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聽聽李炳南老師開示神識及靈魂。他的學生以前都是,李老師在的時候,學生都會提問,李老師答覆。學生問了,「一切眾生到死後是否有靈魂?」李老師說,「靈魂在佛家名曰神識,乃真如本性不覺所變。一切眾生,識來則生,識去則死,《八識頌》雲,去後來先作主公。」也就是說,我們人還沒有來投胎的時候,這個神識已經在父母旁邊,已經在等待了,準備要入胎了,就是「識來則生」。像倓虛老法師他要藉他母親的胎的時候,因為他父母到觀音廟去求子。那麼有一天,他的母親就作了一個夢,夢到一位梵僧,就是印度的高僧,夢中跟她對話。倓虛老法師那時候,他前世是高僧嘛,他就跟他的母親說,妳家借我住。他母親說,我們家不能借你住,我要問我們家男人。他說,妳決定就可以了。她說,不行,我要問我們家男人。她以為是她住的那個房子,要借他住,其實是她的肚子,她肚子借他入胎十個月。所以倓虛老法師他是高僧大德再來的。所以他出生的時候,前兩、三年都不會講爸爸媽媽,都不會叫爸爸媽媽,他講,吃齋、吃齋、吃齋。這叫「識來則生」最好的見證。
那「識去則死」呢?人往生的時候,那個神識會離開。所以我們臨終的時候,要助念八小時、十二小時、二十四小時,讓他神識出離的時候不會恐怖、不會害怕,跟著我們一起念佛,離開那個色身,離開那個肉體。所以「識去則死」,四大分離。所以「去後來先作主公」,最後離開的、最先來的,「作主公」。悟的人叫做當家做主,乘願再來,他來到這個人間叫願力身。迷的人就是來輪迴,是業報身。
再來,就問了,眾生的靈魂、神識是如何產生的呢?是不是上帝創造的呢?或者是靈性的母親所生的呢?答,李老師說了,「無始無終,法爾如是之性」。因為我們的自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它本來如是,「法爾如是」。佛性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是「一念不覺,而變成無明」,「至是為由覺轉迷,由智轉識」,此識在佛教以外的人,名稱叫做靈魂。李老師特別用電影做比喻,膠片,那個電影的膠片。電影的膠片比喻做性,在鏡頭裡面放、在銀幕上放出來,不過是寂寂照照而已,但是那個影片上就有整個影像出來了,有山河大地,有男女飲食,由鏡頭放出來,「則幻相萬端,攪擾不寧」。
接下來問李老師,「神識與其假體是否同樣的形狀」呢?李老師答覆說,「神識本無形」,由意想而轉變為有相,「夢中之身,即神識為意想所轉變者」。我們也會作夢嘛,夢中那個身就是「神識為意想所轉變」的。所以你在作夢的時候,你有沒有感覺,像我也曾經作過夢,你在夢的時候,夢到你自己跟別人在吵架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你的長相呢?沒有看過吧?但是你知道你在跟人家吵架,你知道碰到危險了。但是你那個知道那個知,本來就是你的靈性,但是你迷了以後變成阿賴耶識。可是你在夢中有沒有看過你本人呢?但是你知道他是你本人,你知道那個在講話,那就是你,但是他沒有形相出來,就這裡講的,「神識本無形」,就一點都沒錯。由意想而轉變為有相,「夢中之身」,就是「神識為意想所轉變」的。所以你在夢中的時候,你很清楚,在跟對方吵架那個人就是你,或者跟對方在歡笑的時候,那個就是你,你很清楚那是你。那還是你的神識,不是你的本性,你的本性迷了以後會變成神識。
那麼再舉一個比喻,李老師說,就像金子一樣,金子有沒有什麼形狀?就是你要做金手鐲,要做金項鍊、金手錶的時候,那金子有沒有什麼固定形狀?沒有啊。但是它可以做瓶子啦、做盤子啦、水果盤啦,女眾的那個釵釧啦,她們的髮夾啦,都是由人的意識,不是金子本身的形狀。「瓶盤釵釧」都是你去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那變成有那個形狀出來了。所以你的神識如果造三惡業,就到地獄、餓鬼、畜生,那個形狀自然就不同了。
問,人體死後,其靈魂要從哪個地方跑出去呢?李老師答,「一生造業,種子成熟,將往何道」,則由身之某部出去,不一定,「聖果由頂,天從額,人從胸,鬼從腹,畜從膝,地獄從腳下也」。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印光大師說,「頂聖眼生天」,就在額頭這個地方。「人心」就是做人的時候,從人心這邊,胸部出去。最後這個地方,你的身體,神識是從哪個地方出去,譬如說,你從「頂聖」,你這個地方最後還溫溫地,就是從頂門出去了,那就去當聖人了。如果你最後額頭這個地方溫溫地,表示這個人到天上去了。如果是你的胸部最後溫溫地,其他地方都冷卻了,就是胸部溫溫的,這個人到人道去投胎了。「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如果是腹部這邊最後溫溫地,其他都冷了,那這個人去當鬼了。那如果是膝蓋溫溫地呢?「畜從膝」就是,「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如果是腳下溫溫地,那就不好,他到地獄去了。這個在助念的時候,有所謂的探溫法。但是我一般助念,我都不用探溫。但是我們國內有很多助念團,像大陸很多的,比如說,廣州啦,有時候去上海,很多蓮友都會問我,老師,你助念有沒有探溫?我說,我沒有探溫,我完全相信佛菩薩的,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阿彌陀佛的威德加持,我沒有探溫。
那有人問了,「人死後,他的靈魂未上西方,也未轉生死,他是不是在陰間生活呢?」李炳南老師說,西方非修淨業的學人,「而且信願行者,莫由去也」。就是說,去西方的都一定是修淨業的學人,而且信願堅固。陰司乃是鬼道以及地獄兩處的稱呼,按眾生的住處共有六道,投到那個地方去叫做生,離開那個地方叫死。所以李老師說,生死兩個字,不是只有人才叫生死,那鬼道也有生死,到畜生道也有生死。狗死掉,牠也是一個生死,狗生出來小狗,那也是生。所以生死不是只有人,六道裡面都有。凡眾生在某一道死掉,尚未入某一道投生的時候,叫做「中有身」,他壽命的時間長短不一樣,有的短的像一彈指,長的是四十九天,隨他的業力而投生到六道去。俗人所謂「人死為鬼,即是陰司」,乃是不明白它那個詳細的次第。人死不一定都全部當鬼,有當畜生的,也有到地獄的,也有當天人,也有當阿修羅,對不對?
