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印光大師的對《安士全書》開示1


時間:2018/11/2 作者:心愿

印光大師的對安士全書開示1

《安士全書》 (第001集)

黃柏霖老師 講於2018年06月27日

台孝廉講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研討《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

我們今天研討的題目是:

印光大師對《安士全書》開示,〈序文〉一集。

印光大師對《安士全書》這一本善書,他有三篇的〈序文〉,我們挑選〈序文一〉跟〈序文二〉,來跟大家共同研討。

各位同學,各位菩薩大德,大家在聽完學人講的《太上感應篇彙編》,總共是講了二百六十二集,再加特別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所以總共《太上感應篇彙編》是講了二百六十六集,從二O一三年的六月九日開始,到今年的七月把它全部都播完。所以今天我們要來研討《安士全書》的第一個部分,《文昌帝君陰騭文》。

我們今天講授的方式,講課的方式,學人大概準備了六個次第:

第一是,原文。

第二個,名相注釋。

第三個,白話解。

第四個,經典法語。

第五個,探討啟示。

第六個,祖師開示。

《安士全書》是清朝周安士先生,這位周安士大菩薩他所作的《安士全書》。

《安士全書》有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就《文昌帝君陰騭文》;

第二部分是《萬善先資》;

第三部分是《慾海回狂》;

第四部分是《西歸直指》。

首先,排在最前面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就以文昌帝君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來講這個善惡因果。所以這個部分,把《文昌帝君陰騭文》擺在第一個部分,他是教你做斷惡修善的開始。所以這一部《安士全書》,可以講說從最方便到最究竟,最方便就是斷惡修善,《文昌帝君陰騭文》,最究竟是《西歸直指》,導歸極樂。

第二點,周安士菩薩他發明斷惡修善,所以他用《文昌帝君陰騭文》,來做為這個轉凡成聖的根基。然後再來,第二部分的《萬善先資》,就是教你斷殺業。那《慾海回狂》,斷淫業。斷殺業跟斷淫業,是出離生死六道輪迴的關鍵。所以《萬善先資》跟《慾海回狂》這兩個段落是斷惡修善的層次,但也是轉迷為悟的關鍵。因為若不斷殺業跟淫業,想要轉凡成聖,在《楞嚴經》上說,猶如蒸沙作飯。沙怎麼可以當飯吃呢?第二部分的《萬善先資》跟《慾海回狂》,這個就是周安士菩薩他了解,他希望眾生都能夠出離生死輪迴,所以必須要把殺業跟淫業斷掉,所以才編輯這個《萬善先資》跟《慾海回狂》。

最後《西歸直指》,周安士菩薩希望,勸令眾生帶業往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這樣才有辦法根本解決生死問題。所以這個地方,《西歸直指》是轉凡成聖的層次。

我們今天開始講《安士全書》,用印光大師對《安士全書》的〈開示序文〉第一篇跟第二篇,做為我們《文昌帝君陰騭文》的開頭,我們先做這樣的開端,預計在二O一八年的八月十九日會在全球首播。那麼《文昌帝君陰騭文》,從「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這樣才是正式第一集。

今天我們在講印光大師的〈序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本善書。這本善書總共我給它歸納,它是七十八句經文,從「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開始,一直到最後。這裡面我把它歸納成七十八句,是沒有包括公案在裡面,所以到最後第七十八句的時候,「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這樣總共七十八句經文,裡面的公案我就沒有給它統計。但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這七十八句,它總共多少字呢?總共我給它算了一下,總共是五百五十一個字。所以老法師說,《文昌帝君陰騭文》,如果再加這個公案,大概是在七百字到八百字之間。這個經文都會在我們講《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時候,我們會每一句每一句來探討。

在還沒有講以前,我們先來跟各位報告,這《安士全書》我參考的資料,是由我們國內的湖南的一位善知識,曾琦雲居士,他非常了不起,他在一九九六年,他就開始翻譯《安士全書白話解》,也就是這一本《安士全書》,這一本是華藏出版的《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白話解》,這是由湖南的曾琦雲居士他所翻譯出來的,我們這一次的講座就會參考他的《白話解》。在這邊,我們特別要感謝曾琦雲菩薩。

事實上,學人跟《安士全書》、跟《陰騭文》,其實緣也滿深的。我在一九九八年,當時在當台北市警察局主任的時候,我那時候也有翻譯《文昌帝君陰騭文》。那投稿在哪裡呢?投稿在李炳南老師財團法人李炳南文教基金會《弘法信息》,就這本雜誌現在還在流通。它這個創辦人是於凌波老居士,他已經圓寂了。我跟於凌波老居士也很熟,他專講唯識學。發心人現在是改朱家豐居士,他就是現在的台中市慈光圖書館的館長,也是李炳南老教授的學生。

我當時翻譯《文昌帝君陰騭文》,就是投稿到這個《弘法信息》,已經翻到超過一半了,碰到障礙,我了解大概是人為的障礙,後來就中斷掉了。所以有時候就成人之美是很重要的,在《了凡四訓》裡面有講「成人之美」。如果那時候繼續讓我能夠有這個空間、平台,在那個翻譯的稿子能夠繼續下去的話,那現在這本書也出來了。所以《文昌帝君陰騭文》的翻譯工作就停止了,沒有繼續下去。一直到現在這個因緣成熟,仰仗三寶的加持,還有老法師的福報。我講完《太上感應篇彙編》,這五年所修來的學習心得、學習的福報,才有這個因緣在這邊跟大家報告,來開始《安士全書》的這個講座。

《安士全書》這一本善書裡面,我給它整理有八個特點:

第一個,這一本善書是準佛經。它理深事淺,它裡面其實它的公案故事都很簡單,但是理有些地方也是滿深的,所以理深事淺。整個周安士菩薩他所整理的這本《安士全書》,它的結構非常精深嚴密,有生命力。在中國文化裡面,它占有一席之地。也把三藏十二部,佛陀的經典的佛理,也編輯在裡面,所以契理契機,雅俗共賞。而且融會了儒釋道於一爐,「熔儒釋道於一爐」,所以如果沒有周安士居士這樣的大手筆,是無法寫出來的。因此受到歷代高僧,特別是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等推崇。現在雖然時代不一樣了,現在是科技文明非常發達的時代,大家生活水平都非常地高,手機計算機非常地方便,但是時代雖然不同了,這裡面當然有一些道理可能跟現在時代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它精深的思想跟嚴密的邏輯,以及它所表達出來的真理是永恆的。它可以對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以及對修行人,是一部很好的善書。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安士全書》,可做為傳統文化以及德行教育的教材。現在我們都說要學習傳統文化,那麼學習傳統文化,當然傳統的善書裡面很多,但是《安士全書》是非常好的一本教材。因為它裡面沒有「空洞的宗教教條」,所以不管是有學佛的、沒有學佛的,有信仰的或是沒有信仰的,只要他能夠發心看這本《安士全書》,他就會愛不釋手,而且會得到心靈的啟發,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所以不管是佛家或者道家,以及儒家的行人,都可以來研討這一本《安士全書》。

