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仁清法師:證果成就


時間:2019/12/19 作者:清淨平等蓮

再講大悲咒的出世間功德的第二條理證。這個第二條理證是:「能證果成就」。共分五條。能夠證果,能夠成就,是一個修行人,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最終成佛嘛。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修行啊,不是為了求世間福報。求的是一種了脫,是一種證果,是一種成佛。誦大悲咒能夠證果,能夠成就出世間的功德。所以我們才有修學和聽聞的必要。是這個含義。

1、【經文】: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

五條的第一條,觀世音菩薩初次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說那個大悲咒的時候啊,有這麼一段經文:觀世音菩薩說「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這段經文,前面我們已經引用了。在這裡呢,不再展開講了。就是這一段,是能夠證果的一條理證。

2、【經文】: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髮菩提心 。

第二條:觀世音菩薩在講了大悲咒以後呢,是這樣說的,就是在經上啊,觀世音菩薩把大悲咒宣講給所有在座的人聽,宣講完了大悲咒以後,緊跟著一段經文,是這樣說的:「一切眾會皆獲果證」。這就是證果的非常明顯的一條例子。後面一個列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髮菩提心。」分三個自然段,這三個自然段,實際是三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在聽聞了觀世音菩薩講完大悲咒以後,所得到的不同的果證。能夠證果的理證嘛。第一小段是講的小乘根性的眾生聽聞大悲咒以後啊,他們得到的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或者是阿羅漢果。這是小乘根性的眾生所得的四種果證。也叫聲聞乘。

在這裡展開講一下。「須陀洹果」。就這四果啊,第一果是「須陀洹果」,是小乘佛教的初果。所謂這個小乘佛教也是佛教。他們的經典也是正確的,也是正法。我們這些修學大乘佛教的人,不要站在大乘佛教的角度去誹謗小乘佛教,也不能去誹謗小乘根性的人。為什麼?他就是那種根性,就是那種因緣,就是那種福報,就應該聽聞小乘的佛法。通過小乘的佛法的修證,最後證小乘的果位。所以,佛經當中分五乘嘛。比如說: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等等。任何一部佛經都是正確的,都是正法。因為每一部佛經都是講給有緣對機的人,就是那部分根性的人聽聞的。小乘根性的人,他只能接受小乘佛教的教化,最後是證得「阿羅漢果」位。這個「須陀洹果」呢,是小乘佛教的初果,也叫第一果,有好多種翻譯,也叫「入流果」啊,也叫「預流果」。就是入聖道法流。因為這四道當中的初果,也屬於聖人果了。入聖道法流的這種人呢,就是已經斷了三界的「見惑」,斷了三界的「見惑」,進「見道位」。其輪迴的生死,最長在天界當中,各往返7次。如果你證得初果,就必然是「見道位」,這個「見道位」就必然是開悟了。這種呢就是斷了三界的「見惑」。斷了三界的「見惑」,他能夠在人間和天上往返7次,不會再墮落惡道。不會再墮落三惡道,餓鬼啊、地獄啊、畜生啊,是這樣。

第二個果位是「斯陀含果」。「斯陀含果」是小乘的第二果,也叫一來果。如果證得「斯陀含果」,這個人就斷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他還有「欲界思惑」當中的後三品沒有斷,他需要到欲界再來一次。再來欲界一次,所以他叫「一來」,一次往返。也叫「一來果」,這個「斯陀含果」,是修道位,這個二果是修道位,三果也是修道位。

在這裡講一下開悟。好幾年以前,有兩個居士到我們寺院,就是請教關於開悟的問題。說:「師父,什麼是開悟啊?」我說:「搞不清,因為我沒有開悟」。他說:「誰誰誰開悟了,你知道嗎?」我說:「搞不清,因為他沒告訴我。我也沒有資格也沒有那個能力去給他印證」。我就反問了:「你怎麼知道誰誰開悟了呢?」「因為那個誰誰誰說了,他看到光了」。我說:「噢,如果說看到光就是開悟的話,我每天都開悟一次,為什麼呢?早上一睜眼就看到光了。最起碼是看到燈光了」。你起得早太陽還沒升,要拉燈啊。一睜眼一摸電門,叭,看到燈光了。就開悟一次,看到太陽光,就再開悟一次。閉上眼再睜開眼又開悟一次,那啊呀太容易了。他們一聽不對勁啊,這個答案不對勁啊。好像是:「噢。原來開悟不是如此」。

