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男子、善女人、聞、讚嘆、供養:
【佛告普廣菩薩。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嘆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這一段經文,一般人看起來都非常難相信,很不容易接受,為什麼?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這麼便宜的事情。一個人聽到地藏菩薩名號,或合掌、讚嘆、作禮、戀慕,這平常的現象,就能超越三十劫罪報,好像未免說得太過分,哪有這麼大的利益!其實這一段文字裡面,關鍵的字眼在「善」字,這不是說得很清楚?『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一個普通男子、女人,你聽名、合掌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往往讀經粗心大意,就疏忽掉了。這個善的標準,是大乘經善的標準,我們就依《觀無量壽佛經》上來說,以這個標準來講,「淨業三福」統統做到才叫「善」。你只能夠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是人天善。這個經是大乘經,你還達不到這個標準。如果再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也是二乘善,聲聞、緣覺的善,跟這個還差一等。這個善一定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換句話說,十一句都做到,這個人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合掌、讚嘆,超越三十劫罪,還有什麼話說?自己有這個根底,再加上佛菩薩威神的加持,我們就信得過了。所以此地的善不是凡夫小善,這是關鍵的字眼。許多人讀經、聽經,聽了之後有疑惑不相信,都沒有注重這個字,這是一段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字眼。
...『合掌』是恭敬,『讚嘆』是弘揚,『作禮。戀慕』是修行,效法地藏菩薩,跟地藏菩薩學習,這樣才得地藏菩薩不思議威神的加持,他才能滅罪,『超越三十劫罪』就是滅罪。我們明白這個意思就不會懷疑,就知道佛所講的是事實,決定不是妄語,決定沒有誇張,所說的完全是事實。在這個地方,如何要把我們自己提升到善的標準,這一點很重要。佛在《觀經》上說得好,三福十一句它在結論上講,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說得多明白、多清楚。三世是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諸佛從哪一個基礎上修行證果的?就是三福。所以三福是經典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小乘善前面兩條七句做到,是小乘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大乘經上講善的標準,一定要十一句統統做到。我們雖然做得不圓滿、不究竟,但是一定要做。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九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19
【若有女人。厭女人身。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畫像。及土石膠漆銅鐵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華。香。飲食。衣服。繒彩。幢幡。錢寶物等供養。】
【是善女人。盡此一報女身。百千萬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況復受。】
這個地方『若有女人,厭女人身』,在後面這一段裡頭,『是善女人』,由此可知,前面這個女人是「善女人」,它省略一個字。這個字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看後文就曉得這個地方,這女人是善女人。善女人一定是奉行《觀經》上講的三福,這是必須要記住的。這個經是大乘經,三福十一句裡面所說的都要能夠做到,做到什麼樣的程度那是另當別論。只要你能夠做到一分、兩分也稱善女人,不做不行,一定要做到。她有這個基礎,然後再依照這個方法理論來修學,就能夠得果報。『盡心』,在修法裡頭這一個字是關鍵,一定要盡心。盡心就是用最誠敬的心、最真實的心來修供養,供養地藏菩薩的形像。這個「形像」是畫的形像也可以、塑的形像也可以,金銀銅鐵鑄的形像都可以。此地說只要是供養地藏菩薩的形像,下面經文都是這個意思。供養是『日日不退』,可見得發的是長遠心。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十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20
【複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嘆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這是第五段,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有求必應,有願必成。...
世間人有求,這個願實現,絕大多數還是他命中所有。他求財,他命里確實有財,時節因緣成熟他發財了。命裡面有地位,到時候因緣成熟,他也得到了高官,可見得都是命里有的。這個地方所講的希求,是你命裡頭沒有的,命里沒有你求到,那才叫有求必應。命里有的不算,是命里沒有的。沒有,要求得是很難,不容易。這是諸佛菩薩威神的加持,實在講加持還是屬於增上緣,真正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自己依照佛的教誨,認真努力的修學,現前修現前就得感應。這不是宿世,宿世你命里沒有,現前造的。這裡頭的因果關係,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會懷疑,也不會去怪菩薩為什麼保佑他,不保佑我?他照做,我沒有照做,明白這個道理就行,真的是有求必應。
前面說能求的人,所求的事,經上講得很清楚,特別說『若未來世』,這一段每一節裡面都是講未來世,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包括在未來世裡面。求願這個人的條件,一定是『善男子、善女人』,「善」是關鍵的字樣;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依照這個方法求,未必得感應,所以這個字是關鍵的字樣。我過去講《地藏經》,有聽眾曾經問過我,為什麼他依照這個經典修學,也很懇切、也很誠心,所求得不到?所以他懷疑經上講的不見得可靠,來問我。我就點這個字,我說:這個「善」字你有沒有做到?他一想明白了。因為這個經是大乘經,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求的是小願,你有小善就行。你要是大願的話,那你一定要大善。善的標準在三福,你想求人天的勝事,殊勝的果報,人天當中殊勝的果報,你人天善要去做。「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沒有?如果你果然做到,你是世間的善男子、善女人,求世間殊勝的福報你能求得到。你求出世間殊勝果報,未必能求到,為什麼?那個善還要加強。
所以你希求二乘果報,那你一定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三句話聽起來好像不難懂,其實不容易,很不好懂。什麼叫三皈?現在很多人把這個看輕,看得太簡單、太容易了。找個法師,佛像面前,念幾句偈,就以為是皈依,哪有那麼便宜事情?「皈」是真正回頭,「依」是真實的依靠。「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頭,真正依自性覺;「皈依法」是從邪知邪見,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頭,依正知正見;「皈依僧」是從一切染污回頭,依清淨心,這談何容易?這是出世間的善法;三福第一條是世間善法,第二條是出世間善法。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受的三皈眾戒,古人講得沒錯「有名無實」,自己一定要清楚。現在出家人受比丘戒以比丘自居,蕅益大師說,這是妄語。你沒有得比丘戒,自己以為是比丘,這個過失很重。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比丘戒最低限度要五個比丘傳戒,當然最好是能夠十個人,十個人找不到,五個人;五個真正比丘才能傳比丘戒。南宋之後中國沒有比丘,可是戒還是照傳,我們自己心裡一定要清楚,這是名字傳授,沒有實質。為什麼要這個形式?我們讀誦戒經,避免別人毀謗,戒經上說沒有受過戒的人不可以看,我們受形式戒去讀戒經。…
底下教給我們求的方法:
『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嘆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這段話實在就是《行願品》裡面「如教修行供養」,法供養裡面第一句。你只要真正能做到如教修行供養,你所求的願沒有不滿,你都能夠得到。所以這一句它的意思一定要了解的很清楚、很透徹,『歸依供養』這四個字是最重要的。「歸」是回頭,從我們一切錯誤、一切過失真正回頭,回頭就是懺悔。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他告訴我,他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當你有求的時候不應,沒有感應,這是什麼原因?是你自己有業障,只要你把業障懺除,感應就現前。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怎樣懺除?他給我說了四個字「後不再造」,我明白了。真正善知識不講假話,也不拐彎抹角說一大堆,簡單扼要。我們佛門懺悔很多儀規,不需要。你知道你錯了,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叫真懺悔。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教導我跟一般法師大德不一樣,使我們聽了之後感到合情、合理、合法,不能不佩服。
所以我才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犯過失,那就是覺悟;那個「知」就是覺,你覺悟了。能把過失改過來,這是修行,這是懺悔。所以佛家講修行,「懺悔」兩個字統統包括了,就是不再犯同樣的過失。儒家講的「不二過」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過失只可以有一次,不能有第二次,第一次是你無知,第二次曉得覺悟了,不可以再犯第二次,這是回頭,真回頭。回頭之後,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為,處事待人接物依什麼?依《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教誨,這叫「皈依」,你皈依地藏菩薩。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這個經裡面的教訓,那你不是皈依,你沒有依靠。沒有依靠地藏菩薩教誨去做。你那種皈依是假的,有名無實。有名無實的皈依,給諸位說不但沒有利益還有過失。你沒有皈依的時候你犯罪,結罪的時候只有一重罪;皈依之後,明知故犯,你兩重罪。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相信中等根性的人,都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善人,真正皈依。
『瞻禮』是功課,我們今天講的早晚功課,也就是說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早晚功課你要瞻仰地藏菩薩的形像,禮拜地藏菩薩的形像。禮拜是恭敬,表達自己誠敬之心,依教奉行。我們依哪一個經論來修行?全部的經論我們沒有能力熟讀,一定要把經論裡頭重要的東西摘錄下來,要記住,天天要讀。當然你有時間,每天把《地藏菩薩本願經》念一遍很好,實在講念一遍不行,為什麼?記不住。還是把裡面重要的一條一條摘錄下來,像我們編的《淨宗修學守則》,我們從《無量壽經》摘錄了六十條,好記。這六十條,條條都要做到。我們又從《寶積經》裡面,《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頭也摘錄了六十條。這部經是世尊專說末法,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出家人常常犯的毛病,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做錯,以為做得很對。佛這麼一說,我們才恍然大悟,天天在造罪業,還以為自己修得不錯;將來落到三途,還不知道怎麼墮落的,你說多可憐、多可怕。所以這部經典很重要!