第三點,它提供了人生的哲理以及努力向上的甘露法語,不管你是在世間法或者出世間法。它不僅是一部具有哲理的書,而且裡面的文章非常地美,也是一部文學,尤其是周安士菩薩他的文言的功底非常地好,也是一種藝術、美學的享受。

第四點,周安士菩薩,他是菩薩應化、聖賢應化。他是清朝江蘇崑山人,他名夢顏,字思仁。很難得,他能夠通達儒釋道三教,但是最後歸心淨土。他從小就非常地聰明,有智慧,「厭離仕途」,就是他不喜歡當官。發菩提心,「著書覺民」,做這個利他的工作,編輯了這本《安士全書》。所以印光大師非常地推崇,並且親自作序,刊版流通,「一生印行數百萬冊」。

第五點,印光大師他評論《安士全書》的價值在哪裡呢?末學在整理資料的時候才發現,我們近代,也可以講說,思想家魯迅先生,這在國內大家都耳熟能詳,據說魯迅先生也很喜歡看《安士全書》,可見影響很廣。

印光大師在《安士全書》的〈序文〉裡面說,「其震聾發瞶之情,有更切於拯溺救焚之勢。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扶持名教。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不謂之菩薩乘本願輪,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這個是在《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裡面,印光大師這樣的一個讚嘆。他說,這本書可以叫醒很多迷惑顛倒的眾生。「震聾發瞶」就是讓迷惑於五欲六塵的這些眾生,他們能夠覺悟過來,能夠甦醒過來,這叫「震聾發瞶」,好像是讓聾子能夠聽得到聲音,讓瞎子能看到光明,叫「震聾發瞶」。眾生的沉淪叫做沉溺,我們常常回向裡面講,「普願沉溺諸眾生」,所以「拯溺救焚」,三界猶如火宅。

所以救眾生用這一本善書,印光大師說,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幫助儒家這六經,而且建立禮教的典範,「扶持名教」。所以可以稱為說,「善世第一奇書」,什麼叫「善世第一奇書」?要端正社會風氣,要淨化人心,要教育眾生,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奇書,叫「第一奇書」。所以它不能夠跟一般的善書來做類比,「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印光大師稱讚周安士居士,說他是「乘本願輪」,也就是他是過來人,他乘願再來的,「乘本願輪」。「現居士身」,他示現居士的形相,「現居士身」。然後「說法度生」。如果他不是菩薩示現,印光大師說,我不相信,「吾不信也」。這個是印光大師評論《安士全書》,它在我們善書裡面的價值。

第六點,本書它的次第段落。大概在周安士菩薩所著作的這一本《安士全書》裡面,它裡面有原文,就是「發明」。「發明」的意思就是,周安士菩薩他所創作的法語、他所領悟的境界,他把它形之於文字,就是他體悟的心得,叫「發明」。再來就是「按」,是周安士菩薩他評定的用語,叫「按」。他的原文裡面,其實也不是說文言文很深,也還好。所以周安士菩薩他也很慈悲,照理講在他們那個年代,他可以寫得更深,可是他遣詞用句都非常地淺顯。曾琦雲居士他有作了譯文,還有「注」跟「補充」,就是剛才我跟各位報告,曾琦雲居士他的翻譯本裡面。

第七,法藥平等,法法平等。有一句古德說的話,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高下,契機則妙。人一生病,只要能夠把病治好,它都是好藥,尤其是蓮池大師特彆強調這一點,只要能把病治好,它都是好藥。能夠讓你煩惱降伏得住,可以斷你的煩惱,那都是般若經典,那都是了義的經典。所以藥無貴賤,不是說貴的藥它就是好,它如果不能治病,那貴的藥也沒有用啊。同樣的道理,假如是《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這種非常了義的經典,可是眾生沒有辦法從這裡面去領悟,《金剛經》還是沒有辦法跟他能夠相應,那只能是上根利智的人在修。中下根器的怎麼辦呢?那就比較靠這個「善世第一奇書」,先來接引他們到人天的層次,然後再求生極樂世界。所以法無高下,契機則妙。

第八,教理次第分明,結構完整。本書提示修行的四個階梯,剛才我也有先討論過,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這三個次第。在這個地方,我們再把它做進一步的說明。

第一點,《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這個部分它是勸導止惡向善,因果規律的總匯,事理詳明,不由讓人不信服。這個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它的功能。

第二個,《萬善先資》、《慾海回狂》是告誡我們世間人,我們所造的惡業裡面最重的不外乎兩個,一個是殺業,一個是邪淫的罪業,色慾邪淫。《慾海回狂》跟《萬善先資》,也是在《大藏經》裡面有戒色呵欲的精義在裡面,事理交參,驚醒塵夢出苦輪,非常切要。

第三點,《西歸直指》,到《西歸直指》的時候,和盤托出佛陀教誨的真正目的,在於度化眾生能夠了生死,成就佛道,複本淨心,歸無所得。如果是在正法時期,人根非常利的時候,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可以入道。但現在末法了,障深慧淺,《大集經》裡面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末法時期還是必須以淨土法門來做為了生脫死,仰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具信、願、行,「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這三個次第,就是學人給它歸納,它有這麼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教育的次第。

現在我們就進入今天的主題,印光大師重刻《安士全書》〈序文一〉。以佛陀教育基金會這一本來說,在這裡面,我們先從第一個,印光大師的〈序文一〉,我們先來做探討。我們現在就看這個經文。

在還沒有講經文以前,我先跟各位報告,我們先介紹印光大師。學人對印光大師非常景仰,我在一九八八年,我在士林分局當組長的時候,我到素食餐廳去吃素,在餐廳的經架上抽出來第一本書,正好是《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是人家看過的,再拿去那邊流通。這一本善書,《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我到現在都保存下來。

所以我們來介紹一下印光大師:

第一點,我認為他是平凡的出身,不平凡的一生。在民國沈去疾居士編的《印光大師年譜》裡面,印光大師他是公元一八六一年到一九四O年,他法名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所以我們看到印光大師所書寫的墨寶裡面,常寫這一句「常慚愧僧」。他後來自號「繼盧行者」,他也非常地敬仰惠能大師,「盧行者」是指盧惠能居士,就是六祖大師,因為惠能大師的俗家的父親,叫盧行瑫。

印光法師他俗姓趙,名丹桂,他是陝西合陽縣人。他們兄弟有三個人,印光大師是最年少。他早年跟隨他的長兄學儒,印光大師非常地聰明,他成童就中秀才,但是在十五歲那一年生了一場重病,生病期間給他很大的一個醒悟,所以病好以後他一心向佛。二十一歲,在陝西終南山五台蓮花洞寺出家。

印光大師他有時候,也常常用「古莘」來代替合陽,他事實上是在合陽縣東南。為什麼他用「古莘」呢?因為「古莘」是周文王的王妃太姒,她是有莘之女,所以印光法師也尊崇周文王以及太姒這種德行,所以他常常也會用「古莘」來代替合陽。

在三十三歲的時候,清光緒十三年,印光法師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住了三十多年。前年我有到國內去參學,有到浙江普陀山,特地到法雨寺去頂禮印祖的,他當時閱藏念佛、專志潛修的關房。印光大師在法雨寺閱藏的時候,他負責藏經樓。當時他在閱藏的時候,因為他的鄉音比較重,所以當時他也沒有對外講經。

他純粹是有居士去跟他參訪,有問題請示他,用書信往返,然後他再用書信答覆求法這些居士。所以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都看到,印光法師覆什麼什麼居士書,這是用書信來往返。在民國初年的時候,上海有兩位大居士,高鶴年還有徐蔚如等居士,他們到普陀山與印光法師會晤,然後把他的論文以及書信在「上海佛學叢報」發表,並且印行出版。印光大師文章發表以後,「社會各界深為欽敬」,才知道有這麼一位別號「常慚愧僧」的高僧在普陀山的法雨寺。

後來徐蔚如居士又蒐集了法師的信函、文稿,出版《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文鈔》,「不僅佛理深邃,而且文辭典雅,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為人們爭相傳誦」。仰慕印光大師的人愈來愈多。《印光大師文鈔》後來就開始流通了。晚年印祖在上海創辦佛教流通處弘化社,印淨土宗的佛書大概有近百種,其中印《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還有《安士全書》,這些善書大概印三百萬冊。

後來在一九三O年,「法師離開普陀山到蘇州報國寺閉關」。一九三七年,法師移居到吳縣的靈巖山寺。「監院妙真和尚遵從大師指示,將靈巖山寺改建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再過兩年,《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就印行出版。

沈去疾居士在印光法師年譜裡面,他讚嘆印光法師對中國近代佛教的巨大貢獻在哪裡呢?在這三大部的《文鈔》。所以梁啓超居士他也看了印光大師的《文鈔》,梁啓超居士他怎麼稱頌印光大師呢?他說,「印光大師,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可見這位民國梁啓超大居士他對《印光大師文鈔》,他非常地尊敬跟讚嘆。

再來,第三點,印祖他不攀緣。當時印祖的座下,大概皈依的弟子不下十萬人,但是印光大師他一生不任寺廟住持,他不收剃度的徒弟,他不募捐化緣,他不傳戒、不講經,一心念佛,除了打佛七以外一概不應酬,不應酬一切佛事。

第四點,印光大師修苦行。他生活非常地儉樸、廉潔,惜福,而且他都是自己親自做事,不假手他人,過著苦行僧的生活。他自己住的地方自己打掃,衣服自己洗,一直到八十歲臨終,還是維持這樣的一個習慣。他住在上海太平寺的時候,有一天關炯之居士要去拜訪他,樓上樓下都找不到,最後在太平寺的天井旁邊,看到印光大師在洗衣服。以印祖當時的德行跟大家對他的景仰,他不假手他人來做這個事情,還是自己親自洗衣服。關居士他在山中某寺打佛七,要請印祖開示,就派人抬轎子去接,結果跑了一大半的路,印祖堅持不上轎。在蘇州報國寺,真達和尚請他到靈巖山寺去看看,也準備了轎子,印祖也是堅決得不坐,他從山下到山上完全是柱杖步行。你看印祖修這種苦行。

然後他在吃早粥的時候,每天早晨,他都是「食白粥一大碗」,沒有菜。因為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印祖也有說了,自云:初至普陀,晨食有鹹菜,因北方吃不習慣,故改為食白粥,已三十餘年。食至碗淨,注入開水飲盡。午食飯一碗,大眾菜一碗。這是《印光大師文鈔》,他的生活就這麼簡單。他看到有人如果飯菜沒有吃完,或裡面還有剩飯粒,印祖都會大聲呵斥說,「汝有多大福氣?竟如此糟蹋!」教人家惜福。所以我每次看到《印光大師文鈔》講到這一段,我現在自己吃東西都一定要把它吃得乾乾淨淨,學習印光大師的惜福。

第五個,不搞派頭。印光法師反對搞個人崇拜、迷信。有很多遠方來的皈依弟子想到蘇州靈巖山寺來見一面,這包括我們李炳南老師,他也是從山東去見,當時李老師在當山東莒縣的典獄長,他也是去見印光祖師,《印光大師文鈔》裡面有單獨一封信,是印光大師寫給李炳南老師的。當時第二次的時候,李炳南老師就帶了一些蓮友,一些佛弟子,到那邊要去見印光大師,也是被印光大師說,以後你就不要再帶人來了。印光大師說,他再三的告訴弟子說,要「認真閱讀《文鈔》」,遵照落實,去「實行」,「見不見面都一樣」,不要浪費旅費了,時間。這個很值得我們現在學佛的蓮友學習。

你看老和尚如果到哪裡,到台南極樂寺,老和尚如果在香港,老和尚如果到英國、到日本,噢,大家追逐了,希望能夠目睹老和尚的一面。這個站在孝親尊師都無可厚非了,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你按照印祖這樣的開示,你只要認真的落實、去實行《印光大師文鈔》,那你就見到印光大師了。如果你不老實、真乾、聽話,縱使你天天見到印光大師,天天見到淨空老法師,那又怎麼樣呢?

