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警官:《常清靜經》之何謂道


時間:2019/1/18 作者:心愿

這個地方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老子的《常清靜經》幾段經文很不錯,雖然是道教的經書,我們也來了解一下。「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這「道」是什麼?大道之行也,大道至簡。「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道」就是,道家講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道」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就是我們的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百千億化身佛,一體三身佛,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就是六祖大師所悟的那五首偈語,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道」。所以「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大道無形」,因為我們這一念自性,非大小方圓,非青黃赤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體大、相大、用大,所以「大道無形」。它是實相,「大道」就是實相。那實相是什麼意思呢?無相無不相,無相是它的本體,無不相是它的作用。大道不離日用之間,六祖大師說的不離日用。

所以「大道無形」,就像鏡子的照性,它可以現一切相,可是你見不到那個照性在哪裡。我們的自性能產生無量無邊的妙用,但是你見不到那個自性,在用上看到我們的體,這「大道無形」。它能夠生育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永明延壽大師說的,「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所以它生育萬物,「生育天地」。

那「大道無情」,為什麼?因為他已經破我執、破法執了,他沒有情執,他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真正到究竟佛的時候,他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大道無情」。他沒有我貪、我愛、我瞋、我痴,他無我了,他無我的時候,「大道無情」,一切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所以在大道裡面,在自性裡面,它非善非惡,「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他超越善惡對待,在大道看來,好人也是佛,壞人也是佛,「大道無情」。

所以它「運行日月」,就像大地一樣,大地就像我們的心地一樣,你好人踩它,它也不會說,歡迎。壞人踩它,它也不會說,抗議,不讓你踩。「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你形容不出來,《大乘起信論》裡面講,「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講不出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證方知。「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你沒有辦法去形容它。「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勉強來說,「道」。

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我們的性德。父子有親,就是自然定律,夫婦有別,自然定律,這就是道。現在為什麼是亂世呢?因為人違反五倫嘛,所以這整個秩序就亂掉了。

「夫道者,有清有濁」,如果以凡夫來說,我們用佛家來解釋,真妄和合,「有清有濁」。「清」就是本體,「濁」就是我們的妄心,有動有靜,在佛家講,動靜一如,動靜都是它的妙用。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它就講,「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這就是個自然道理。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所以我們背覺和塵,我們的心就濁亂了,我們背塵和覺,那就恢復清靜了,所以「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所以儒家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佛家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也是「三毒消滅」,「六欲不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這剛才我們有解釋過了,用佛家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解決了,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就解決了。

《清靜經》裡面說,「三者既悟」,就是「內觀」、「外觀」跟「遠觀」,「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這個在《心經》裡面講,很簡單,「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你不是說我得到一個智慧,連那個我想得一個智慧,那個都要舍掉,「無智,亦無得」。因為自性本具的嘛,我得一個智慧,那你還是心外求法,所以智慧是本具的,藉修德顯性德,你破我執、破法執,再破根本無明,見法身,你的智慧就流露出來了,所以它不假外求,自得心開,「無智,亦無得」。不是說,我這樣去修才有辦法得智慧,比如說我要捐很多錢,才會得到智慧,那不一定。捐了很多錢是得到福報,你要去掉貪瞋痴,功德才會顯現,所以「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你說,我「無所得」,連那個「無所得」也要舍掉。「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菩提就顯現出來,跟《金剛經》裡面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能執著有,也不能執著空,要空有不二,那就見到自性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有也要舍,空也要舍,空有都舍的時候,所顯現出來那個自性,就是「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那清靜心就現前了,常住真心就現前了。

所以「真常應物,真常得性」,你清靜心現前,哪一法不是佛法?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見聞覺知的妙用,就「真常應物。真常得住」。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在佛家來講,要到常寂光淨土,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那就「常清靜」了,就常住常寂光淨土了,那就生死即涅盤了,就進入大般涅盤了,就生死即涅盤,進入空有不二。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在道家講,這樣叫「得道」。我們佛家講,叫見性,見性成佛。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雖然說有一個得道,這勉強安一個名,實在講也無所得。佛家講,「無智,亦無得」。

為了教化眾生,勉強說這個聖僧開悟了,「名為得道」,「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說,啊,這個師父上人,這個祖師要教化眾生了,他已經開悟了,「為化眾生,名為得道」就得道高僧。其實他只是什麼?他比我們用功,比我們精進,他把我執破了、法執破了,再破根本無明,他就得道高僧了,證得根本智以後,以後得智教化眾生。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這就佛家講,就可以承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就是「能悟之者,可傳聖道」,可以續佛慧命,承擔如來家業。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二十二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因果教育弘化網】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