世尊對末法出家人開示,指責我們一些毛病應當如何修改,不只這部經。可是我們節錄這幾條,先要把大毛病改正過來,然後再改小毛病。大毛病改不過來,小毛病都改過來不容易,收不到效果。所以真正要依《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經典裡面的教訓也要節錄出幾十條,擺在自己面前,天天要照做,這叫供養,「如教修行供養」,這是你自修。不但你自己要依教奉行,你還要教化眾生,它是大乘法。大乘菩薩之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後面還有「勸進行者」,所以單單自己做還不行,還要勸化別人。
『讚嘆地藏菩薩形像』,這個「形像」,給諸位說就不是雕塑彩畫的形像,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形像?是地藏菩薩示現在人間的形像。他用什麼心處事待人接物,他用什麼樣的態度接觸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叫形像。此地稱讚,講解地藏菩薩的功德,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專門「讚嘆地藏菩薩形像」。所以大家不要誤會,造一個地藏菩薩像這就是讚嘆,你全搞錯了。此地的讚嘆,一個是要為人演說,還得要為人做好榜樣,你修地藏法門,你像不像地藏菩薩?你的形像是不是地藏菩薩的形像?這叫真讚嘆。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四十七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47
【複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
...諸佛剎土都有六道眾生,有的沒有六道眾生的,但是不多。像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眾生,大多數諸佛國土都有六道眾生,很苦,迷得很深。『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關鍵的字樣在「聞」,此地的聞是菩薩三慧裡面的「聞慧」,你就曉得不是隨便聽到,我們世間一般人在這裡錯會了意思。這是大乘經,一切都要用大乘菩薩的標準來衡量。菩薩「三慧」是建立在聲聞「三學」的基礎上。現在有許多人說念《地藏經》,也依照《地藏經》裡面所講的去修行,但是得不到果報,於是謗佛、謗法,說《地藏經》不靈。他沒有想到,他自己錯解如來真實義,不是經不靈。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沒有達到「善」的標準?沒有人想到。善的標準是什麼?「三福」,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世間善人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了沒有?你做到了,你是世間善人。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礎上,你連這個標準都做不到,你學佛是佛門外面的學佛,沒入門,怎麼修都是門外漢。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有這個基礎之後,這才能入佛門,入佛門標準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做到了沒有?三皈,大家今天做的是形式,沒有實質內容,怎麼會有感應?戒經裡頭明明白白跟我們講,你真正受持三皈,你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你今天三皈受了,一個護法神都沒有。你受五戒,每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法神保護你,五戒具足就有二十五位護法神日夜衛護。你今天一個護戒神也沒有,一個護法神也沒有,你三皈五戒白受了。今天的佛教我們要清楚,大家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了不起的大事業!世間任何事業不能跟這個相比,所以佛法在「行」,不在「說」,說得再多,都沒有用處,一定要做到。具足第二福,聞慧才有基礎。這是初級的佛法,修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這個地方「得聞」,菩薩聞地藏菩薩名,一聞名就相應,與什麼相應?與全經相應。地藏菩薩是這一部經的名字,聽到這個名字,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同時都能現前,你才能悟入這個境界。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四十五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45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嘆。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佛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話,佛沒有妄語。有很多人讀到這個經,以為造一點罪業沒有關係,我們供養地藏菩薩,將來還有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永遠不墮惡道。望文生義,然後又墮到惡道去就毀謗: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話靠不住,是假的,欺騙我們。謗佛、謗法、謗僧,又墮阿鼻地獄,他不知道佛在這裡的意思。
『聞是菩薩名字』,這個「聞」裡面就有「思」、「修」,菩薩的三慧。你聽到地藏菩薩的名字,地藏菩薩名字的意思是什麼?你要真正懂得才叫「聞名」,名號裡面的意思完全不懂得,沒有聞。真正懂得,聽到這個名號,自己心地寶藏就相應了,這叫聞名。「稱讚」是什麼意思?稱讚就是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稱讚。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稱讚,勉勵自己、大眾向地藏菩薩學習,這是稱讚。下面瞻禮、稱名、供養那是真正修行。『瞻禮』,瞻仰禮敬,表現在哪裡?表現在對父母、對師長。地藏菩薩的精神是「孝親尊師」,然後把孝親尊師這一種心行擴大,孝敬一切眾生,這是地藏本願,這是把瞻禮才做到圓滿。對於任何一個眾生有輕慢心,不是修地藏行。看到瞻禮以為就是供一張地藏菩薩像,每一天給他磕幾個響頭,哪有那麼簡單!那是完全錯解如來真實義,佛說得沒錯,是你錯解了。
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多次的勸勉我們要深解義趣,你解得愈深,明了得愈透徹,做得才圓滿。只在文字表面上,那就完全錯了。古德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話錯解、錯會了。今天錯會的人有多少!你要問他為什麼錯會?他沒有做到,只有做到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入微,才能往深處體會,你不做怎麼行?你能做到一分,你就體會一分;體會一分,你又能做到一分,解跟行相輔相成,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樣輾轉深入才能入到深廣。
...「供養」,諸位一定要知道,供養裡頭最重要是「依教修行供養」。普賢行願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法供養在《行願品》裡面舉了七大類,第一條就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不能夠如教修行,那個供養是假的。不是說供養一點香花、水果,這就是我天天在供養佛,錯了。我們看真正修行的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佛堂里什麼都沒有,香花、水果都沒有,他到哪裡去辦?我們看到人家佛堂里供具只有一杯水,點一盞油燈,其他什麼都沒有,人家是真供養,是依教修行供養。
...自己行菩薩道,菩薩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就叫做行菩薩道。勸化一切眾生,這樣的福德才是『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你想想看,他為什麼不墮惡道?不造惡業,修地藏菩薩行的人怎麼會造惡業!過去生中所造惡業的種子雖然在,這一生當中惡緣都斷掉。他學菩薩,念菩薩,是菩薩心、是菩薩行、是菩薩的言語,這十法界裡面,其他六道的緣都斷掉,他怎麼會墮惡道!這是當然之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六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06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這一尊佛的名號叫『波頭摩勝如來』,「波頭摩」是梵語,意思是紅色的蓮花。...假如說有男子女人,聽到這個名號,歷於耳根就能得這樣殊勝的果報,修因得果,我們能相信嗎?所以關鍵還是著重在「聞」,『聞是佛名,歷於耳根』,這八個字重要。「聞」不是我們聽到人家念佛,我們聽到了,哪有這樣殊勝的利益!這一種聞名通常只可以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那個功德的確也非常殊勝。但是要得一千次往返六欲天中受福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一個成佛的種子,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這個意思。
如果這個「聞」是三慧當中的聞,那這個果報就會現前,聞名解義,不是不解義。紅色蓮花,他能夠解這個義,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他從這個地方醒悟過來,自己生活在紅塵裡面、六道之中,特別是欲界,能夠不染五欲六塵,這個功德就大了。如果能把五欲六塵都放下了,那他的果報不只欲界天,他就證果了,對於世間欲塵他淡了、輕了,不像過去那樣的分別執著,所以他能從人道超生到天道,道理在這個地方。「歷於耳根」就是他記在心上,聽到這個名號,他心裏面有所領悟。