第六點,絕不祝壽。有些人現在都會喜歡做祝壽的活動,可是印祖不願意。在一九三九年、一九四O年,也就是在印祖往生的前一年,皈依弟子計畫為印祖慶賀八十大壽,大師知道以後堅決反對,說了重話,「光一生不與流俗同起倒。什麼八十不八十!有為光言祝壽者,光不但不領情,且深惡痛絕,以為大辱。祈勿以此為光言,若對光言祝壽者,是視光為流俗矣!」他講這話講得很重。印光大師說,我一生都不跟人家,一般世俗的「同起倒」,去流行,什麼八十不八十的。你們給我祝壽,我就是不領情,而且我還深惡痛絕,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所以如果你們要給我祝壽,那你們就是把我當成是一般的流俗,就跟社會人士沒有什麼兩樣的。

印祖又說了,為揚名而去辦壽,為斂財而辦壽,我印光覺可恥。你接受弟子的祝壽,要不要收供養啊?印光大師說,不行,我寧願受斬頭之刑,「不願聞祝壽之名」。他寧可被斬頭,也不願被人家祝壽。所以「大師晚年,修持功夫益深,對世情洞察更為透澈,故而觀點鮮明,態度堅決,言辭犀利,簡明扼要」,已至爐火純青的境界。

第七,重視因果,坐化生西。一九四O年,民國二十九年,農曆十一月四日,印光法師在靈巖山寺圓寂。天亮雞啼的時候,他知道自己的世緣已經即將要結束了,所以一樣的跟平常一樣,盥洗、刷牙、洗臉。他沒有病,印光大師沒有病,他早上起來,他一樣繼續洗臉、刷牙,他預知時至。盥洗完了以後,「跏趺端坐」,盤腿端坐,講一句法語,「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大聲念佛」,沒有多久又說了,「蒙阿彌陀佛接引,我去了!」「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因為他是二十一歲出家,所以僧臘是六十,僧臘就是出家人,他的出家的時間有多久,叫僧臘。所以在僧團裡面,不是看你年長或是年幼,看你受三壇大戒,具足戒,你三壇大戒受完以後,看你的僧臘是多久,你僧臘愈高,你坐的位置在前面。你縱使年紀很大,可是你僧臘非常地淺,你要坐到後面去。所以僧臘如果超過五十了,都被稱為長老。

「百日荼毗」,火化以後,「撿得五色舍利」,舍利珠一百多顆,晶瑩剔透,「光芒四射」。還有大小舍利花以及血舍利,一共「一千餘粒」,有一千多顆。特別的珍貴是什麼呢?非常地稀有難逢,印光大師的頭頂骨裂成「五瓣蓮花」。這了不起啊,「五瓣蓮花」,「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達摩祖師說了,「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禪宗傳到第六祖就沒有再傳了,「五瓣蓮花」。所以我們說五方佛,也都是這個「五」代表五方佛,「五瓣蓮花」。而且最難得是「齒全不休」,他是三十二顆牙齒。一般人你注意看,他能三十顆就不錯了,他三十二顆呢,「為世希有」。

最後他叮嚀遺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今之世亂日極,民不聊生,皆由不講因果報應及親職教育所致也。」印光大師說,現在世間會這麼亂,民不聊生,都是因為大家不講因果教育、因果報應,以及親職教育所造成的。所以我在天津謙和講堂講的《天下太平之根本》即將要推出,裡面就引用印光大師所鑑定的《天下太平之根本》女子教育的重要性,這裡面強調的就是,從小就必須要因果教育、要親職教育。印祖說,「親職教育為治安之本,因果報應為制心之法。」

「臨終瞭然無礙,瑞相紛繁」。所以當時就有人說,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因為曾經有兩位女眾,一位小菩薩跟著她的長輩,要到上海參加護國息災法會,去見印光大師,她跟印光大師見面第一句話說,觀音菩薩跟我講,說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舉辦護國息災法會。她說,大師你就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當場被印光大師制止,不要說了。後人奉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所以我們這一次講的《安士全書》的講座,我們的片頭也做出來了,非常地好,我很感動,看了很感動,總共是一分十三秒,一開始就是印光大師的因果教育的開示,到整個結束,孔子的法像,還有周安士菩薩的法像,都在這個片頭裡面,這三寶加持,印光大師加持。

以上我們就是介紹印光大師。

接下來,請各位翻開佛陀教育基金會所出版的這一本《安士全書》裡面的第一頁〈序文〉,重刻《安士全書》序,我們看經文。總共這個〈序文一〉,一集有五個段落,我們把它歸納為五個段落。先講第一個段落,我們看經文:

【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殺。二者之中。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淨。了無絲毫蔕芥者。唯斷惑證真之阿羅漢。方能之耳。余則愛染習氣。雖有厚薄不同。要皆纏綿固結於心識之中。從劫至劫。莫能解脫。殺則世皆視為固然。以我之強。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顧一時適口。誰信歷劫酬償。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古德雲。欲得天下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又雲。欲知世間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則已。思之大可畏也。】

好,我們到這邊先告一個段落。

那麼這一段裡面,我們知道印光大師他的儒學底子非常地深厚,文言的功底也非常地深,所以我們還是要做一些名相注釋:

我們看第三行這個『蔕芥』,「蔕芥」是什麼意思呢?是刺鯁也,就是被魚刺刺到那種感覺,叫刺鯁也。所以「蔕芥」的意思是說,因為「細故而耿耿於懷」,這叫「蔕芥」的意思 。

再來,『斷惑證真』,這個「斷惑證真」是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是什麼?阿羅漢是破我執。所以阿羅漢必須要怎麼樣?要破見思惑,見惑跟思惑。所以「斷惑證真」它就是斷了見惑跟思惑。「證真」是什麼?證真就是他證得偏真涅槃,證得正覺。所以「斷惑」是「以真智斷妄惑也」,則真理於是顯發出來。「證真」就是證理,「證理者斷惑之果也」。「真」者不妄,即是真心,也就是我們自性的清淨心,「真淨明妙,虛徹靈通,離虛妄想,故曰真心」。所以阿羅漢他已經斷見思惑,見思煩惱,證悟偏向於空的真理,入偏真涅槃。

再來,『阿羅漢』,「阿羅漢」它翻成華言,就是我們中國話,叫無生,又說是無學,又雲應供。因為阿羅漢三界生死已斷了,故名無生。因為他的煩惱已盡了,所以稱為無學。因為他可以受到人天供養,為世福田,所以叫應供。所以阿羅漢就是殺賊、應供、無生。殺賊殺什麼?殺煩惱賊,他把見思惑斷掉了,叫殺賊。因為見思惑會在我們六根門頭,就像小偷一樣,像強盜一樣,會劫我們的功德法財,所以叫殺賊。因為他已經出三界、了生死了,已經破我執了,他無我了,所以他可以接受供養,叫應供,他入聖流了。因為他不再六道生死輪迴,所以他就證得無生,解脫生死,不受後有。