問,「阿賴耶識,是不是我們的靈魂?是永生不滅嗎?」李老師說,「本性為惑所障,名阿賴耶」,外道稱為靈魂,「誤認為本體,更誤認為永生不滅」,離開這個題太遠了啦,「去題愈遠」。你「破惑究竟」,你破根本無明,「顯豁本性」,明心見性,「名轉識成智」。所以惑是可以破的,無明是可以破的,它不是永生不滅的,靈魂是可以轉的,它可以轉識成智,「識可轉」,怎麼說不滅呢?怎麼說不會滅呢?你轉識成智,你開悟了,就轉識成智了,那眾生成佛了。那阿賴耶識到哪兒去了呢?老和尚說,全部到常寂光淨土。所以你證得根本智。然後後得智,你到這個世間來就可以教化眾生。後得智就是什麼?你過去生你在還沒有轉識成智以前,你所做的那些你的習慣、你的技能、你的技巧、你的智慧型,都是在阿賴耶識裡面。
問,人死後,「七八兩識,是否繼續存在」?抑或前六識隨身體同時散滅呢?「若是散滅,則一切都盡」了,「何以復有輪迴之說」呢?李炳南老師說,李老師說,人死不滅只有第八識,它是不滅的。「舍一身入一身」,就是指這個阿賴耶識。《唯識頌》裡面說了,「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這個種子不滅。種子在哪裡呢?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在第八識,這叫「持種根身器」,你要受什麼樣的果報體,就根據你阿賴耶識裡面的業識去變現的。
問,「涅盤真如佛性,是否屬於識類?抑或另有特殊名稱?是第九識否?」李老師答,「真如名詞不一」,然皆是不可說之中的代表。那麼第九識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庵摩羅識」,「庵摩羅識」就是清淨識,清淨識就是真如自性。所以我們到第八識的時候,叫阿賴耶識。到第九識就是轉識成智,叫「庵摩羅識」,就是真如自性。
問,「阿賴耶識又名藏識,一切種子都藏其中,人死後帶同轉生」,是否該新生小孩之性情好惡,應同前世一樣?而事實上則不然,每看到新生的小孩性情好惡都很像他的生身父母,俗稱遺傳性,那這個前生種子已失去它的功用呢?還是說它還沒有成熟呢?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個問題說,如果是他的習慣是他前世的習氣種子,那他怎麼有些地方很像他爸爸媽媽呢?你看李老師怎麼答覆。答,阿賴耶識歷劫輪迴,所藏的善惡種子,「其數無量」。「許多善種與惡種,均千差萬別」,並不一定。其父母的性分,即阿賴耶中,所含的習氣種子雖然具有遺傳作用,然必須胎兒神識所含的某種種子,與父母習氣相同者,「而有力量」,今遇父母的習氣做增上緣,「引起現行」。「生後之兒」,其性開始「與其父母同」,故稱遺傳。
他父母的性分,就是阿賴耶裡面,所含的習氣雖然具有遺傳作用,但是必須在胎兒神識所含的某個種子,這個小孩他的阿賴耶識裡面也有這種種子,那跟父母習氣相同的,它就會產生力量了。那不相同的當然酒量就不好。所以有些父親很會喝酒,兒子就不會喝酒,是這個道理,就是跟父母的習氣不相等。他有共業跟不共業的,共業就共父母的習氣,那就會遺傳。不共業,他有他的清淨種子,他有他善的種子,那這個跟父母就不共業了。
今遇父母的習氣做增上緣,就是說這個小孩子本身阿賴耶裡面,他喝酒的種子也有,那父親也是喝酒的種子,他父親只是做增上緣而已,然後引起現行。生後的小孩,其性剛開始跟父母一樣,這個叫做遺傳。那胎兒神識所含的種子有很多也是跟他父母不一樣的,有些父母不會讀書的,可是小孩是讀博士。他父母一個字都看不懂,兒子是博士。這就是什麼?胎兒神識所含的種子,多不與其父母相同者,也不受其遺傳,那就證明,他父母親不認識字,照理講遺傳下來應該也不會讀書,可是是博士的兒子。
賢者如堯舜跟大禹,不肖者如管蔡。這個例子我們就知道了,舜的父親瞽叟就是無明煩惱習氣很重,可是舜是聖賢。這就是這裡講的,李老師解釋得很有道理,確實這個例子解釋得非常好。
問,神識入胎,是女人受孕則入,或是臨產的時候才入呢?李老師答,兩者都有,前者最普遍。臨時才入的都是大德之人,他「不受胎獄之苦,先有一識代為入胎」,等待胎兒準備要生出來的時候,他再轉換也。這個老和尚也有講過,叫奪胎。但是這個是大德之人,他不受胎獄之苦。
問,「阿賴耶識往往在人死後數小時後,身體冷透才離去,其他眾生是否也如是?」李老師答覆說,要視他舍暖的遲早而論,不一定。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二十一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因果教育弘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