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雖然已經進入了涅槃,斷除了一切煩惱,但是肉身還沒有離開世界,肉身具四蘊,屬於苦諦,這叫有餘涅槃。當阿羅漢離開這個世界,進入大寂滅的狀態時,五蘊悉皆息滅,這叫無餘涅槃,這是究竟的涅槃。
有餘、無餘主要是以有無色身決定的。小乘認為,如果是有餘涅槃,即使是阿羅漢,也會有業感,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
有一個叫古穹的阿羅漢因為只能喝濁水,最後乾渴而死,很悲慘。他已經是阿羅漢了,為什麼還有業果,還要感受痛苦呢?小乘認為這是有餘涅槃,因為還有肉身。留有肉身是屬於苦諦,所以肯定要感受痛苦。
恰噶阿羅漢在亂世中被砍頭而死,神通第一的目犍連,被外道擊打而死,這些都屬於有餘涅槃。
甚至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也一樣,琉璃王發兵攻打釋迦族的那天,佛陀頭疼欲裂,而且,佛也經常受到提婆達多的傷害,釋迦牟尼佛也是有餘涅槃,他的肉身屬於苦諦,所以會受業感。
但他們離開這個世界後,就進入了無餘涅槃,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蘊全部息滅,進入大寂滅的狀態,此時不會感受任何痛苦,也不會有業感。但是大乘不承許這種觀點,大乘認為阿羅漢之所以會感受這些果報,是因為他們的涅槃、解脫不究竟。佛陀是為了調伏眾生,給眾生示現因果不虛等,並非真正受此痛苦。
大乘也有有餘和無餘涅槃,解脫、究竟的果位有兩個——法身和色身。法身為無餘涅槃,色身為有餘涅槃,以有形象和無形象來決定有餘和無餘涅槃。
摘自----《俱舍論》講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