...聞法著重在悟入,如果不能悟入,這個利益你就得不到了,悟入真能夠得利益。所以稱念佛名,對於佛名的意義不可以不知道,特別是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可思議?哪些不可思議?你要能清楚、明了,能說得出來,然後你才真正能有感受,契入這個境界。
...志心是一心稱念,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縱然斷不盡,一定也很淡薄了,這時候才能夠志心稱念。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三十三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33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嘆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這一段是略說修法,也就是怎樣修福。這一段文不長只有兩行,裡面有幾個關鍵的字,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第一個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最低的標準「好善好德」,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這樣的人見到地藏菩薩形像,供養菩薩形像決定不是迷信。為什麼供養形像?見到形像就提醒我們菩薩的教誨,是這個意思。如果不聞名、不見像,菩薩的教誨很容易忘掉。所以名跟像最重要的意思,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懂得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你的福報就大了。下面『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這個意思前面都詳細說過,表自己的敬意,總表自己發心發願依教奉行。所以供養不在這些形式,形式是表法的,供養必須要曉得依教修行供養,這是世尊對我們的期望。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物質的供養總比不上法供養,無量無邊的布施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裡面給我們說了七條,第一條就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依照經典教誨去做,這就是真正的供養。
所以事上的供養是表法,「香」表信、表戒定,「華」表因,「飲食」表續佛慧命,「衣服」表忍辱,「珍寶」表福利,它用來表法,這決定不是迷信。『讚嘆』,是把這個法門經典為人演說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讚嘆。言教,用言語來宣傳,這是讚嘆;『禮瞻』是身教,做出來給別人看,這個樣子你才真正叫修福。下面才得『二十八種利益』,因果決定是相應。可是有很多人讀了這個經,去請一尊地藏菩薩形像供在家裡,天天燒香、供花,早晚供飲食,得不到果報,後面二十八種利益一種都沒得到。然後再罵佛這個經不靈、不可靠。他為什麼不能感得果報?意思完全錯會了,只著重這些形式,意裡面依舊是貪、瞋痴、慢,這怎麼能感得果報?這段文字,字字句句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修因才感果。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五十一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51
地藏是表什麼?地藏表孝親尊師,落實在孝道的基礎上,落實在師道上,你就是真的盡心供養地藏菩薩。所以諸位要曉得,只有這些形式,香、花、飲食、衣服這些供養,不了解自己意思,自己裡面還是貪瞋痴慢,還是是非人我,那這個供養是迷信,哪裡有功德可言?所以從事相上供養達到我們盡心供養,這個事是表心的,這是真供養。普賢行願裡面講「法供養」,法供養講了七句,法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養」,換句話說,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都做到了。佛教我們做我們就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決定不做。經典好比是劇本,我們四眾弟子好比是演員,一定要依照這個劇本來表演,覺悟六道迷惑的眾生。我們表演目的是幫助他們覺悟,所以要演得很逼真,把劇本完完全全的表演出來。換句話說,一切經典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思想,就是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行為,這叫「盡心供養」。你能做到了,說老實話你就成了佛,《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完全做到了,你就是地藏菩薩,《無量壽經》你統統做到了,你就是無量壽佛。不做不行,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才叫『供養地藏力故,及功德力』,「功德力」是你的善心愿心永遠不斷,這才能夠成就圓滿殊勝的果德。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十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20
二、讀(經)、轉讀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
...【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這個果報太殊勝了,所以有許多人看到經上這樣說,他懷疑。說經上講得太誇張,與事實真相不符合。這個說法實在說是有過失,他沒有了解佛經所說的義趣。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重要,你把佛的意思錯解了,這是大乘經,這不是小乘經。大乘經是菩薩修的,凡夫可不可以修菩薩行?可以。《華嚴經》是最殊勝的,裡面當機就說到大心凡夫,凡夫可以修學,凡夫可以學菩薩法,可以學如來果地上的法門,這個佛法才是圓融無礙。但是你一定要發大心,大心就是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這就是大心,大心就能修學大乘菩薩法。由此可知,此地所講的『讀是經一遍』,「讀」決定不是說,我們看著本子把經念一遍,那這個果報決定達不到。要怎麼讀法?讀了要能解其義,解了要能依教奉行。你看每一部經到最後「信受奉行」,這四個字做不到,你一天讀一百遍也沒用處,念佛古德諷刺人,說「喊破喉嚨也枉然」,讀經也一樣,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讀經要依教奉行,念佛也要依教奉行。聽到這一句佛號,看到這一尊佛像,就要想起佛在經典裡頭的教誨,是藉這個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要把這些教訓在生活裡面去兌現。不但自己要這樣做,還要勸導別人一起來做,這叫「讀經」。意思就是說,一個月當中你去念十遍,你不會忘記。
此地「讀是經一遍」,一定要懂這個意思。果然讀能明其理、能行其道,經典末後真正「信受奉行」,這才真正叫讀經。你真去做,真做到,就有這個效果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十四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24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
【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
【或游險道。或多魘寐。共鬼神遊。】
【日月歲深。轉復尪瘵。眠中叫苦。慘淒不樂者。】【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捨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辯是事。】
【但當對諸佛菩薩像前。高聲轉讀此經一遍。】
這是教給我們方法,《科注》裡面講「修福脫罪」。這是說讀經,讀經能有效嗎?我們遇到這事情,他的家親眷屬在佛菩薩面前,高聲把這個經讀一遍看看有沒有效?結果是沒效。別說讀一遍,讀十遍、讀一百遍、讀一千遍都沒有效。關鍵在哪裡?關鍵在讀經怎麼個讀法,真誠恭敬心去讀,讀經裡頭打妄想不行,那就沒效。上一次我跟你們講戚繼光的故事,不就很明顯。讀《金剛經》,《金剛經》很短,只有五千多字,讀經裡面稍稍有一點夾雜就沒效。這麼長的經,讀一部下來,當中打一個妄念就沒效。所以經本展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遍讀下來,沒有一個妄念就有效。世間人畫符,在中國很盛行,符畫起來符真靈。念咒,咒也很靈。它靈在哪裡?靈在誠。真誠心畫那個符,畫符的人懂得,他一筆點下去,一道符畫下來一念不生,決定沒有一個念頭,這個符就靈。平常要練習,畫得很熟,到畫的時候不能有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這符就不靈。念咒也如是,大悲咒念的時候能治一切病,為什麼?念咒的時候一念不生。讀經也如此,這部經讀下來沒有一個妄念,經念得就靈、就管用。一面念經、一面打妄想,那怎麼行?那就不靈,關鍵在這地方。