古代高僧大德開悟啊,就是見性。見佛性,佛性無相。沒有形象,沒有任何的形象。看見光,光也是一種相,明白吧?看到顏色也是一種形象,看到男的也是形象,看到女的也是形象,看到佛也是形象,也就是一種形象而已,僅僅是一種境界而已,並不是說你看到相了就是開悟了。看到相了,說明你的眼還是好好的嘛。不管近視也好遠視也好,反正你那眼能看到東西了。僅僅是一種色塵而已。就是外境,不是開悟了,開悟是見性,見性本無相。那麼古代高僧大德怎麼印證開悟呢?他是通過過來人給印證。印證完了,比方說你開悟了,你找你那師父印證,你師父給你印證了說:「嗯,然。嗯,如是」。你師父給你印證你開悟了,反而他不說你開悟了。在這裡又講到一個妄語的問題。這也是個原則性的東西,假如你開悟了,不通過印證,你宣講你開悟了,都是大妄語。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啊。那個「須陀洹果」啊,必然是開悟了的人,見性了的人,見了佛性了。

第三果是「阿那含」。「阿那含」也叫「不來」啊。為什麼叫「不來」呢?它也在修道位,但是它比二果又高了一果,這種人是「盡斷欲界的一切煩惱」,後當生於色界和無色界,不來欲界了。所以說稱為「不來」,也可以叫「不還」。二果是「一來」嘛,初果是「七次往返」嘛,那麼到三果呢,就「不來」了。不在欲界了,這叫第三果,也是修道位。

到了第四果,就是叫「阿羅漢」。這個「阿羅漢」,我們佛弟子啊,經常能聽到這個詞。或者看電影啊,或者看武打的小說啊。你看電影上,兩軍對壘啊,往往是僵持不下,死傷很多,就是分不出勝負來,這時候突然間一個和尚披著袈裟出來了,把大手一揮,一股黑風過去,死傷一大片啊。電影上往往是這樣啊,所以很多人都說啊了不起啊,和尚會打拳。電影上宣傳的,給很多人留了個什麼印象呢,和尚是殺人魔王啊。古代的僧人,很多是練武的,無非就是強身健體而已。

「阿羅漢」呢,在之前我們可能沒有正確理解。給大家解釋一下,「阿羅漢」啊,是證道位。阿羅漢也叫聖人,它是印度話,為什麼不翻譯成聖人呢?為什麼不翻譯成證道位呢?因為阿羅漢裡面還有好多好多種含義。你翻譯成哪一種,也不能概全,所以還是用印度話「阿羅漢」來代替它。它是證道位,通過初果,二果,三果,到第四果就是證道了,證得大道了。不再輪迴了,可以進入涅磐境界。但是「阿羅漢」進入涅磐境界是一種「偏真涅磐」,他完全有別於我們凡夫了。所以我們叫六道輪迴眾生,一到了「阿羅漢」,他叫聖人。但是這種聖人呢,是小乘根性的人所證得的一種果。小乘根性最終能證得「阿羅漢果」位,再高沒有了。那麼有一部分「阿羅漢」呢,就進入涅磐境界了,享受法樂去了,進入偏真涅磐。而另外一種「阿羅漢」呢,就是回小向大,回小向大就是說,放棄小乘修法,來修大乘佛教,修六度,再修菩薩道,最後去趨於佛果,去圓滿佛果去。所以「阿羅漢」分兩種。

「阿羅漢」的含義有三個。第一個含義就叫「殺賊」,「殺賊」啊,實際是殺盡煩惱之賊。佛教當中,把這個賊稱為煩惱。人如果是有煩惱,他必然有輪迴之因。所以證得聖人之位,達到證道位了,就是斷盡一切煩惱,沒有煩惱了,所以就沒有賊盜了。這裡「殺賊」並不是抓了個強盜抓了個小偷去殺掉他,而是斷盡了一切煩惱。就是斷盡了輪迴之因。他可以不輪迴了,所以它叫「殺賊」。第二呢,就是叫「無生」。「無生」啊,就是解脫了生死了。不再輪迴了,不受後有了,可以進入涅磐了,就是這個意思,叫「無生」。第三個含義叫「應供」。「應供」啊,是他有資格受天人和人間的供養了,因為他是聖人了,不管是人也好天人也好,能夠供養聖人,將會得無量無邊的福報。功德是很大的,這個在很多經典上有所提示。我們在這裡不展開了。在這裡舉一個例子,講「阿羅漢」能受天人供養。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有很多的弟子啊,特點各不一樣,其中有很多很多是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弟子。其中有一位弟子叫牛嘶尊者。牛嘶尊者,就像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一樣,牛嘶尊者呢他也有一個第一,什麼第一呢?是受天人供養第一。牛嘶尊者當時是釋迦佛在世的時候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他有資格享受天人的供養。