再看下面,『從劫至劫』,這個「劫」,梵語叫「劫波」的意思,叫「分別時節」,「通常年月日時不能算之遠大時節」,這個叫「劫」。佛經上說,人壽八萬四千歲,每經過一百年,壽命減一歲,減到剩下十歲。這是為什麼這樣?因為眾生不斷地造業,所以福報、壽命減到剩下十歲。這個時候眾生非常地苦,開始懺悔,開始斷惡修善,再每經過一百年,再增加一歲,這樣一直到達增至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名為一小劫。如是二十小劫,名為一個中劫。總成、住、壞、空四個中劫,名為一大劫。這在《佛祖統紀》•三十裡面這樣記載。

我們再看下面,『十生之類』,「十生」,不是只有四生,我們一般都知道是卵胎溼化,卵生、胎生、溼生、化生,其實是「十生之類」。這個在《金剛經》裡面提到,「一卵生、二胎生、三溼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無色生、七有想生、八無想生、九非有想生、十非無想生」。

第一,胎生,像人。有些動物也是胎生的,譬如說狗、貓、牛、豬,這都是胎生,「如人類在母胎成體而後出生者」。

第二,卵生,「如鳥在卵殼成體而後出生者」,雞、鴨、鳥,這都是卵生。

第三,溼生,像蟲依那個溼氣而受形者,這叫溼生。

第四,化生,無所依託唯依業力而忽然起來的,如諸天以及地獄,以及劫初的眾生都是。像鬼道也是化生的,地獄道的眾生也是化生的。

第五,有色生,色界四禪天的眾生是有色生。

第六,無色生,為無色界四空處的眾生。

第七,有想生,則為三界九地中,除了第四禪無想天的眾生,其餘一切眾生都叫做有想生。

第八,無想生,無想生是色界裡面的無想天的眾生,叫無想生。

第九,非有想生,以及第十的非無想生,這是在無色界裡面的非想非非想處天裡面的一處,叫非有想生,以及第十的非無想生。

再來,『互來相噉』,「噉」就是吃的意思。

『欲知世間刀兵劫』,「兵」就是軍事或戰爭有關的事物的統稱。「兵劫」就是戰爭的劫難,像現在的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它們這些都是「刀兵劫」。在《大毗婆沙論》一百三十四卷》裡面雲,「初刀兵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平等愛,映蔽其心。邪法縈纏,瞋毒增上。相見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獵師,見野禽獸。隨手所執,皆成刀杖。各逞凶狂,互相殘害。七日七夜,死亡略盡。贍部洲內,纔余萬人。各起慈心,漸增壽量。爾時名為度刀兵劫。」這一段在《大毗婆沙論》裡面說,在刀兵劫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人類的欲望起來的時候,南贍部洲的人,那個時候壽命大概十歲。因為「為非法貪」,起了貪愛,「染污相續」,以及不平等的愛映蔽了他的真心,邪知邪見,「瞋毒增上」,所以當時的心就非常地猛利害心。就好像獵人一樣,看到禽獸就用刀仗去傷害牠,在刀兵劫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各逞凶狂,互相殘害」。時間多久呢?「七日七夜」。人大部分都死亡了,只剩下一萬多個人。這個時候開始起慈心了,壽命又開始增加了。這個叫做「度刀兵劫」。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說:

淫和殺二種惡業,是一切眾生生死輪迴在六道的根本原因。最難斷除的是淫,最容易犯的是殺。在這兩種惡業之中,只要稍微懂得自愛的人,淫業還能夠控制不犯。但是想要從心裡上徹底地清淨,沒有一絲一毫的慾念,只有斷惑證真的阿羅漢才能做得到。其他人雖然貪愛污染習氣有深淺不同,但都因為習氣糾纏薰染意識,故無量劫來得不到解脫。

殺業,則世上認為本來就是這樣,憑藉自己的強大去侵犯弱者,用眾生的肉,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只顧一時的快活,誰相信無量劫以來改頭換面互相酬報呢?《楞嚴經》上說,因為人吃羊,所以羊死為人,人死為羊,互相吞吃,以至於十種生命都是這樣的,生生死死,互相吞殺,報應無窮。惡業惡習,與生俱來,窮盡未來,永無休止。古時候的大德說,欲得天下沒有戰爭,除非眾生不吃肉。又說,如果想要知道世上戰爭的原因,那就請去聽屠宰場裡半夜發出來的叫聲,哀叫聲,哀嚎聲。既然造了殺生的因,必然要得被殺的果。不去考慮就不知道,一去深思才知道殺生實在太可怕了。

那這一段裡面,我們探討一個問題。這一段裡面,我們在講座裡面,我剛才一開始我有說了,我們除了朗誦原文,還有名相注釋,以及白話解以外,我們會在講《安士全書•陰騭文》裡面,我會把很經典的法語,我們要把它挑出來。將來當然我們如果都講完以後,我們甚至可以編一本《安士全書法語菁華》。因為有時候這些經典的文句,經典的重要的經句,其實就像甘露一樣,眾生的煩惱就像污濁的、有毒的水一樣,只要甘露一滴,馬上就可以淨化了。

所以這一段裡面,我把它整理出來,有三段經典法語。第一,『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殺。』這個可以把它背起來,不僅可以增加你寫文章的功德力以及你的水平,或是你在講課的時候,或者你在分享的時候,你也可以引經據典,畢竟文言文之美,它是超過白話文的。我們都是喜歡說,哎呀,如果這個居士啦,這個人如果引經據典,他很有學問,他很有智慧。這是第一段的法語,經典法語。

再來第二段,『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

第三段的經文,「古德雲,欲得天下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又雲,欲知世間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

以上這三段經文,是我挑選出來的,提供給各位參考。

再來探討一個,剛才講的習氣的問題。我們知道,《無量壽經》〈菩薩修持第三十品〉裡面,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都怎麼樣呢?他們都「深入正慧,無復余習」。什麼叫「正慧」?就是我們的佛知佛見,我們的智慧德能,我們的一切種智,這叫「正慧」,「深入正慧」。到極樂世界去以後,這些菩薩,他都已經把習氣斷掉了,所以「無復余習」,沒有再多餘的習氣。