你要問為什麼別人給他讀這部經,他就得利益?你想想前面婆羅門女、光目女的事情,你就明白了。他所得的好處是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讀經人自己得的。如果不因為他生病,你就不會去讀經,不會這麼專心去讀,道理在此地。因為他生病的因緣,成就你讀經的功德,他享受一分,你要讀兩遍,他就享受兩分。所以遇到孝順的兒女,孝順的家親眷屬,能夠依這個方法來修行,得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這是最殊勝的功德利益,下面講的是其次。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有幾次這樣專心去讀經,希有難逢,這樣的讀經是自性光明的顯露。譬如我們在無明黑暗當中,時間太久太久了,念這一遍經像一個閃電閃一次光,百千年當中難得閃一次光,這次居然閃一次光。這一次的光明就很希有,有這一次,他就會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會有第三次。
就如我們現前這個念佛堂一樣,大家到這地方來念一天佛,或者是念一個小時、念兩個小時,你感受念佛堂的氣氛不一樣,你在這裡頭容易攝心。你一生當中難得遇到一、兩次,你親身的感受,親身的體驗。我們平常要給你講,很難說得出來,你很不容易體會到。你到這裡來親自念個幾天,明白了,感受到了,這是真實的利益。你感受到這裡,你就常常想到念佛,就把你念佛的心帶動,把念佛的興趣帶起來。所以這個念佛堂功德就大了,道理就在此地,說穿了都是一個道理。念佛一定要用真誠心去念,我們常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定把你的清淨心念出來;清淨心是真心,妄念息掉,真心現前,功德在這個地方。佛在經上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你念這一部經,這部經念下來總得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這段時間當中你制心一處,所以能夠產生這麼大的效果,這是第一功德。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十二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22
三、一念、志心、至心、歸依: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這段話最重要就是『一念恭敬』,我們著重「一念」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很不容易做到。一般人念頭雜、念頭亂,所以感應的力量就很微弱。如果是一念,一念是專心、專一,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淨念相繼」,一念是淨念,沒有疑惑、沒有夾雜,所謂「一念恭敬」就是至心恭敬,真心的恭敬。在『佛法中』,「佛法」此地是廣義的,不是狹義。有很多人沒有學佛,甚至於信仰其他宗教,「佛法中」的解釋是於「覺法」當中,他明白、他覺悟了,明白什麼?明白善惡果報就在眼前,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在「佛法中」,所以不一定他是個學佛的人。只要他覺悟,佛法是覺法;只要他覺悟,以一念真誠求救,懺悔、求救地藏菩薩也一定幫助他。『百千方便』,就是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分幫助他,菩薩就示現什麼身分。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五十一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51
【複次普廣。若有女人。厭是醜陋。多疾病者。】
這是說自己的身相不善,多有疾病。
【但於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食頃之間。是人千萬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圓滿。】
他的懺悔法,『但於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食頃之間』。「食頃之間」是說時間的短,時間短暫,這個業報就能夠轉得過來。「志心瞻禮」這是修學的方法,關鍵在「志心」兩個字,志心是真心。瞻禮之間改過自新,修學地藏法門。地藏菩薩在一切菩薩裡面慈悲至極,絕不在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之下,這要知道。地藏是表根本的慈悲,觀音是把慈悲發揚光大。這個地方志心瞻禮,不是恭恭敬敬到那裡去,天天去禮拜業障就消除了。禮拜是當然事相上的修學,形象上的。最重要的是要學地藏菩薩的發願,要學地藏菩薩的存心,要學地藏菩薩的為人,要學地藏菩薩處事待人接物,這是真正志心瞻禮。你要能發這個大願心,這個願心清淨、懇切,有決心、有毅力去照做,你轉業力就快了。
...食頃之間,一餐飯的時間,志心瞻禮地藏菩薩當然可以得這個果報。如果他能夠念念相續,剛才講效法地藏菩薩的行願,他現在這一生就轉了,不要等來生,這一生就轉,轉得就非常之快。經上所講的這二十種惡行,全部都改掉,徹底改掉,他轉得就很快。
【是醜陋女人。如不厭女身。即百千萬億生中常為王女。乃及王妃。宰輔大姓。大長者女。端正受生。諸相圓滿。】
這是說她對女身並不厭棄,她得的身相就非常圓滿。而且生尊貴之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出生於貴族、出生於望族,得人天福報。末後總結:
【由志心故。瞻禮地藏菩薩。獲福如是。】
青蓮法師註解裡面,也特別告訴我們,「志心二字,義深意重,貫於前後,勿輕看過。夫人之轉報,誠非易事」,轉自己業報不是容易事情。「今所獲福,誠由志心。志者,心之所至也」,這幾句話非常重要。禮佛也要事理圓融,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關鍵就在志心,志心是真心,真誠之心來學習。所以這個心徹前徹後,前後不是講這一段,深遠的說是貫徹全經。
我們在前面看到,地藏菩薩在往昔因地之中為大長者,作婆羅門女、作光目女,生生世世不捨本願。不僅是不捨,這個願常常在發,他是真發。我們也在學,可惜學得不認真,每一天早晚課都發願。願是發了,嘴皮上發,事實上沒兌現,念完之後隨即就忘掉了,所以它不起作用。這什麼原因?不是志心。此地關鍵在志心,不是真心發願,像我們平常有口無心,這不行。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十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20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益。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是講轉惡業報,乃至於達到所求滿願。佛在經上這樣告訴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滿所求的願?有沒有效果?這個問題端在我們自己的存心。如果對於佛法能有相當的契入,佛講的話我們就能相信,道理在哪裡?原理是在「境隨心轉」,心能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還是這個原則,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心轉境界,哪有不如願的事情?
...佛告訴我們,我們在六道這一生能夠得人身,得人身這叫引業,過去生中曾經修過五戒十善,因為這個因緣,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得人身。可是雖得人身,每個人富貴貧賤不相同,這一生所遇到禍福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這叫滿業。法相唯識裡面講得很清楚、很詳細,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跟惡業,宿世造作善業,你這一生得福報,衣食豐足,所求如願;如果宿世造作的是惡業,你就會感受衣食不足,願求不遂,遭遇這些艱難困苦。
可是這個事情是宿世造的,現在後悔也來不及,如果不是佛陀教導我們,我們怎麼知道這些事情的業因果報?不明了業因果報,於是產生了怨天尤人,認為老天爺不公平,這些世間人對不起我,起怨恨心又造惡業,惡業怎麼能改變這苦報?這不可能。所以世尊在此地教我們,『如是人等』,遭遇災難的人應當要覺悟,『聞地藏名,見地藏形』,我們在這個經裡面講得很多,地藏是表什麼?表孝敬,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就要生起孝親尊師的心,這就能夠轉業報,改心理就轉業報。孝敬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佛家講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還是以孝敬為基礎。《觀無量壽佛經》,佛教給我們修學第一句就是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所教的,這一部經典實在講就是講這四句話。我們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佛陀的教誨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念頭轉了,境界就能漸漸轉,這個要緊。
...在這一段教導我們修學,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至心恭敬』,青蓮法師註解注得好,我把他的註解念一念,「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可見得這四個字含義的深廣。「徹到源底」,源底是什麼?是真心、是自性。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所以心是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達到這個根源。至心是真誠到極處,為什麼要用這一句?這一句是能感,感應道交,消除一切災難,這是所應,我們能感就有應,我們說佛菩薩有應。佛菩薩有什麼能力來應?還是稱性的感應,這才如理,在理上才講得通。沒有這個理論,我們聽了之後依舊還是會疑惑,不太容易接受。
