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23

四、說無常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觀察五陰為無常、苦、非神,而修習三十七道品、正思正念,而遂得漏心解脫。並說此世間中,阿羅漢為最勝最尊。

有關「苦」與「無常」的話題,相信我們都很熟悉,對佛教稍稍涉獵的人,大約首先接觸的,就是諸如四聖諦、三法印、八正道這類名詞。若教外人向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佛教到底講什麼?請你用一句話概括。」對於這個問題,我想佛教界的四眾弟子回答也許會各不相同,而把佛學當作一門學問作研究的專家們,更會給予我們別樣的回答。那麼,佛教究竟講什麼?是「慈悲濟世、廣度眾生」嗎?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嗎?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嗎?是主張「世界和平,人類大同」嗎?等等。當然,我們還可以作出更多的更精闢的回答。這些回答對不對?當然是對的。但是,它們是佛教的特色嗎?如果說以上的回答就是佛教,那麼試問一下,難道其他合法宗教就不主張這些?比如說基督教教導人們要行善,要努力贖罪,這樣才能步入天堂之路;伊斯蘭教教導為們要幫貧扶困、嚴禁貪污腐化,真主站在天國的大門口,時刻準備接引著信徒的光臨。可以說,凡是合法存在並流傳千古的宗教,都有著勸誡人們止惡行善的社會功能。佛教主張人類去實施的善行,其他宗教也同樣主張。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上述回答均不能從根本上概括佛教的特色。

根據我個人的心得,我試圖將佛教的特色歸納為八個字,即:「因緣法則、四諦法門」。很多人或許會根本不同意我的觀點,認為我所歸納的是小乘佛教,沒有把大乘佛教的特色納入其中。但是我不認同這種反對意見。第一,「因緣法則」乃為佛教的核心理論,它是區別於其他宗教的核心概念。像古印度的婆羅門教、發源於兩河流域的猶太教——後來發展為天主教和基督教,以及公元七世紀左右誕生的伊斯蘭教,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承認有一個無所不能的、全知全能的、永生自存的、獨一無二的造物主,他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也是最高的和最終的領導者。針對於此,佛教不主張這些,而是主張事物的因緣假合性、短暫性和無有恆常性。離開了因緣法則,佛教就不能稱之為佛教了。第二,四諦法門是佛教修持道路的理論基石。無論是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比丘們出家修道,信士們居家學佛,其出發點,最終都可以歸結到一個現世的「苦諦」之中。比如說,觀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眾生為什麼祈求觀音菩薩來救渡?究其原因,還是我們現世有著太多的不如意,處處皆苦,因此菩薩才大發慈悲,「苦海常作渡人舟」。在四大洲之中,北俱盧洲為什麼沒有佛法?根本原因在於那裡的生活條件太好了,他們感受不到痛苦,處處都是快樂的,想要什麼有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此一來,佛菩薩在那裡就全無用武之地了。我們為什麼要念佛?我們為什麼要習禪?原因很簡單,我們痲煩事太多了,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時時刻刻都為煩惱所束縛,因此我們想靜一靜,想給心靈找個歸宿,於是就開始習禪修定,念佛往生西方。往生西方的主要目的,其落點還是要放在「離苦得樂」上面。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種修行法門,不就是四諦之中的「道諦」嗎?因此,「因緣法則」和「四諦法門」乃含攝了大小乘,為一切佛子所共修。

正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滅,因此它們不是恆常不變的,而是無常的。在這部《說無常經》中,世尊提出「五蘊」無常的、為苦的、非神(非我)的觀點。所謂五蘊,就是指色、覺(受)、想、行、識。我們平常在讀誦《心經》,其中就提到「五蘊皆空」。實際上,「無蘊皆空」就是上述「無常」、「為苦」、「非我」三者的綜合與提煉。當我們明白了五蘊為無常、為苦、為非我之後,再去修習三十七道品,那麼就可獲得三種「漏」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以及無明漏心解脫。下面對「三漏」略加解釋:

欲漏——是指因欲貪而引起的煩惱,此為欲界眾生的煩惱;

有漏——指因生存而引起的煩惱,它是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

無明漏——因無明引發的煩惱。

最後談一談有關阿羅漢的話題。

當我們的「三漏」都悉數斷滅的時候,所證的果位是什麼?就是阿羅漢的果位。很多人將阿羅漢的果位視作「小乘果」,我不同意這種說法。飯要一口一口地講,修行也要講究個次第,哪有一步登天的道理?能夠做到「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對於窮數劫之力而證脫生死之功,我們應該軟語讚嘆才是,我們有什麼資格去呵斥羅漢為「焦芽敗種」?佛陀在此經之中,明確地對弟子們說:「若有眾生及九眾生居,乃至有想無想處行余第一有,於其中間是第一、是大、是勝、是最、是尊、是妙,謂世中阿羅訶。」就是說,阿羅漢的果位,遠在九居眾生之上(九居眾生是指:人天、梵眾天、極光淨天、遍淨天、無想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以及非想非非想處)。在世間之中,阿羅漢是最為安隱快樂的,任何眾生都沒法和他堪比。

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話題。在印度部派佛教期間,比丘們曾經為一些教理分歧問題爭吵不休。「阿羅漢是否會退轉」就是大家爭論的重點論題之一。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是:阿羅漢決不可能退轉!我們對四果稍加分析:處於預流果位的須陀洹已斷三界見惑,斯陀含在貪嗔痴三毒上已是十分微薄,阿那含已斷除欲界九品之惑,故稱不來;阿羅漢已斷盡三界之中的見、思二惑,其煩惱不是暫時地降伏斷盡,而是達到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就是說,阿羅漢從此以後不再受到六道輪迴的束縛,哪裡會有再度生起煩惱退失果位的道理?佛陀在這部經中,也明確地告訴我們阿羅漢是「無著第一樂,斷欲無有愛;永舍離我慢,裂壞無明網。彼得不移動,心中無穢濁;不染著世間,梵行得無漏」。甚至在經中,佛陀還將阿羅漢視作「妙稱上朋友,佛最上真子」。如果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就有資格作「師子吼」了,因為他是「世間無上覺」。

最後,讓我們完整地看一下,在本經中,佛陀是如何讚嘆阿羅漢——

無著第一樂,斷欲無有愛;永舍離我慢,裂壞無明網。

彼得不移動,心中無穢濁;不染著世間,梵行得無漏。

了知於五陰,境界七善法;大雄遊行處,離一切恐怖。

成就七覺寶,具學三種學;妙稱上朋友,佛最上真子。

成就十支道,大龍極定心;是世中第一,彼則無有愛。

眾事不移動,解脫當來有;斷生老病死,所作辦滅漏。

興起無學智,得身最後邊;梵行第一具,彼心不由他。

上下及諸方,彼無有喜樂;能為師子吼,世間無上覺。

(2009.06.17)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