在《大智度論》裡面說,「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是在大中小三乘裡面,阿羅漢算是小乘的,辟支佛算中乘的,菩薩算大乘。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是中乘跟小乘,他們雖然破掉貪瞋痴三毒,但是他們「氣分不盡」,就是他們的習氣還在,「氣分不盡」就是習氣還在。「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故在」。就好像說我們香爐啊,你天天把它點檀香,現在沒有點檀香,它裡面還是有香氣,你香拿開了,它裡面那個香氣還在,「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煙燒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又好像說,你燒一個草木堆一樣,火已經燒滅了,但是裡面還有炭灰啊,炭灰裡面還有一點微弱的溫度在裡面啊,「炭灰不盡,火力薄故」,那是還有一點,那個炭裡面它還有熱度,這叫習氣啊。那佛呢?「三毒永盡無餘」。

在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裡面有說到,如舍利弗的「瞋恚余習」,難陀的「淫慾余習」,畢陵伽婆蹉的「慢余習」。特別舉這三個,舍利弗的瞋心餘習,難陀淫慾的余習。那麼這個畢陵伽婆蹉的慢余習,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公案。畢陵伽婆蹉他在過去生累世裡面,他都有很大的福報,所以家裡都有很多的傭人。恆河神她當時是小婢,她的前身在還沒有跟佛陀出家之後,成為恆河神之前,她是個小婢。畢陵伽婆蹉他要常常出去行腳托缽,每次要經過恆河的時候,他就告訴那個恆河神說,小婢,止,住水,止住。就是這個水停止不要流動,我要走過去了。因為他是尊者啊,所以恆河神為了尊重他,就把水流改道,讓他能夠走過去。

畢陵伽婆蹉每次都跟她講,小婢,小婢,河水止住。所以恆河神很不服氣,有一天就到佛陀那邊去訴苦,告訴佛陀,她說,佛陀啊,我都已經當恆河神了,這畢陵伽婆蹉尊者老是瞧不起我。結果佛陀就在這個會堂上就告訴畢陵伽婆蹉說,畢陵伽婆蹉尊者你不能這樣啊,人家他現在已經修到恆河神了,你跟他道歉。那畢陵伽婆蹉就當著佛陀的面,以及佛陀眾弟子之前說,小婢,小婢,莫瞋。他說,小婢,小婢,他還是習慣稱她叫小婢,不要生氣。在座的佛陀弟子都哄堂大笑啊。佛陀就說,你看到了吧,他是很尊敬你,可是他習氣還在啊。所以這個余習難盡啊。

所以習氣本身就是沒有覺性的一個慣性,習慣成自然。雖然沒有噁心,但是有時候還是會去做惡事,所以被人家討厭,百口莫辯。粗的煩惱容易斷,但是細的習氣就很難調,縱使能夠脫離三界,不受輪迴之苦,還是習氣未盡,度眾生還是會有障礙。譬如說我們看到,境界不順我們的心的時候,我們馬上就動瞋心了,我們馬上就會發脾氣了,這都是我們瞋心的余習還在。所以我們要鍛鍊自己的心,像佛的心一樣,那麼細,再細,才能隨時隨地讓眾生歡喜,不惱怒眾生。

好,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經文:

【安士先生。恭稟佛敕。特垂哀愍。因著慾海回狂以戒淫。萬善先資以戒殺。徵引事實。詳示因果。切企舉世之人。同懷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之真心。永斷傷風亂倫。以強陵弱之惡念。又欲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注釋。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鹹備法戒。悉存龜鑑。由茲古聖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存空談而已。如上三種。文詞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經輔治。因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觀之筆墨發揮之故也。雖然。已能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不了生脫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則恒生善道。廣修福慧。不墮惡趣。彼此酬償者。有幾人哉。而了生脫死。豈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斷惑證真者。方能究竟自由。余則縱令尊為天帝。上而至於非非想天。福壽八萬大劫。皆屬被善惡業力之所縛著。隨善惡業力之所輪轉耳。因是特依如來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薈萃淨土經論要義。輯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若能一閱是書。諦信不疑。生信發願。求生西方。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之輕重。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願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悟自心於當念。證覺道於將來。其義理利益。唯證方知。固非筆舌所能形容也。此系以己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獲斯巨益。校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而已。】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恭稟佛敕』,這個「敕」是告誡、命令。

第二行,『乾父坤母』,「乾父坤母」在《易經》裡面,乾卦和坤卦,《易經》說卦裡面說,乾為天,坤為地。所以「乾父坤母」代表天地。這個地方引申,乾為父,坤為母,天覆地載,如同父母。故萬物從天地生,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好像都是兄弟姊妹一樣。「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民胞物與』就是物為同輩,應博愛一切人與物,這個是由宋朝張載,《張橫渠集•西銘》,「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段張載先生說,這世間人都是我的同胞,所以我們佛家講的,老和尚常開示的,我跟眾生是一體的,就是皆為我的同胞。為什麼呢?因為十方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每一位眾生都具有佛性,每一位眾生都是佛,是因為迷了以後才變成四聖六凡。所以世間人皆為我的同胞,萬物跟我是同輩,後來的人指泛愛一切人、物,叫做「民胞物與」。

第五行,『悉存龜鑑』,「龜鑑」的「龜」是龜甲。我們知道龜甲可以來卜卦占卜,占卜做什麼?占卜吉凶。「鑒」是鏡子,鏡子可以照美醜。所以「龜鑑」的意思就是警戒和反省。

第五行,『主敬慎獨,正心誠意』,古聖先賢的「主敬慎獨」,「主敬」是在《易經》坤卦裡面,「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論語》〈子路篇〉裡面,「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我們在日常生活起居裡面,都要保持這一念恭敬心,這個生活一定是中規中矩的,這個人一定是君子,「居處恭」。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我們都保持這一念恭敬心,不管是對人、對眷屬、對物,都能保持恭敬,那這個人是君子。做事情也保持這一念敬,恭敬的心,那麼跟人家交往,一定是忠心耿耿的。這是「主敬」。

「慎獨」,閒居獨處的時候,行為仍然謹慎不苟且。《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鄭玄注,「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為。」一個人會起心動念,會造業,會造十惡業,都在什麼時候?都在別人沒有看到的時候。所以「莫見乎隱」是,你要在最隱微的地方,要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在最微細的關頭去看到,你已經起心動念了。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特別的謹慎,不苟且,就是他能夠觀照。

再來,「正心誠意」,就是《大學》裡面,「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印光大師跟淨空老法師常常在開示,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哪裡開始做起?從格物致知開始。