下面跟我們說怎樣才能做到至心,「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這幾句話好。由此可知,世間一般人遇到災難,縱然讀到這個經,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薩保佑他,也未必能濟事,未必能真的有效果。什麼道理?沒有做到至心。聞名惑於名,見相著於相,這把感應的道阻塞,不通了,所以苦難的境界依舊轉不過來。可是人要做到這一點,實在講用現在的話來說,得相當的修養,佛法的術語是「不是凡夫」,為什麼?他智慧開了,唯有真實智慧才聞名不惑於名,不但是佛菩薩的名號你不迷惑,世間所有一切的名相你都不會迷惑。一個名不迷,一切名都不迷,一個相不著,一切相都不著。諸位要知道,要到這個境界業就消了,境就轉了,幾個人能做到?所以許多人讀這個經覺得經不靈,覺得《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是不錯,但是事實上不管用,見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不是佛說的沒有效果,是我們沒有懂得佛的意思,經過祖師大德這一解釋,我們明白了一些。
是不是真的透徹的明白?還有問題,所以下面才教你『念滿萬遍』。「念滿萬遍」是什麼意思?多次的薰修,希望你能夠悟入這個境界,給你講一遍、兩遍有什麼用處,你還是迷、還是惑。所以經要常常讀、要常常講,最好要常常講,講比讀的效果還殊勝。我自己是個凡夫,是箇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今天能在佛法得這麼一點利益,沒有別的就是靠天天在講經。每講一遍我對自己來講是薰修一遍,我講了四十年,四十年天天不斷的在薰修才有這麼一點效果,所以我感覺得講比讀效果還要殊勝,深深體會到教學相長,明了菩薩為什麼那麼樣熱心去教化眾生?原來是為了利益自己。你沒有一個熱誠教化眾生,換句話說,你就沒有辦法自利,自利決定是建立在利他上。不但解門如是,行證亦復如是。我們看到人家有苦難,不能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我們自己的災難也轉不過來。換句話說,你熱心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你自己的災難消除,所以真正消災免難,是熱心全心全力幫助人。你不肯真正去做,你解悟得再圓滿,你的災難還是免不了,這個道理你們仔細去想想。所以「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意思很深很廣,佛所說的話真實不虛。
下面是講果報,『是諸不如意事』,「不如意事」就是像上面所舉的例子,衣食不足,所求不能如願,疾病、凶衰、不安,眷屬分離…等等這些不如意事,『漸漸消滅』了。佛用「漸漸」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長,看你自己用心的程度、薰修時間的長短,這個災難有很短時間就消除,有很長時間才能消除,完全看我們自己。自己如果能夠頓悟,如果能夠勇猛精進的修學,在短時間之內就能看到效果,這個災難就消除了。『即得安樂,衣食豐益』,「豐」是豐足,「益」是增加,不但自己足用,還可以有多餘的幫助別人。「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夢中一些惡夢也就沒有了,身心安穩,轉禍為福。
...這一段經訓對我們現在人來說迫切的需求,我們一定要很認真努力去做。我們今天看到別人有災難,說不定明天我們自己就遇到災難。我們自己不能關心別人,到我們自己有災難,誰關心我們?我們不肯幫助別人,我們自己有災難的時候,誰來幫助我們?要懂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希望自己有難的時候,有人來幫助我們,來安慰我們,我們看到別人有難就要去安慰別人、幫助別人,你才能收到這個果報。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四十八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48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第一句說明九法界眾生,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男女人間天上龍神,這是通指六道一切眾生。『報盡應當墮惡道』,這一生壽命盡了,造作一些惡業,他要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要緊是「至心歸依」這四個字。以真誠的心,歸是回頭,斷一切惡是歸,修一切善是依,依照菩薩的教誨去修一切善。歸依決定不是請一個法師,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磕幾個頭,給你念個歸依偈子,給你一張歸依證,你就歸依了,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個理要懂。實在講歸依就是回頭是岸,你真回頭了,依教修行。你心的念頭轉了,境界也就轉,境隨心轉。壽命可以延長,罪業消除,轉禍為福。這一首轉衰相。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四十八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48
歸敬地藏的人一定要效法地藏行,如果不能夠盡心盡力效法地藏菩薩,不叫做真正歸敬。真正歸敬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特別要緊,不能說是我口裡恭敬,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見到一些眾生苦難,不予置聞,那就錯了。即使自己沒有力量、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也要讀經、執持名號,以這個功德至心回向,至少你要做到這一點,那是真正沒有能力幫助。如果有能力一定要盡到你的力量,你有十分的力量,但是你只盡到九分,你並不圓滿,怎樣把它做到圓滿,才是真正修學地藏法門,才是真正歸敬地藏菩薩。
請看下面經文: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這是世尊勸觀世音菩薩,要流通宣布這個經典。『流布』就是演說,流通這一部經典,你要流通你自己一定要修學、自己一定要做到,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你流通也有功德,但是轉禍為福比較上困難,沒有那麼快速。你自己果然依教奉行,轉境界來得快速。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四十八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48
【未來世中。】
【若有男子女人。】
『男子女人』沒有加上「善」,換句話說是造業的男子、女人。
【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
【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
幾個人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能夠聽從善知識的教誨?真正的善知識,明了因緣果報的道理及因緣果報事實的真相,他的勸告是真誠的、慈悲的、親切的,我們聽了之後應有感動。『一彈指間』是講時間之短,很短的時間。你能夠『歸依地藏菩薩』,「歸」是回歸,從前造作一切罪業,現在回頭,不造了;「依」是依靠,依靠地藏菩薩的教誨去修行。地藏菩薩的教誨在哪裡?就是這部經。這部經不很長,不難受持,我們每天能夠讀誦、解義、依教奉行,這叫「歸依地藏菩薩」。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叫「歸依」。而不是每天把這個經念一遍就算了,這不行。念一遍是你阿賴耶識裡面,增長善業的種子,你的行業要不改,不能改過自新、不能回頭,還是要受惡報。不過這個惡報會輕一些,脫離惡道的時間會快一點,這是一定的。但是要想不墮惡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因緣果報的理論就被推翻了。因為常常讀誦,你沒有去做,心裡頭阿賴耶識裡頭《地藏經》的種子多,容易起現行、容易覺悟,有這麼個好處。什麼時候在惡道裡面覺悟過來,你就馬上離開惡道了。而阿賴耶識裡頭,沒有深刻的印象,遇到這些苦報,他不覺悟、不回頭,這個苦就有得受的。
如果你讀誦又能解義,這就要善知識。善知識的緣有淺、深不一樣。淺的,勸你一彈指皈依;深的,要把事實給你講清楚、講明白,再勸導你怎麼去修行,這善知識緣就深了。你都清楚、都明白,真的回頭了,回頭救自己,不是救別人。如果不回頭、不救自己,必定墮惡道。就像光目女母親講的,地獄裡面的苦況說之不盡,不忍心說。果然回頭依教奉行,遵守佛陀的教誨,每天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人『即得解脫三惡道報』,決定不會造三惡道的業,也不會受三惡道果報。這什麼原因?緣轉了。
諸位要曉得,佛法是講理,你過去造作這些業習種子永遠存在,不會說你今天修善,這個善可以抵罪過,不能相抵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永遠不能夠相抵。但是罪業深重,這個罪報決定有,我現在暫時不想受這個惡報,我想把這個善的果提前,這行,這個可以做到。道理在哪裡?「緣」。我從今天起斷一切惡,我把惡緣斷掉,惡業的種子雖然在,沒有緣它不起現行。我這個善雖然少,我把善的緣加強,讓善先開花、先結果。這可以做得到,這是合理的,真的是合情、合法、合理。所以我們從今天起,一定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就是把惡緣中止,過去雖造極重的惡因,沒有惡緣,惡因不會結果。善雖然很微弱,做的善事少,一點點小善也行,從今而後加強它,使善緣增長,善果先現前,這就好。下面佛教導我們,教給我們怎樣轉變這個果報,這段開示很重要。
【若能志心歸敬。】
這是第一句,這是根本。『歸』是歸依,諸位要記住,決定是「依教奉行」才叫「歸依」。如果不能做到依教奉行,不叫歸依,你沒回頭,歸是回歸。真正回頭必定有『敬』,誠敬。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是有人向祖師請教,佛法修學,入佛門有沒有什麼秘訣?大師的答覆是:有,「誠敬」,這是入佛的秘訣。所以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能感動諸佛加持。我們看婆羅門女、光目女,看這些故事,她們為什麼能得到這麼明顯的加持?誠敬。這是「總」,下面是「別說」。誠敬表現在哪裡?