為什麼他是受天人供養第一呢?他有一個來歷。牛嘶尊者在過去世曾經出家,當一個小沙彌,當他當小沙彌的時候,碰到一個老和尚在修行,這個老和尚年齡很大了。這個色身嘛,年齡一大了,這個色身就顯得老了,乾枯了,所以這個老和尚誦經的時候、修行的時候,他這個嘴啊,老這麼嚼。上牙和下牙老是打顫,就像那個牛「反芻」啊,「嚼沫」,懂吧?也有說「倒沫」的懂吧,就跟那個牛「倒沫」一樣。牛它就是這種果報,必然那樣。這個老和尚誦經也是嘴老打顫老打顫,這個小沙彌就說了:「你看你個老和尚,你念經你就好好念吧,你看你像那個牛「倒沫」一樣」。這個老比丘一聽,馬上提醒這個小沙彌,他這樣說:「你啊,趕緊懺悔。為什麼我讓你趕緊懺悔呢?你不是誹謗了一個一般人,你是誹謗了一個聖人。因為我證得阿羅漢果位了」。

那個小沙彌一聽:「那不好了,誹謗了聖人了」。因為那時候修行人都懂這個規矩,僅僅是一句不經意的話。那麼這個沙彌一聽,罪過大了,誹謗了「阿羅漢」了。就趕緊懺悔趕緊懺悔,由於他猛力地懺悔,他死後,沒有墮落地獄,而投生成了一頭牛。為什麼他得了這麼個苦報呢?因為他說那個聖人,「跟牛一樣」「倒沫」,他就當牛,也去「倒沫」去了。是五百世,這個牛是尊者的前生,是五百世為牛。五百世懂嗎?五百世為牛就是五百生都是牛。那麼既然是牛,一個正常健康的牛,它就「倒沫」(反芻),就等於說它「倒沫」了五百世。這一生當中投生為人,就是果報報完了,這一生當中是人了,由於過去世曾經出家,曾經種過善根,那麼得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攝受他出家了,通過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位了。但是呢,「阿羅漢」有個特點,「尚有餘習未除」啊,這是天台宗說的。一個人即使證得「阿羅漢」了,「尚有餘習未除」啊。這個牛嘶尊者的這個余習,也沒有除乾淨,哪一個余習呢?就是「倒沫」。這個牛嘶尊者證得阿羅漢果位以後,他這個嘴也經常這麼倒沫。因為他曾經五百世為牛。這是一個串習,就是不好去改。

釋迦牟尼佛為了慈悲當時的眾生,意思是你要是托缽化緣的話,在人間可能有人說你跟牛一樣,那麼誰說你跟牛一樣,也可能下地獄了。為什麼,你現在也是「阿羅漢」了。是不是,過去你說個「阿羅漢」像牛一樣,懺悔了還是頭牛呢,就是這個含義。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了慈悲當時的眾生,所以不讓牛嘶尊者在人間托缽化緣。一到吃飯的時候,就命令牛嘶尊者:你,不要在人間托缽。你拿著缽,天上吃飯。「阿羅漢」都有神通,一到吃飯的時候,托著個缽,「唰!」天上去了。因為天人啊,有神通,天人他比這個人,相比之下,他這個業障輕,輕多了。他們也知道牛嘶尊者為什麼「倒沫」,所以他也不去造這個口業,天人都知道。突然間地下飛起來個阿羅漢,托著個缽,天人來供養,花啊,甘露啊,這個頂禮啊,求法啊,天人也可以種福田嘛,就是這個含義。所以牛嘶尊者是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受天人供養最多的一位。也叫受天人供養第一。

一個人如果證得「阿羅漢」的話,根據經上說,他「六種神通悉皆具足」,能在空中飛行,這個在《觀無量壽佛經》當中就體現出來了。《觀無量壽佛經》那不是韋提希夫人問釋迦佛嘛,他的弟子從空中飛行來,為頻婆娑羅國王,或者受八關齋戒,或者講法。空中飛行嘛,論典上也是這樣講的。這個得了「阿羅漢」以後,「六種神通悉皆具足」。舉一種神通,叫「神境智證通」。經上有一個「神境智證通」,聽說過沒有?簡單的講叫「神足通」。

摘自仁清法師《大悲咒的功德與妙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