那格物是什麼呢?印光大師說,要跟五欲六塵格鬥,要跟貪瞋痴格鬥,六根對六塵的時候,要保持這一念覺性,這叫格鬥,致知以格物。如果能夠降伏這個五欲六塵,能夠放下這個五欲六塵,那自然而然,你的覺性就顯發了。致知就是,你的佛知佛見就顯發出來了。佛知佛見顯發出來了,當然就能夠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菩提心,「誠其意」就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能夠至誠心,曾國藩先生說,一念不生謂之誠,那這是誠心。如果能夠誠心,那就是端身正意,正念就現前,「正其心」就是正念。

正念現前,當然身口意就清淨了,那就「欲修其身」了。身口意清淨,這個家就齊了,不管是家庭,不管是公司,不管是各行各業,自然就齊了。家能夠齊,國家就能夠得到大治。國家能大治的話,天下就太平。儒家雖然它是講「正心誠意」,其實跟佛家講的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也是殊途同歸了,只是儒家偏向世間法。

再來『惡趣』,「不墮惡趣」,為什麼他這個地方用「惡趣」呢?在《大乘義章•八末》曰,「此六種,經名為趣,亦名為道。所言趣者,蓋乃對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為因趣,故名為趣。」「趣」就是什麼?你一直往那邊走,「趣」就是你往那邊走了。如果你造五逆十惡,那你就是往地獄道走啦。「趣」的意思是你已經往那個方向了,趨向,「趣者」。「所言道者,從因名也。善惡兩業通人至果,名之為道。地獄等報為道所詣,故名為道。」所以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名為四惡趣,「而人、天為二善趣」。「地獄、餓鬼、畜生為三惡道,修羅、人、天為三善趣」。《無量壽經•卷下》,「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再看,『定慧』,「力修定慧」,禪定跟智慧,戒定慧三學裡面的禪定跟智慧,定跟慧,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攝亂意為定,觀照事理為慧。又名止觀」。《法華經•序品》裡面曰,「佛子定慧具足。」《無量壽經》曰,「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如來」是什麼?「如來定慧」就是佛的智慧。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他們都是定慧等持。就是六祖大師說的,即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所以究暢無極,究竟圓滿。

再看下面,『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簡稱,叫「非非想天」,在三界裡面的最高,叫無色界裡面最高的一層天,叫非非想處天。

再來第三頁,『隨善惡業力』,這個很簡單,大家道理都懂,「善惡業力」,十善十惡,但是「善業有生樂果之力用。惡業有生惡果之力用」。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四十六裡面講,「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不思議業力」是業力不可思議,我們說,業力不可思議,聖力不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這個業力的牽引,雖然時代很久遠,時間很久遠,但是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果報成熟的時候,「求避終難脫」,你想要說躲開都沒有辦法,「求避終難脫」。

『薈萃』就是匯集,「薈萃淨土」,匯集,聚集。

第七行,『校仗自力』,「校」就是較量,「仗」就是憑藉,就是自力法門跟他力法門。像禪宗的修持這叫自力法門,我們淨土宗就仰仗佛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所以是自力跟他力。《印光大師文鈔續編》<無錫佛教淨業社年刊序>,印光大師說,「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高登九蓮。當今之人,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印光大師說末法時期,你只要仰仗佛力,若真信願真切,若信願真切就可以蓮登九品。所以現在的人,想要在現生就要了生死大事,舍這個念佛法門就沒有希望了。

『奚啻』就是豈但,何止。

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說:

周安士先生,恭敬稟承佛力加持,特別垂跡東土,哀愍眾生,就寫了《慾海回狂》一書,來說明戒淫的道理,寫了《萬善先資》一書,來說明戒殺的道理。旁徵博引,事實確鑿,詳細地說明因果報應的道理。殷切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滿懷著乾父坤母、民胞物與的大慈悲心,永遠斷除傷風敗俗、擾亂倫理,憑藉強大欺負弱小的惡習。他又想要所有的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把《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注釋,使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做人,怎麼用心做事,大到治國安民,小到一言一念,都有一定的尺度,都有借鑑。因此就使古聖先賢所說的主敬慎獨、正心誠意就不再是空談了。

以上三種書,文詞理義,都是冠古超今,補益群經,輔佐治國。因為他憑自己的天才和妙悟的智慧,繼承了佛祖聖賢的心法,並且用雅俗共賞的筆墨,把文理奧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已經能夠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如果不能夠了脫生死,擺脫輪迴,怎麼能夠保證他生生世世有道德、有氣節呢?那麼要保證永遠生於善道,廣修福慧,不墮落惡道,互相報償的,又有多少人呢?了脫生死難道是那麼容易的嗎?只有勤修戒定慧,斷惑證真的人,才能擺脫輪迴,徹底自由。其他的人即使地位高到天帝,再上推到非非想天,福壽享受八萬大劫,都是屬於被善惡業力所束縛者,隨善惡業力而輪迴啊。

因此安士先生將依靠佛力加持,帶業往生淨土的方法,會集淨土經論要義,編輯成一本書,叫《西歸直指》。如果能夠閱讀這本書,仔細地思考,堅信不疑,生出充足的信心,發出度生的大願,求生西方淨土,那麼無論他底子是好是壞,罪業是輕是重,功夫是深是淺,只要能夠信心愿力真切,持佛名號,沒有不在臨命終的時候,依靠佛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既然往生淨土了,那麼就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永不輪迴了,就能夠在當下一念悟出自性,在不久的將來得道成佛。

這其中的含義、道理和好處,只有證道才會知道,本來就不是筆墨和口說所能形容的。這是已經相信發願,承佛慈悲的力量,承佛慈悲之力加被,感應道交,才能獲得這麼巨大的利益,比靠自力斷惑證真,了脫生死,其中難易何止有天地之隔呢?