【及瞻禮讚嘆。】
『讚嘆』就是為人說法,為人演說。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就是讚嘆地藏菩薩,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是讚嘆阿彌陀佛,這是講經說法。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一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11
【歸依地藏菩薩。】
『歸依』兩個字極其重要,不是形式上的歸依,做一個歸依儀式沒用處,有樣子沒有誠意,那有什麼用處!為什麼有形式而沒有誠意,心發不起來?對於事理沒透徹。這當然是善知識的問題,「知識」還不行,要「善」知識,能把歸依的道理、事相、真實功德利益,樣樣說清楚、說明白。『歸』是回頭,『依』是依靠,依靠誰?依靠『地藏菩薩』。「地」是什麼?性地、心性,「藏」是什麼?自性裡面無盡的智慧功德德相,這是「地藏」。如果你看到地藏菩薩的塑像形像,你認為你歸依那個,那是佛門裡頭常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它是一個形像,讓你見到這個形像有所啟發,知道是心地寶藏,我們要依這個,依性德,你是真正歸依了。心地寶藏,性地裡面具足圓滿的功德,我們不知道,在哪裡?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世尊為我們開顯自性寶藏,我們真的有了依靠。歸依地藏菩薩,就是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這叫「歸依」。從前我們在觀念上、言語上、行為上,與本經所說相違背的地方,趕快回過頭來,依照經典的教訓,把它修正過來就是「依」;從錯誤回頭是「歸」,依照經典一樁一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依」。歸依就是真修行。
【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
為什麼?這些眾生過去做了無量無邊的罪業,為什麼現在他能夠離開三惡道的苦報?這個說法有沒有違背因果?造惡為什麼不受惡報?決定不違背因果。他為什麼不受惡報?他的惡緣今天斷掉了。諸位要曉得,因要結成果,當中有個緣,沒有緣,雖有因,果報不能現前。譬如說瓜子是個種子,將來可以結成瓜,但是它要緣,它要土壤、肥料、陽光、要水分,它條件具足,種子會發芽、會長成,將來開花結果。如果把這一粒種子的緣都斷掉了,放在一個茶杯上,放一百年,它也不會結果。這就是說,你過去造作這些阿鼻地獄的罪業,一定要到阿鼻地獄去受報。
佛菩薩今天教你把這個惡緣斷掉,你雖有這個業因現在可以不受果報,這講得很有道理,是把緣斷掉。從今天之後深信因果,不淫慾、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讚嘆大乘,緣馬上就反過來了。過去那個罪在不在?在,種子在阿賴耶識里,就等於說把它裝在茶杯裡面去,種子不會消失。諸位要知道,善惡種子永遠不會消滅,遇到緣它就起現行,遇不到緣永遠藏在阿賴耶識裡頭,阿賴耶識是個倉庫,收藏在裡面。永遠不能消滅,將來成了佛怎麼辦?成了佛就有好處了。你有阿鼻地獄種子,你將來就可以到阿鼻地獄度眾生,你阿賴耶識沒有阿鼻地獄種子,地獄沒分,你見不到。所以往昔所做一切善惡的業因,成了佛統統起作用,普度九法界一切善惡眾生。因為那個時候清楚,不迷惑了。墮地獄是怎麼墮的?是度眾生。在地獄裡面說老實話,沒有苦受,是示現。所以你要沒有餓鬼的緣,怎麼能度餓鬼?你沒有畜生的緣,不能度畜生。我們看諸佛菩薩在三惡道現身,過去在因地當中,他造三惡道的業,現在三惡道的業可以拿來用了。他用,不是受報,是去度眾生。所以我們對於過去造的一切罪業,也不要後悔,曉得成佛之後有大作用。不成佛,那可不得了,你要是加上現在再造惡緣,準到三惡道受苦報。所以覺悟之後有覺悟的作用,就是到三惡道去幫助苦難的眾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若能志心歸敬。】
『歸』是歸依,『敬』是尊敬。這段文裡頭關鍵字眼在『志心』,志心是真誠心,沒有一絲毫的虛妄。真誠心依教奉行,佛教給我們的,我們要牢牢的記住,天天去做,「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是志心歸依,這就是要依教奉行。「受」是什麼?佛在經上講的道理,我們接受,沒有懷疑,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我們接受,完全照做。經上講的境界,我們契入。契入就是證得,這才叫「志心歸敬」。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二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12
【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此地講『臨墮趣中』,「趣」是惡趣,『或至門首』,惡道到了門口還沒進去,進去就痲煩,就不好轉了,沒進去這時候是最好的機會。『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或者是『一句一偈大乘經典』,這時候「念」記住前面講的,「至心稱念」才有效,境界就轉得過來。如果不是至心稱念就不容易。臨命終的人心比平常人確實來得懇切,這是在緊迫的關頭,他那個心轉了,那個心真誠,所以轉變就容易,轉變也快速。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這段話最重要就是『一念恭敬』,我們著重「一念」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很不容易做到。一般人念頭雜、念頭亂,所以感應的力量就很微弱。如果是一念,一念是專心、專一,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淨念相繼」,一念是淨念,沒有疑惑、沒有夾雜,所謂「一念恭敬」就是至心恭敬,真心的恭敬。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五十一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51
四、大慈心、大慈悲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
這一句是講能布施的人,發心布施有這麼多人,他們的身分、地位、福報都不相等,但是都能發心修布施,布施所得的福完全看布施人的心態,絕不是他的地位高下,得的福報大小,與他地位高下不相干,與他的財力物力也不相干。關係在他發心,他是不是真誠心,是不是圓滿的心,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福報大小從這個地方結,可見得修無量無邊的福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下面是他布施的對象:
【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
關鍵就在『大慈心』,大慈心是佛心,法身大士的心態,這不是普通人,沒有條件的,看到了一定幫助。
【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看他有苦難,立刻就伸出援手就去幫助他。現代這個社會老人、病人可憐的很多,沒有人照顧,整個社會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教育政策的錯誤,現在的教育都是功利主義的教育,跟我們中國古代不一樣,中國古代教育是道德的教育、仁義的教育,尊重道德仁義。現在的教育是功利、是利害的教育,於我有利就是朋友,於我沒有利就是敵人,你說這個怎麼得了?這個社會上下交征利,孟子說這個國家就危險了。這個危險就是說明有大災難要現前,或是天災、或是人禍,都是眾生業感所造,大家造的不善業。所以古代古聖先王,後世人為什麼尊敬他?為什麼崇拜他?他們有智慧,他們建立一個政權教化眾生,教眾生道德仁義禮,明道、修德、行仁、盡義、守禮,這個社會安定,人民安樂,懂得互助合作,和睦相處,這是帝王為人民服務,給社會大眾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經上提到生產婦女,現在醫藥發達,照顧生產婦女已經不需要我們再操心。在古代婦女生產非常痛苦,沒有人照顧,所以生產這個時候性命交關,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現在除非是一些很落後的地區、未開發的地區,已經開發,或者正在開發中的國家,大致上都沒有問題。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對這些苦難,迫切需要幫忙的這些眾生,要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他迫切需要,你要能照顧到,目的『使令安樂』,得到他身心平安,讓他離苦得樂。請看下面經文: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這是教導我們怎樣修布施、怎樣修福,修布施就是修福,你能夠這樣修學,這樣修布施,果報是『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淨居天是四禪天,這個地位高,得這樣的果報。果報之根源都在發心,你懂得發心,你就相信佛講的果報是真實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為心念所轉,前面因裡面,修因裡面,最重要大慈心,你才能得這個果報。如果你是愛緣慈、眾生緣慈,那個果報就沒有這麼大,這是如佛菩薩一樣大慈大悲,果報不可思議。一百劫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你作大梵天王,這是色界天。『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大梵天王,淨居天主的福報享盡,享盡了就往下墮落,但是他還有餘福,那個福雖然到不了色界天,欲界天,在欲界天裡面再享福。『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畢竟成佛」是說,阿賴耶識種下的金剛種子不會壞,如果遇到殊勝的因緣,殊勝之緣就跟善導大師所講的「遇緣不同」,他要是遇到大乘佛法,遇到淨土法門,以他的善根福德再加上因緣,他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永不墮惡道,生到西方世界當然不聞苦聲。這一段是說他們的果報。
