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警官:竇燕山轉業力故事之二 慈悲喜舍建書院


時間:2019/1/8 作者:心愿

好,那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接下來這一段,禹鈞平時為人就有長者的風範,先前有家僕偷了二萬錢,這個二百千就是二萬錢,害怕事情被發覺,家僕有一個女兒還年幼,自己就寫了切結書,就是賣身契,綁在女孩的手臂上,表示將此女永賣給竇家,以償還所欠的錢債,於是就遠走他方。禹鈞可憐她,將切結書燒掉,並吩咐太太要善加養育,到年滿十五歲,以二萬錢做嫁妝,為她選擇適合對象嫁人。家僕聽到此事後,感動得痛哭流涕,回到主人家聽其發落,禹鈞卻若無其事,置之不問。

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竇禹鈞他的慈悲跟喜舍,他為什麼可以消除業力,第一件事情是這個,你看他家僮給他偷二萬塊,後來他的女兒留下來,他又交代他太太把這個女兒養長大,這個人要有多大的心量啊,多大的慈悲喜舍心啊。他不僅沒有生氣,他不僅沒有去告官,對不對?他還叫他太太說,把這個小孩子,她很可憐,把她撫養長大。等到她長大以後,然後再給她二萬塊,「既笄」,到十五歲的時候,把她找一個適合對象嫁出去,再給她二萬塊的嫁妝。

我覺得這個地方已經看出竇禹鈞的慈悲跟喜舍,所以我們菩薩修六度萬行,還要加一個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那什麼叫舍呢?就是你所行的慈悲行,你固然會覺得很法喜,但連這個也要把它舍掉,也要把它放下來,這叫慈悲喜舍。所以他同情她,他覺得她很可憐,這叫慈悲心。他欠他、偷他的錢,欠二萬錢這個契約,他賣這個女兒,他把這個契約燒掉,這個燒掉,也燒了,燒掉了竇燕山的短命跟無子的業力,把它燒掉了。所以業力要怎麼消,你唯有利他的菩薩行,六度萬行,慈悲喜舍,你才有辦法從利他裡面得到自利。這老法師跟我們講,唯有利他,才能夠自利。

好,接下來又在某年的元旦,竇禹鈞在延慶寺拾獲金子二錠、銀子十兩,拿回家後,隔天又到寺里等候失主,將金銀還給他,那人才能夠替父親贖罪。竇禹鈞就是他沒有貪念,他拾金不昧。那麼又同宗籍外姻的親戚,有死喪不能下葬者,就出錢幫他下葬,共有二十七件,這叫施棺啦。所以我們聽到如果人家有,沒有辦法辦理喪葬,這個其實窮人家事實上是很多,我們應該也伸出援手來幫助他,那麼家有女孩沒錢出嫁的,那麼就出錢幫她嫁出去,共有二十八件。那麼親朋好友有生活窮困的,隨需要多少借貸給他,使他能夠經營生意,由於竇禹鈞幫助而能夠生活的有數十家,由於竇禹鈞幫助而能夠生活的,就表示說,有很多人他的家庭是依靠竇禹鈞貸款給他,給他錢去做生意,讓他們家裡能夠維持這個生活的需要,那這樣就光他的親族裡面就有數十家了。那麼各地的賢能之士,依靠竇禹鈞薦舉的,他給他推薦啊,他給他幫忙啊,寫介紹書啦,這些多得不可計數。

那麼又在家宅的南邊,建設書院四十間,那麼這個就是表示竇禹鈞有智慧,他辦教育,收藏書籍上千冊,那是什麼?法布施。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來教學,各地貧寒子弟有志求學的人,任其自由就學,並發給豐厚的糧食,因而許多學子受益,見聞日益廣博。這個在古代的教育不普及,一般都是私塾,或是家庭環境比較好的才有機會受教育。那麼竇燕山他能夠有這個智慧,在自己他家的南邊,他來辦一個書院,他請老師來教,而且書院光教室就有四十間,可見這個學校已經是很大了,而且藏書有千卷。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在學佛裡面講的,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老和尚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就是要教育,把人從斷惡修善,從惡轉成善,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所以你教這些他們這些子弟,窮人家的子弟,你教他世間法,你教他世間的學問、世間的知識,他至少受教育,他懂得仁義道德、他懂得四維八德、他懂得五倫十義,他受過教育以後,他就可以有機會成為君子,他就有機會成為聖跟賢,那最後可以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樑之材。如果你教他世間法來講的話,教他聖賢教育來講的話,如果你進一步提升,教他出世間法,你教他斷煩惱,教他如何消除業障,開啟智慧,然後解脫生死,最後成佛、成菩薩,所以辦教育是最究竟的。

現在的這個科技時代很發達,所以法布施很容易,那麼你要獎學金啊,清寒獎學金啊,或說有些像台灣有很多地方,很多學校沒有營養午餐,比較窮鄉僻壤的地方,很多善心人士都會提供獎學金啊,他們學生的用品、書籍。那麼還有我看過有的善心人士很好,他就把一台廂型車把它改裝,那改裝以後,就放進去所有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書籍,然后里面藏書大概一部車裡面有一、二百本,兩、三百本,然後就開到鄉下去,那透過廣播跟小區小朋友講說,各位小朋友,你們要不要看書啊,等於移動性的圖書館。那小朋友,他就把它開到樹底下,到一個廣場樹底下,那小朋友就全部聚集過來,然後拿那些書來看,這也很好。這也是像這個竇燕山這樣一樣,他是等於在辦教育。

竇公他每年計算所有的收入,除去夏季跟冬季的祭祀所需要的費用以外,全部都拿來濟助他人,自家生活非常的節儉、樸素,沒有金玉的貴重飾品,妻子也不穿高貴的絲帛衣料。那麼這一段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段告訴我們,行善應該要什麼樣的心念、什麼樣的態度,你看他所有的布施,他每年的收入,『公每歲』,他每年量所入,他大概計算今年他可以收入多少錢,扣掉他的伏臘,就是一年兩次祭祀的錢以外,他其他的全部都拿去幫助人。而且家裡非常的節儉、樸素,他不像說,我們一間房子再換一間、再買一間,房子愈買愈大,車子愈買愈漂亮,愈買愈豪華、愈奢華,他不會。他家裡本身過的非常節儉樸素的生活,很簡單,那麼也沒有『金玉之飾』,「金玉之飾」就是家裡也沒有什麼這些金銀珠寶的首飾,那妻子也沒有穿絲帛,高級的衣料啊。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十四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