好,我們再看第三段:

【現今外洋各國。大戰數年。我國始因意見不同。竟成南北相攻。加以數年以來。水風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災。頻迭見告。統計中外所傷亡者。不下萬萬。痛心疾首。慘不忍聞。不慧濫廁僧倫。未證道果。徒存傷世之心。毫無濟人之力。有同鄉芹浦劉在霄先生者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篤信佛法。今夏來山見訪。談及近來中外情景。慼然曰。有何妙法。能為救護。余曰。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須令斷因。因斷則果無從生矣。故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遂將安士全書示之。企其刊板廣傳。普令見聞。同登覺岸。先生不勝歡喜。即令其甥趙步雲。出資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憶昔戊申。曾勸李天桂刊板於蜀。彼即祈余作序。後以因緣不具。事竟未行。今蒙劉公毅然贊成。殆非小緣。】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

『不慧』就是愚笨,不聰明。印光大師都是自稱「不慧」。

『濫廁』就是參與、混雜在裡面,它是謙卑的用詞。

『清介』是清高正直。

『戊申』是民國前四年,一九O八年。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現在世界各國大戰多年,我國南北兩方因意見不同互相攻擊,並且多年以來,水災、風災、旱災、地震、土匪、瘟疫等災難,一個接一個,遍布各地。統計中外所傷亡的人,不會少於萬萬,痛心疾首,慘不忍聞。弟子不才,濫竽充數,混在出家人中間,沒有證得道果,僅有為世界之苦而存悲哀之心,沒有一點救世助人的力量。

有位同鄉是芹浦劉在霄先生,是個清高耿直的君子,繼承先輩的德業,虔誠信仰佛法。今夏來山訪我,談到近來中外情景,悲痛地說,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夠救濟呢?我說,這是苦果,有果一定會有前因。如果想要救苦,必須要斷除惡因,惡因一斷,那麼苦果就再也無法生起來。因此經上說,菩薩害怕造惡因,眾生則害怕得惡果。說完就把《安士全書》送給他看,希望他刊板印刷廣為流通,使大家都能夠能見能聞,一起來走向解脫的道路。劉先生非常歡喜,馬上就叫他的外甥趙步雲,出資七百元印刷流通,請我代為作序,製版刊印。回憶在戊申年間,我曾勸李天桂在四川刊板流通,他也請我作序,後來因為因緣不具足,事情竟沒有實行。現在承蒙劉公毅然贊成,這真是非常殊勝的因緣。

這一段裡面,有兩段經文是經典法語,『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須令斷因,因斷則果無從生矣』。第二段經文是,『故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以上這兩段提供給各位參考。

我們看第四段的經文:

【竊以袁了凡四訓。為改過遷善之嘉言。俞淨意一記。為至誠格天之懿行。其發揮事理。操持工夫。最為嚴厲純篤。精詳曲盡。因附刊於陰騭文廣義下卷之後。蓮池戒殺放生文。為滅殘忍魔軍之慈悲主帥。省庵不淨觀等頌。為滅貪慾魔軍之淨行猛將。省庵勸發菩提心文。為沈淪苦海眾生之普度慈航。爰附於三種法門之後。譬如添花錦上。置燈鏡旁。光華燦爛。悅人心目。果善讀之。則不忠不恕之念。忽爾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雲起。從茲步步入勝。漸入漸深。不知不覺。即凡情而成聖智矣。庶可了生脫死。永出輪迴。面禮彌陀。親蒙授記。】

好,這一段裡面有一句省庵大師。『蓮池大師』,我們解釋過了,他是淨土宗第八祖。省庵大師他諱實賢,字思齊,號省庵,清朝常熟人。從小就不吃葷,十五歲出家,二十四歲受具足戒。燃指供佛,發四十八大願,最後感得舍利放光。他作《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眾,被尊為蓮宗第十一祖。

好,我們看這一段裡面的白話解:

我個人認為《了凡四訓》是改過向善的嘉言,《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是至誠感天的德行。他們寫自己的體會,出自肺腑之言,不僅把意思跟道理充分地表達出來,事理圓融,而且實際操持中有根深的工夫,要求最為嚴格純熟,精到詳細,委曲盡致。因此就附印在《陰騭文廣義》的下卷之後,也就是說把袁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印祖把它附在《陰騭文廣義•下卷》的後面。還有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是消滅殘忍魔軍的慈悲主帥,省庵大師的《不淨觀》等頌是消滅貪慾魔軍的淨行猛將,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為沉沒在苦海眾生做普度慈航。於是就把它附在三種法門之後,好像錦上添花,放燈於鏡旁,光輝燦爛,悅人心目。如果能夠真正好好讀一讀,那麼不忠不恕的念頭就好像冰遇到火一樣,馬上消失了,自利利他的心,油然生起來。從此步步進入勝境,漸入漸深,不知不覺就凡情消失,而最高智慧就開發出來了,這樣很快就可以了脫生死,出離輪迴,往生淨土,頂禮彌陀,親蒙授記,最後成佛。

印光大師的意思是說,把蓮池大師的《戒殺放生文》放在《萬善先資》的後面,省庵大師的《不淨觀》是放在《慾海回狂》的後面,然後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放在《西歸直指》的後面,他說,這樣就是錦上添花,把燈放在鏡子旁邊,那就更亮了,只要你讀一讀,不忠不恕的念頭都沒有了。

好,看最後一段:

【謹為閱此書者賀曰。久沈業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歸命覺皇。信真願切。執謝情亡。感應道交。覲無量光。余詳戊申序中。茲不復贅。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六月十九日。古莘釋印光謹述。】

這裡面名相注釋:

『覺皇』就是佛陀,佛。

『執謝情亡』就是,「執」就是執著,「謝」就是凋零,就是破情執的意思,放下情執,放下執著跟妄情。

『無量光』就是阿彌陀佛。

『覲』就是覲見。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

敬為讀這本書的人祝賀,長久以來沉沒在受業力牽引的苦海當中,忽然遇到慈悲救度的舟航。遵照實行忠恕之道,皈依頂禮最高的真理,走向涅槃。信心真誠,願望切實,一切執著,妄情都斷絕了,一切慾念都消亡了。我們虔誠的感通佛的加持,親見阿彌陀佛無量光。其它的詳細寫在戊申年的〈序文〉中,這裡就不再重複了。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年六月十九日,陝西合陽人釋印光敬述。

那麼到這邊,我們把《安士全書》〈印光大師序文一集〉,我們把它講完了。這是一個開頭,讓我們都能夠藉由印光大師的開示法語,讓我們對周安士先生以及《陰騭文》、《慾海回狂》、《萬善先資》,以及《西歸直指》,我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跟了解。希望我們大家共同來研討這一部《安士全書》,首先我們把《陰騭文》先研討。希望大家都能夠在這裡面,誠如印光大師說的,業謝塵勞,「久沈業海」裡面,在六道裡面輪迴的太久了,遇到這個《安士全書》就像遇到一艘慈悲的法船,你只要能夠遵循,能夠照這樣去做,皈依在佛陀的座下,信願真切,就可以「執謝情亡」,就可以放下情執,放下執著跟妄念,跟佛感應道交,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親侍彌陀,就不再受輪迴啦。所以也期待,我們這個《安士全書》的講座,都能夠讓各位,都能夠離開六道生死苦海,能夠出三界,了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個個都能夠成佛。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