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這一段注得很多,說明不思議事。他這裡面引經據論,所舉的布施的事有房舍、有臥具、有飲食、有湯藥,也說明這些都是世法,怎麼可以說最不可思議?下面說「此由正行施時,一念具大慈心,便是成佛根本」,所以關鍵就在「大慈心」這三個字。果然是以大慈悲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一念心就不可思議,所以得福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三十七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37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這是所布施的對象。佛法裡面稱之福田,福田有三類,這一類是「悲田」,是世間最可憐的。...下面是世尊教給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去修布施。
【是大國王等。】
【欲布施時。】
【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
這個布施是最殊勝的,真正慈悲心。『大慈悲』是平等心、清淨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一切眾生同樣的一個愛心,這叫大慈悲。『下心』是謙虛,對人尊重,沒有一絲毫傲慢的習氣,更不可能有傲慢的態度。『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這個事情親手去做。如果在因緣不足的時候,自己沒有辦法親自到那個地方行布施,那就得要派人、派代表,派人去也要教他布施的心態,『軟言慰喻』,和顏愛語,安慰接受布施的這些人。他們都生活在困難當中,要對他有安慰。
【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大家都曉得布施供養佛的功德最大,人人都喜歡供養佛,而疏忽了對這些貧窮之人。下面所說的今天所講的社會殘障之人,對他們的布施你所獲得的福報,跟布施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對諸佛如來布施是極其虔誠恭敬,要以這種心態來對這些貧賤人布施,那個福報就一樣。為什麼?因為你是平等心,你得的福是平等福,真的是境隨心轉。所以諸位要想真正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作佛,不是做不到,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是真話不是假的,決定要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眾生明明有富貴的,我們知道他前生修福,是我們過去父母。眾生當中有貧賤的,我們也明白過去生中沒修福,也是我們過去父母。我們以同樣真誠、清淨、平等心來孝順,布施供養是孝養父母、是奉事諸佛。所以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什麼關係?是過去生中父母,未來諸佛如來。如果我們用這樣的心,去看一切人、看一切眾生,你成佛的時間大幅度的縮短。你要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換句話說,你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作佛?是你看輕了眾生,自己一副貢高我慢的態度,把自己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錯過了。不是諸佛菩薩不幫助你,是你當面把機會錯過,這是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檢點。如果在這些事情真正覺悟了、明白了,我們菩薩道真的是一帆風順,哪裡會有障礙!
任何一個人只要具備這樣的態度,不是說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當作」你的心地還不清淨;換句話說,你仔細去想想,你還有一分傲慢心沒斷掉。必須要了解這事實真相,他確確實實是過去父母,不是「當作」,確確實實是未來諸佛。佛講的話哪裡會有錯誤,我們沒有看到,佛看到事實真相,我們過去生中,過去還有過去世,過去無始,無量無邊劫來跟這個眾生有親屬關係。親屬關係何以處不好?多半是吝財,造作許多的罪業,心裏面看到這些財物起貪瞋痴慢,造作許許多多的惡業,受眼前這些果報。今天我們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大乘,佛將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覺悟了。覺悟之後,我們心裡產生極大的變化。
請看下面經文:
【何以故。】
世尊為我們解釋這個道理。
【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因為修布施的人他發的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跟佛的心相同。佛家講慈悲略說有四種,世間人只有「愛緣慈悲」,他愛你,對你就慈悲;不愛你,他對你就沒有慈悲心。慈悲是關懷愛護,全心全力的幫助你,他不愛你這就沒有了。世間有智慧的人、有大福德的人,他有「眾生緣慈悲」,他懂得愛自己也愛家人,愛家人他也愛國家、也愛民族,乃至於愛護世界一切眾生,這個人心量就大了。有大心量的人,大多數在社會都是屬於領導階層的人物,他有大的愛心,他布施供養服務的層面廣。
到菩薩,菩薩覺悟了,菩薩的慈悲心稱為「法緣慈悲」。像我們剛才說,我們把一切眾生當作是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個樣子修孝敬、修供養屬於法緣慈悲,法緣還是有條件的。如來果地上大慈悲心是沒有條件的,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完全是自自然然的,佛法裡面講「法爾如是」,這才叫做「大慈悲」,那個福報無量無邊,絕對不是眾生緣、法緣能夠比較的。這個人發的心是大慈悲心,跟佛是一樣的。我們今天要學佛、要修大福報,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我們能做。有錢、有財富的人布施,他們布施得多,我們沒有財富、沒有能力,我一個月只賺兩千塊錢,我能把兩千塊錢統統布施掉,我的功德是圓滿的。人家一個月賺幾十萬、賺幾百萬,他布施幾萬,他的功德不圓滿,為什麼?是他力量裡面的幾分之幾。我福報小的全部都拿出來,這個比例我的布施供養是百分之百,心是百分之百,事也是百分之百,得的果報就是百分之百,佛法這才叫平等法。絕對不是有勢力、有財富的人才能修布施,貧窮人就不能修布施,那這樣一來,貧窮不是生生世世都貧窮?富貴不是生生世世都富貴?哪有這種道理!因此,我們真正明了佛在經上講的,往往貧賤之人來生是大富大貴,這一生大富大貴的人,到來生他的富貴降等了、降低了,為什麼?享受富貴的時候,布施很難做到圓滿,道理在此地,這才叫天道公平,貧賤之人能夠修大福報。
佛在經上也曾經給我們舉例說,好像他這個地方,沒有舉這個故事,在小乘經上講過。一個要飯的人,這是貧賤到極處,人家給他一文錢,這很少。這個要飯的正好遇到佛在托缽,想到自己身世非常悽慘,過去生中沒修福報,看到佛在托缽,就把這一文錢恭恭敬敬供養佛陀。這個要飯的是個女人,七天之後她死了,因為種的這個福,她投生在大富長者之家就享福了,長大成人之後她做了皇后。一文錢布施佛的供養,得這麼大的福報,這在一般人很難相信。為什麼得這麼大的福報?她發的是大慈心、真誠恭敬心,福是從這裡生的;不是在一文錢,一文錢值什麼?在她的心。
國王財富多,布施人民、養育人民、教導人民,如果要不是以大慈悲心謙虛卑下,他的福報就修得不完全。這一生作國王,來生就作大臣,再過一生,官就愈做愈小,愈往下去了。雖然在財富上布施得多,但心不清淨、心不夠慈悲。所以從大慈悲降到法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愛緣慈悲,那就是一世不如一世。佛在經論裡頭把這個道理跟我們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記住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記住佛給我們講的話是真的,所以要以謙虛恭敬對待一切人,全心全力幫助一切人。幫助一切人就是幫助自己的父母,幫助諸佛如來,你說我們這個心多歡喜、多快樂!果報得福利的大小全在你的用心,不在乎你布施之物有多少,而是在乎你的心。下面是講果報。
【是故福利。】
【有如此報。】
這就是前面的比喻,他的果報等於布施一百個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如來。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布施一百恆河沙諸佛如來,哪有這種機會,你怎麼可能修這個福?可是有「等同」的,你能夠以大慈悲心,就是佛講的,確確實實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以這種真誠恭敬心,去布施供養貧窮下賤的人,你就得福,這是「等同布施」。恆河沙很細像麵粉一樣,恆河比我們中國長江還要長,你想想那個裡頭沙多少?佛講到數量多通常都用恆河沙數來比喻,一條恆河沙數就不得了,一百條恆河沙數沒法子說了。前面佛在故事裡頭跟我們講,一個貧女要飯的,一文錢真誠恭敬供養佛,來生得皇后的果報。你能夠供養布施一百恆河沙數諸佛如來,那你這個果報,你的福報多大?沒法子說。佛說這些話,實在講絕對不是一個善巧方便,教我們去照顧貧賤之人,照顧貧苦的老人,不是這個意思。佛講的是真話、實話,一點都不假,事實確實是這個樣子。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在我們周邊到處都是福田,我們不知道種福反而去造罪業,這就是佛經裡面常講「可憐憫者」,福田就在你周邊,你不曉得種福,還在造業,你說多可憐!
