪瞋痴是最嚴重的,所以要「息滅貪瞋痴」。我們要背塵,首先是降伏自己的貪心、瞋恨心、愚痴心。但它是多生的習慣,你一起心動念,不知不覺就在貪瞋痴里。那就要有一定的辦法,就是要「勤修戒定慧」。貪瞋痴是從六樣里挑出的三樣,那六樣都是毒;戒定慧也是從六樣里挑出的三樣,這六樣是六度。六度總括萬行,菩薩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挑出三個主要的就是持戒、禪定、般若,就是戒定慧。布施、精進、忍辱也就包含在裡面了。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首楞嚴經》曰:「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戒是攝心,最淺近地說,就是壞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講到徹底覺悟的時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離開好壞,就任運了,所做的沒有不是好事。像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個總的精神就是止惡生善,這是最基本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條。你總要做好事,不要做壞事,不要去傷害別人,不要去影響別人。現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築在別人的痛苦的上頭,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這種情況很多很多。這都不好嘛!具體說呢,作為佛教徒,應該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他宗教道門,皈依後這才是真進了佛門。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示決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給我傳的教法,我也皈依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眾。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為佛教徒。再進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殺盜淫妄酒。這個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能守住哪一條就受哪一條,受哪一條都可以。比方說,酒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條「不喝酒」。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條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條、受兩條、受三條、受四條都可以,受了五條就具足了五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難了。但是受了之後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寶塔第一層,你要蓋個寶塔,最底下這一層絕對不可缺。你不受戒不要緊,暫時你可以用戒來要求自己。總之自己對自己有個要求吧。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寶塔第一層,沒有戒怎麼樣呢?就像一個東西是漏的。牛奶是好哇,你把牛奶倒在一個破瓶子裡,全給你漏光了。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對自己一點約束都沒有,屬於漏器。現在大家沒有因緣受戒,可以按這個來要求自己,減少殺盜淫妄酒這些事情。不殺生,首先是不殺人,也不要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東西。不偷盜,偷竊搶奪、貪污受賄、占公眾的便宜、私吞別人財物等等,都犯盜戒。在家人不邪淫,夫婦之間是不犯戒律。(《心聲錄》,黃念祖著,中國書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