什麼叫菩薩行?懂得修福的人都是菩薩,懂得布施供養的人,這個人就是菩薩。我們在生活是布施供養,我們的工作也是布施供養,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我這個行業、我這個工作,是為社會大眾服務,是為一切眾生服務,你只要有這麼一個心態,就是布施供養。我這個行業是為了我賺錢,是為我家庭,為我兒孫著想,你把這個福田就當面錯過。你看同樣做一樁事情,就是一念之差,一念自私就是凡夫就造業,一念為眾生、為社會,那就是菩薩、那就是佛,一念之間。這個念頭轉過來超凡入聖,你所得的福利無量無邊,如同諸佛如來果地上一樣。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毗盧遮那佛,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他們所得到的福利我們也能得到,他們會修,我們如果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也會修,福利等同諸佛如來。
【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這個福報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遠享不盡,就看你那個念頭能不能轉過來。人有福報,智慧也開了,所謂是「福至心靈」,福報現前,心思也靈敏了,智慧就現前,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實在講「慧」就是覺悟、就是明白。福至,心思這下明白了,了解事實真相,慧就開了。知道為一切眾生是對的,是應當要做的,為自己是錯的,是不應當做的,你智慧就開了。從今而後起心動念,念念為眾生、為社會、為人民,不會再有一絲毫的私心,這是你智慧開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無一不是奉獻,無一不是布施供養,你這個福報多大。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三十六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36
五、作諸伎樂、歌舞、讚嘆供養佛菩薩
【複次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讚嘆。香花供養。乃至勸於一人。多人。如是等輩。現在世中。及未來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輒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
這一段註解裡面說「文分二節」,先說能供的人,然後再講他所得的福報。這個供養是什麼?是『伎樂』,歌舞。我們在佛法裡面,知道大乘法中有,小乘法裡面沒有。佛說大乘法,諸天供養,天女散花,天人以歌舞、音樂供養。特別明顯的像中國敦煌、雲崗的壁畫,這些變相圖,世尊講經說法有這些供養。在民間演變成什麼?演變成唱戲供養佛菩薩,在佛菩薩廟前。很多寺廟佛菩薩大殿前面有戲台,那是專門給一些發心的人,作諸伎樂、歌舞、讚嘆供養佛菩薩,演這些戲,實在講這是錯會意思。演戲不必演給佛菩薩看,演戲是給一些大眾來看,不必在佛菩薩面前。
實在講道場裡面,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接引一些眾生。可是現在這些戲劇、歌舞,不可以供養佛菩薩,那個供養佛菩薩有罪過的。古時候這些戲劇有一些可以供養佛菩薩,為什麼?中國古時候戲劇都是教人,它的內容是四個字「忠、孝、節、義」,都是勸化眾生的。古時候教育不普及,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社會大眾?用戲劇。從前是農業社會,農忙過後空閒的時間很長,用這些藝術表演的方式勸人忠孝節義,表演的都是因緣果報。善人後來有善的果報,惡人一定有惡報,表演這些。所以廣大的民眾沒有讀過書、沒有受過好的教育,但是他懂得做人、做事的這些原理原則。他從哪裡學來的?多半從說書、聽戲,從這裡學來的。所以從前娛樂是教育,不是一個單純的娛樂,重點是在教育。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十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20
過去我聽說電影裡頭有拍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但是沒有按照經文經義來表演,按照經義來表演才真正是利益一切大眾。
這段經文裡面關鍵的字眼,還是「善」字,『善男子、善女人』,還是在「善」字。可見得他歌舞表演的目的是勸化眾生,而不是營利,現在世間種種娛樂的目的都是在營利。如果利潤欠佳,他就不肯做,表演一定要賣座。善男子、善女人,他的用心就不一樣,他的目的是教化社會,目的是宣揚佛法,利益眾生。關鍵的字眼在此地。『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讚嘆,香花供養。』下面『乃至勸於一人、多人。』最好是利用法會場合,古時候常有,佛菩薩節日都演戲。演戲是有根據的,這經文上就有。但是看你演的是什麼戲?演戲的內容,演戲目的之所在。如果演戲目的是招攬信徒,那就錯誤了。目的一定是用這種手段來講經說法,普度眾生,這就「善」了。關鍵就在這一點。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十一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21
【複次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讚嘆。香華供養。乃至勸於一人多人。如是等輩。現在世中。及未來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輒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
大概有些人聽到經上有這麼一種說法,於是在佛菩薩生日,好像唱歌仔戲,都去供養這些去了。其實那是錯的,那是錯誤的。以這個伎樂、歌舞來供養,也是有一定的,這是禮節。在佛門裡面,讚頌。不能拿世間戲曲來供養,那是戲論。所以這是一種很大的誤會,來供養神,也許神喜歡這個;供養佛那就不恭敬了,供養佛就不恭敬。佛門裡面讚頌非常非常之多,在《大藏經》裡頭,集古人所作的讚頌好像就有好幾冊,裡面都是歌詞,可以譜成曲唱,也可以在跳舞當中做為伴奏。歌舞當然也是佛舞,像世尊講經說法的時候,大法會當中,這個諸天天女她們來演奏、奏樂、來跳歌舞。好像我們中國古禮,你們讀過《論語》,「八佾舞於庭」,這個八佾舞是天子的,六佾舞是諸侯的。所以他有一定的這些歌舞,不是隨隨便便,絕不能拿世間這些東西來供養佛,這是我們要明了的。這一段確確實實是說以歌舞來供養,歌舞香花來供養。一個人供養,或者多人供養,就是我們做法會的時候。
所以佛門唱贊,贊是音樂,而且是一種交響樂。譬如在我們現代,現代樂器很發達,種類很多,確確實實我們對於音樂有興趣的話,可以組織一個團,一個樂隊,我們用現代的樂器來演奏我們這個梵唄。你像我們帶來的念佛譜,念佛譜裡面,它雖然不多,只有幾則,它完全用這簡譜譜出來,換句話說,都可以用樂器來演奏。如果我們有一個練得很夠水準的這樣一個樂團,我們也可以到全世界各地去表演一下,也能夠接引許多眾生,佛門裡有這麼好的音樂。再費一點心思,去編一些舞,我們載歌載舞,到全世界各地去弘法,活活潑潑,那個還可以賣門票。我們帶著佛像、帶著經書,把樂跟舞的意義先向大家宣布、解釋,配合我們經典里的意思,佛法確確實實是這樣弘揚的。
所以佛法裡面講「演說」,演是表演,說是口說,演是表演。所以它有歌有舞,這是一定要懂得。但是佛門裡面的歌舞叫人家接觸之後,心地都得清涼。像孔老夫子那個時候,刪詩書,訂禮樂,他訂樂的標準就三個字,「思無邪」。所以佛門裡面的歌舞都要守著這個標準,思無邪。不是沒有歌舞,有。現在說實在話,失傳了,佛門裡面沒有這些人才,這是我們應當要努力的。歌舞我們都要下功夫,一定要守住佛法的標準,這是弘法利生。所以他的果報是能夠得許多鬼神來衛護,這都是護法神。因為你能弘揚佛法,所以這些護法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輒聞其耳』,所以你連一切意外的災難都可以能夠免除。
地藏經(第十九集)1985/10美國達拉斯檔名:14-009-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